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
背景技术:2.锚索是指在吊桥中在边孔将主缆进行锚固时,要将主缆分为许多股钢束分别锚于锚锭内,这些钢束便称之为锚索。锚索是通过外端固定于坡面,另一端锚固在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穿过边坡滑动面的预应力钢绞线,直接在滑面上产生抗滑阻力,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边坡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滑坡及危岩、危石的目的。
3.目前,在软土地基的桩锚基坑支护中,由于软土地区存在成孔缩径和容易塌孔问题,通常需要采用高压旋喷工艺进行施工,高压旋喷扩大头锚索工艺包括引孔、预应力锚索制作、预应力锚索安装和注浆旋喷扩大头步骤。高压旋喷工艺具有可靠性高、离散性小、质量稳定、抗拔力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尤其是利用高压旋喷注浆的大压力,浆液的扩散渗透能力大,提高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目前先钻孔、后将锚索推送至相应深度,再将高压旋喷注浆头置于锚索体中心旋转喷射,通过旋喷速度形成直径较大且可控的锚固体,效率低;且在软土地区扩孔注浆过程中,存在钢绞线容易随钻杆转动导致锚索难以固定,浆液难以均匀喷射,且钻头在高压旋转时一旦遇到障碍物容易脱落等问题,此外还存在钢绞线固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通过将锚索钢绞线装配于锥台的夹片之间与第一倒刺螺纹贴合,保障了对锚索钢绞线的夹持效果,将装配完的锥台设置于锥形卡槽与第二倒刺螺纹契合,实现较为稳定的夹持效果,使得该锚索钢绞线具有低应力下防松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锚索钢绞线固定可靠性和施工方便性,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包括:套杆和固定套设于所述套杆的承压板,所述套杆内活动穿插有钻管,所述钻管内活动穿插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顶端延伸至所述套杆顶端外,且所述钻管底端延伸至所述套杆底端外固定设有旋喷钻头,所述旋喷钻头上固定套设有锥台刀片,所述锥台刀片上设有导向槽,所述旋喷钻头位于所述锥台刀片底端设有喷孔,且所述引流管与所述钻管之间连通形成注浆通道,所述注浆通道与所述喷孔连通;
8.所述承压板两侧分别设有锥形卡槽,所述锥形卡槽内设有第二倒刺螺纹,且所述锥形卡槽内设有锥台,所述锥台包括两组相互适配的夹片,所述夹片靠近一侧分别设有相互适配的第一倒刺螺纹,所述夹片之间设有锚索钢绞线。
9.进一步的,所述夹片为扇形结构,且两组所述夹片之间留有间隙。
10.进一步的,所述锥台还套设有卡簧,两组所述夹片位于所述卡簧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钻管为t形结构,且所述钻管与所述套杆之间设有轴承。
12.进一步的,所述钻管的直径大于所述引流管的直径,且所述引流管与所述钻管之间设有密封圈。
13.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槽沿所述旋喷钻头旋转方向倾斜设置。
14.进一步的,所述喷孔为若干组,且若干组所述喷孔沿所述旋喷钻头旋转方向螺旋排布。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套杆连接引流管以及钻管在旋喷钻头和锥台刀片作用下,便于将承压板上锚索钢绞线推进到作业深度,而且利用旋喷钻头和锥台刀片旋转注浆形成所需直径的锚索扩大头,具有喷浆均匀,锚索易于固定优点,可一次性完成成孔、安放锚索和旋喷注浆扩孔作业,其导向槽可提高施工效率;
17.另外,通过将锚索钢绞线装配于锥台的夹片之间与第一倒刺螺纹贴合,保障了对锚索钢绞线的夹持效果,将装配完的锥台设置于锥形卡槽与第二倒刺螺纹契合,实现较为稳定的夹持效果,使得该锚索钢绞线具有低应力下防松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锚索钢绞线固定可靠性和施工方便性。
18.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的套杆剖视示意图;
2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的锥形卡槽示意图;
24.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的锥台示意图。
25.图中:
26.1、套杆;2、承压板;3、钻管;4、引流管;5、旋喷钻头;6、锥台刀片;7、导向槽;8、喷孔;9、注浆通道;10、锥形卡槽;11、锥台;12、夹片;13、第一倒刺螺纹;14、第二倒刺螺纹;15、锚索钢绞线;16、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
29.实施例一
30.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31.一种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包括:套杆1和固定套设于套杆1的承压板2,套杆1内活动穿插有钻管3,钻管3内活动穿插有引流管4,引流管4顶端延伸至套杆1顶端外,且钻管3底端延伸至套杆1底端外固定设有旋喷钻头5,旋喷钻头5上固定套设有锥台刀片6,锥台刀片6上设有导向槽7,旋喷钻头5位于锥台刀片6底端设有喷孔8,且引流管4与钻管3之间连通形成注浆通道9,注浆通道9与喷孔8连通;
32.承压板2两侧分别设有锥形卡槽10,锥形卡槽10内设有第二倒刺螺纹14,且锥形卡槽10内设有锥台11,锥台11包括两组相互适配的夹片12,夹片12靠近一侧分别设有相互适配的第一倒刺螺纹13,夹片12之间设有锚索钢绞线15。
33.借助于上述方案,通过套杆1连接引流管4以及钻管3在旋喷钻头5和锥台刀片6作用下,便于将承压板2上锚索钢绞线15推进到作业深度,而且利用旋喷钻头5和锥台刀片6旋转注浆形成所需直径的锚索扩大头,具有喷浆均匀,锚索易于固定优点,可一次性完成成孔、安放锚索和旋喷注浆扩孔作业,其导向槽7可提高施工效率;
34.另外,如图3-图4所示,通过将锚索钢绞线15装配于锥台11的夹片12之间与第一倒刺螺纹13贴合,保障了对锚索钢绞线15的夹持效果,将装配完的锥台11设置于锥形卡槽10与第二倒刺螺纹14契合,实现较为稳定的夹持效果,使得该锚索钢绞线15具有低应力下防松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锚索钢绞线15固定可靠性和施工方便性。
35.实施例二
36.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37.一种高压旋喷扩孔锚索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夹片12为扇形结构,且两组夹片12之间留有间隙;锥台11还套设有卡簧16,两组夹片12位于卡簧16之间。
38.本技术方案中,相互适配的锥形卡槽10以及锥台11,便于对锚索钢绞线15的稳固夹持,而相互契合的锥形结构,实现越拉越紧,使得该锚索钢绞线15具有低应力下防松的功能,稳定性更高。
39.此外,如图2所示,钻管3为t形结构,且钻管3与套杆1之间设有轴承;钻管3的直径大于引流管4的直径,且引流管4与钻管3之间设有密封圈。
40.具体的,在应用时,通过将高压水泥浆液从引流管4注入经注浆通道9流入钻管3内通过喷孔8喷出切割土体,其钻管3和旋喷钻头5以及锥台刀片6的自由转动,便于以增加转动阻力确保承压板2及安装在承压板2上的锚索钢绞线15不会随旋喷钻头5旋转,在自下而上对锚固段扩头旋喷完成扩孔注浆后,拔除旋喷钻头5,并进行常规封锚处理。
41.此外,本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旋喷钻头5可采用螺栓方式与钻管3可拆卸连接,便于检修更换以及提高后续施工效率。
42.另外,扩孔注浆工艺参数可采用:钻杆旋转速度12r/min,提升速度0.6m/min;水泥浆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水灰比1.2;高压水泥浆注浆压力25mpa,注浆量120l/min。
43.另外,如图1所示,导向槽7沿旋喷钻头5旋转方向倾斜设置;喷孔8为若干组,且若
干组喷孔8沿旋喷钻头5旋转方向螺旋排布。
44.本技术方案中,若干组沿旋喷钻头5旋转方向螺旋排布的喷孔8。便于在旋转喷射形成圆柱状钻孔,而且形成立体喷浆效果,加快喷浆速度,防止软土从上方掉落堵塞,以及过慢速旋转喷射形成圆柱状的受粘稠浆液护壁,并在钻管3持续加压力作用下将旋喷钻头5和锚索钢绞线15推进到施工深度。
45.综上,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如下效果:通过套杆1连接引流管4以及钻管3在旋喷钻头5和锥台刀片6作用下,便于将承压板2上锚索钢绞线15推进到作业深度,而且利用旋喷钻头5和锥台刀片6旋转注浆形成所需直径的锚索扩大头,具有喷浆均匀,锚索易于固定优点,可一次性完成成孔、安放锚索和旋喷注浆扩孔作业,其导向槽7可提高施工效率;另外通过将锚索钢绞线15装配于锥台11的夹片12之间与第一倒刺螺纹13贴合,保障了对锚索钢绞线15的夹持效果,将装配完的锥台11设置于锥形卡槽10与第二倒刺螺纹14契合,实现较为稳定的夹持效果,使得该锚索钢绞线15具有低应力下防松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锚索钢绞线15固定可靠性和施工方便性。
4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