一种驳岸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5453发布日期:2022-06-18 03:0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驳岸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驳岸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的构筑物称为驳岸。建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用工程措施加工岸而使其稳固,以免遭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护风景园林中水体的设施。
3.由于河水的流动,驳岸时常受到河水的冲击,容易被冲毁,失去对河岸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驳岸防护装置,对驳岸进行保护,减少河水对驳岸的冲击。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驳岸防护装置,包括:
6.前排桩,设置在驳岸上,
7.后排桩,设置在驳岸上,位于所述前排桩靠近河岸的一侧,河水能够从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流通至河中;
8.填充层,填设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
9.可选地,还包括:
10.铺垫层,设置在所述填充层的顶端,防止所述填充层上浮流失。
11.可选地,还包括:
12.陶粒,设置在所述铺垫层的顶面,用于净化河水。
13.可选地,所述陶粒盛放在网布内。
14.可选地,所述前排桩包括:
15.前立桩,多个前立桩依次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前排桩;
16.所述后排桩包括:
17.后立桩,多个所述后立桩依次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后排桩。
18.可选地,所述前立桩包括:多个长立桩和长度短于所述长立桩的多个短立桩,所述长立桩和所述短立桩交替设置,每个所述短立桩下方形成供河水通过的通路。
19.可选地,所述长立桩一侧设置第一插槽,另一侧设置第一插接凸起;所述短立桩一侧设置第二插槽,另一侧设置第二插接凸起,所述第一插接凸起能插入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二插接凸起能插入所述第二插槽。
20.可选地,所述后排桩的顶面高度高于所述前排桩的顶面高度。
21.可选地,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的材质为塑料。
22.可选地,所述铺垫层为土工布。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驳岸防护装置,通过将前排桩和后排桩沿河流方向均插设在驳岸上,减少河水对驳岸的冲击,对驳岸进行保护,在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填设填充层,覆盖原有驳岸的表面,进一步保护驳岸,减少驳岸受到河水的冲洗。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驳岸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驳岸防护装置的俯视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驳岸防护装置的前排桩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驳岸防护装置的长立桩和短立桩连接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前排桩;2、后排桩;3、填充层;4、铺垫层;5、陶粒;6、第一插槽;7、第一插接凸起;8、第二插槽;9、第二插接凸起;10、网布;11、长立桩;12、短立桩。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下面结合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驳岸防护装置,包括:前排桩1和后排桩2,其中前排桩1和后排桩2均插设在驳岸上,并沿河流方向设置,形成两排围挡,减少河水对驳岸的冲击,对驳岸进行保护。其中前排桩1设置在后排桩2的前面,即后排桩2位于前排桩1靠近河岸的一侧。前排桩1和后排桩2之间形成通道,在通道内填设填充层3,覆盖原有驳岸的表面,进一步保护驳岸,减少驳岸受到河水的冲洗。其中填充层3可以为普通土壤。不仅能够保护驳岸,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固前排桩1和后排桩2,增加前排桩1和后排桩2的抗压能力。
33.值得说明的,后排桩2的顶面高度高于前排桩1的顶面高度,河水能够在前排桩1和后排桩2之间形成的空间与河道之间流通。
34.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铺垫层4。铺垫层4压覆在填充层3的顶端,使得填充层3被铺垫层4压实,防止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填充层随河水上浮后随河水一起流走,减少填充层3的流失,增加填充层3的使用寿命。
35.其中铺垫层4可以为土工布。土工布,又称土工织物,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如此,河水可以透过土工布,防止河水的浮力将铺垫层4浮起,失去对填充层3的保护作用。
36.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陶粒5。陶粒5设置在铺垫层4的顶面上,位于前排桩1和后排桩2之间。当河水的高度上涨时,河水进入前排桩1和后排桩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利用陶粒的吸附功能吸附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再通过陶粒承载的微生物,分解去除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河水的目的。当河水的高度下降时,净化后的河水从前排桩1和后排桩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流至河道。随着河水的不断流动,实现的河水的净化。
37.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陶粒5可先盛放在网布10内,使得网布10将陶粒5包覆起来,然后将陶粒5连同网布10一起放置在铺垫层4的顶面上,这样河水能够流入网布10内浸没陶粒5,而陶粒5不能流出网布10外流入河水中而流失,防止陶粒损失过多而失去净化作用。
38.网布1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防止水的侵蚀造成网布10的破坏,失去陶粒5的保护。
39.关于前排桩1和后排桩2的结构,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排桩1包括:多个前立桩,将多个前立桩依次沿河道排列并插入驳岸中,相邻两个前立桩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整排的前排桩1。
40.同样的,后排桩2包括:多个后立桩,将多个后立桩依次沿河道排列并插入驳岸中,相邻两个前立桩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整排的后排桩2。
41.关于前立桩的结构,如图3所示,前立桩包括:多个长立桩11和短立桩12,其中短立桩12的长度短于长立桩11的长度。长立桩11和短立桩12交替设置,即在河道方向上,设置长立桩11后,设置短立桩12与之连接,然后再设置长立桩11与短立桩12连接,依此交替设置,从而形成长立桩11和短立桩12间隔设置的前排桩1。这样每个短立桩12下方形成供河水通过的通路。河水上涨时,河水能够从短立桩12下方形成的通路中流入前排桩1和后排桩2之间的空间。
42.关于长立桩11和短立桩12之间的连接,如图4所示,在长立桩11的第一侧设置第一插槽6,在长立桩11的第二侧设置第一插接凸起7。同样的,在短立桩12的第一侧设置第二插槽8,在短立桩12的第二侧设置第二插接凸起9。
43.在安装时,将长立桩11第二侧的第一插接凸起7插入短立桩12第一侧的第一插槽6,从而将长立桩11的第二侧与短立桩12的第一侧连接。将短立桩12第二侧的第二插接凸起9插入长立桩12第一侧的第二插槽8,从而将长立桩11的第一侧与短立桩12的第二侧连接。连接更加方便。
44.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前排桩1和后排桩2的材质为塑料,防止在河水的冲洗中生锈而破坏。
4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