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29383发布日期:2022-04-16 21:17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型钢管桩。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微型钢管桩施工在既有建筑基础加固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加上加固工程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各参建方对加固工程质量越来越重视,微型钢管桩加固技术社会效益凸显。
3.在既有建筑加固工程中,单根微型钢管桩的桩长一般为20~30m,受桩长和既有室内空间限制,需通过多节钢管接驳来实现设计桩长,一节桩体的长度一般为2~2.5m,接桩数量非常庞大,接桩工序虽然很小,却往往成为影响微型钢管桩施工进度的关键因素。
4.传统的微型钢管桩常常依据经验选择常规的外套管接桩作为微型钢管桩接桩方式,具体操作方法为:将两根规格相同的管桩同向排列,令两根管桩的管孔相对齐,并使两根管桩相互靠近的端面相抵紧,然后在两根管桩的拼接处外壁套设一个外套钢管,再在外连接套的两端与两根管桩的连接处进行焊接,通过这种方法固定的管桩通常存在如下弊端:桩体与外套管的焊缝长耗时长,成本高;外套钢管合拢难,不易校正钢管垂直度;投放钢管时易受阻,容易引起塌孔、卡管、偏管等缺陷,从而导致最终的成桩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桩体的成桩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微型钢管桩。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型钢管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微型钢管桩,包括桩体,所述桩体的一端为插桩口、另一端为接桩口,所述插桩口的内壁与接桩口的内壁相齐平,所述插桩口的内壁设有插桩件,所述插桩件的外壁与接桩口的内壁相齐平。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桩时,令两个桩体的轴线相重合,并将其中一个桩体上的插桩件插入另一个桩体的接桩口中,由于插桩件的外壁与接桩口的内壁相齐平,因此两个桩体之间不易发生偏移,可减少塌孔、卡管、偏管等现象,从而提高最终的成桩质量。
9.可选的,所述插桩件的延伸方向与桩体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桩件插入另一个桩体的接桩口后,插桩件能沿着插桩件的延伸方向继续插入接桩口内,从插入接桩口到两个桩体相拼接的过程中,插桩件能持续对两个桩体起到限位的作用,使两个桩体接桩的位置误差减少,从而提高桩体的成桩质量。
11.可选的,所述插桩件的厚度大小与桩体的厚度大小相一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插桩件的结构稳定性接近于桩体,可提高插桩件的刚度,提高接桩后桩体的结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插桩件的延伸长度范围为200~300mm。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范围内的插桩件的延伸长度足以令桩体在接桩的过程
中与另一个桩体相互限位,不易发生桩体之间的偏位。
15.可选的,所述插桩件伸出插桩口的长度范围为100~150mm。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未伸出插桩口的部分与桩体的内壁相固定,使插桩件具有良好的受力点。
17.可选的,所述插桩件的设置数量不低于两个,所述插桩件绕桩体的轴线周向分布在插桩口。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节省插桩件生产用料的同时,还能使桩体接桩时与其他桩体的拼接处切向受力均匀。
19.可选的,所述插桩件为钢板块。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插桩件具备良好的刚度,从而不易发生形变。
21.可选的,所述插桩件与桩体呈一体式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插桩件与桩体不易分开,提高接桩后桩体的结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接桩时,令两个桩体的轴线相重合,并将其中一个桩体上的插桩件插入另一个桩体的接桩口中,由于插桩件的外壁与接桩口的内壁相齐平,因此两个桩体之间不易发生偏移,可减少塌孔、卡管、偏管等现象,从而提高最终的成桩质量;
25.2.插桩件插入另一个桩体的接桩口后,插桩件能沿着插桩件的延伸方向继续插入接桩口内,从插入接桩口到两个桩体相拼接的过程中,插桩件能持续对两个桩体起到限位的作用,使两个桩体接桩的位置误差减少,从而提高桩体的成桩质量;
26.3.插桩件的厚度大小与桩体的厚度大小相同可使插桩件的稳固性与桩体相一致,可提高插桩件的刚度,提高接桩后桩体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插桩口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桩体;11、插桩口;12、接桩口;13、导向槽;14、定位槽;2、插桩件;21、导向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微型钢管桩。
34.实施例1
35.参照图1与图2,一种微型钢管桩,包括桩体1,桩体1为钢管桩,桩体1呈圆筒状,桩体1的其中一端为插桩口11、另一端为接桩口12,桩体1呈竖直放置,插桩口11的高度高于接桩口12,插桩口11的外侧壁与接桩口12的外侧壁相齐平,需要进行接桩时,将两个桩体1沿桩体1的延伸方向排列,将其中一个桩体1与另一个桩体1同轴对齐,然后将其中一个桩体1的插桩口11的端面与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的端面相抵紧,然后对所相互抵紧的其中一
个桩体1的插桩口11的端面与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的端面的拼接处进行焊接,直至桩体1之间相互固定,即可完成接桩。
36.桩体1的内壁设有插桩件2,插桩件2位于插桩口11的内壁,插桩件2的其中一端位于插桩口11内、另一端向外延伸,插桩件2的外侧壁与接桩口12的内侧壁相齐平,接桩时,可将其中一个桩体1的插桩件2插入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中,使插桩件2的外侧壁与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的内侧壁相抵接,从而达到两个桩体1之间通过插桩件2进行对齐的效果,然后可使两个桩体1继续相互靠近,直至其中一个桩体1的插桩口11的端面与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的端面相抵紧,即可度对两个桩体1的连接处进行焊接,完成接桩,插桩件2可使两个桩体1之间不易相互错位,减少出现卡管、偏管等情况,可提高桩体1的成桩质量,同时,由于不需使用外套钢管,因此可以规避外套钢管合拢难的问题,还可以节省制作外套钢管的成本,不使用外套钢管,可使两个桩体1之间只需对两个桩体1之间的拼接处进行焊接,相比于安装外套钢管,焊接次数减少,焊接时间也有所缩短,从而可以减少加工成本。
37.插桩件2为钢板块,使插桩件2具备良好的刚度,在两个桩体1进行接桩时,插桩件2具有刚度从而不易发生形变,使两个桩体1之间对齐后不易发生错位,有利于提高桩体1的成桩质量。
38.插桩件2的延伸方向与桩体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在需要接桩时,将两个桩体1的轴心相重合,并沿桩体1自身的延伸方向相互靠近,两个桩体1相互靠近的过程中,插桩件2的移动方向与自身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插桩件2可沿桩体1的延伸方向插入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之中,使两个桩体1的接桩过程可以顺利进行,插桩件2插入另一个桩体1的接桩口12后,插桩件2的外侧壁与桩体1内侧壁相抵接的同时,能沿着插桩件2的延伸方向继续插入接桩口12内,从插入接桩口12到两个桩体1相拼接的过程中,插桩件2能持续对两个桩体1起到限位的作用,使两个桩体1接桩的位置误差减少,从而提高桩体1的成桩质量。
39.插桩件2的厚度大小与桩体1的厚度大小相一致,使插桩件2的结构稳定性接近于桩体1,可提高插桩件2的刚度,在进行接桩的过程中或者完成接桩后,由于插桩件2的厚度大小与桩体1的厚度大小相一致,因此发生变形的可能性有所降低,有利于提高接桩后桩体1的稳固性,从而提高桩体1的接桩质量。
40.插桩件2的总延伸长度范围为200~300mm,此范围内的插桩件2的延伸长度足以令桩体1在接桩的过程中与另一个桩体1相互限位,不易发生桩体1之间的偏位,本实施例中,插桩件2的延伸长度为250mm,长度适中。
41.插桩件2伸出插桩口11的长度范围为100~150mm,本实施例中插桩件2伸出插桩口11的长度为100mm,未伸出插桩口11的部分与桩体1的内壁相固定,使插桩件2具有良好的受力点,不易发生变形,可提高桩体1的成桩质量。
42.一个桩体1上设置的插桩件2的数量不低于两个,插桩件2绕桩体1的轴线呈周向分布,并均匀分布在的插桩口11的内壁,如此设置可令插桩件2之间受力均匀的同时,还能节省插桩件2的生产用料,本实施例中,插桩件2的设置数量为两个。
43.桩体1与插桩件2为一体式设置,可使桩体1与插桩件2之间连接紧密、不易分开,使接桩后的桩体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提高成桩的质量。
44.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接桩时,使桩体1的轴线相重合,使插桩件2插入接桩口12中,使桩体1之间不易发生偏移,然后再进行焊接,从而使成桩的质量得以提高。
45.实施例2
46.参照图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插桩件2的外侧壁安装有导向块21,接桩口12开设有导向槽13,导向块21的形状以及大小与导向槽13的形状以及大小相适配,接桩时,可将其中一个桩体1上的导向块21对准另一个桩体1上的导向槽13,并进行插接,从而对桩体1进行导向,以及限制桩体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一步减少接桩的误差,可以提高接桩质量,从而提高最终成桩的质量。
47.导向槽13的侧壁开设有定位槽14,定位槽14靠近导向槽13远离接桩口12的一侧,定位槽14的槽口大小大于导向块21的大小,定位槽14可供导向块21滑入,接桩口12到定位槽14的距离等于插桩口11到导向块21的距离,导向块21滑入导向槽13内且与定位槽14相对齐时,其中一个桩体1靠近插桩口11一端的端面与另一个桩体1靠近接桩口12一端的端面相抵接,将桩体1转动,可使导向块21滑入到定位槽14内,在定位槽14的限位下,导向块21不易脱离接桩口12,有利于两个桩体1之间的拼合。
48.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接桩时,将插桩件2插入接桩口12中,并使导向块21滑入导向槽13,导向块21与定位槽14对齐时,转动桩体1,使导向块21滑入到定位槽14内,导向块21不易脱离接桩口12,从而可进一步将接桩的桩体1相锁定,便于后续的焊接,以提高成桩的质量。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作出的解释,并非依次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