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60986发布日期:2022-07-06 01:47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公路排水设备为排水管道和排水井,排水井常设于公路的两侧,主要用于汇集雨水,将雨水导入城市排水系统,随城市排水系统排出。
3.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故而对公路排水引入该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
4.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2110560534.x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然而其方案中的保护箱45是凸出于底板31的表面的,这种方案中是无法应用在公路上的。因为排水井常设于公路的两侧,过往的车辆以及行人常会从其上经过,而凸出于底板的保护箱无异于是在马路上设置了障碍物,不仅容易使保护箱受损,同时还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5.并且,上述发明专利中,第二栅格板33上的栅格通道34与第一栅格板32上的栅格通道34相连通形成进水滤孔341,通过控制进水滤孔341的大小,使其上的垃圾可以直接穿过进水滤孔341,从而疏通排水井的开口,加快排水。然而,虽然这种方式加快了排水井的排水,但是因为垃圾进入的过多,容易过早的将排水井的内部堵死,因此每次清理排水井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这不吝于是为清理排水井的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具有较大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加快排水井排水的同时不会缩短清理排水井的周期,更不具有交通危险性的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
7.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包括排水井以及盖设在所述排水井顶部的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进水口并设有将所述进水口盖住的栅格板,所述盖板的相应所述进水口的侧面开设有容置腔,所述栅格板的相应所述容置腔的端部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8.所述盖板内还设置有驱动部件和水位感应元件,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水位感应元件连接,所述驱动部件可使所述栅格板在所述盖板内水平晃动,所述水位感应元件可感知到路面水位并控制所述驱动部件的启停。
9.进一步地,所述栅格板水平移动方向的两端所对应的两个所述容置腔中,其中一个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栅格板的端部之间,另一个所述容置腔内安装有所述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电机和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转动端的偏心凸轮,通过所述偏心凸轮推动所述栅格板进行水平移动。
10.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的相应所述栅格板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栅格板的端部之间,以及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栅格板的端部之间;
11.所述弹性密封件将位于所述容置腔一侧的所述栅格板的端部和位于所述容置腔另一侧的所述弹性件以及所述电机完全隔开,并形成密封。
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密封件的相应所述弹性件以及所述偏心凸轮的一面设置有接触板,所述弹性密封件通过所述接触板与对应的所述弹性件以及所述偏心凸轮相接触。
13.进一步地,所述栅格板的相应所述偏心凸轮一侧的端部向所述偏心凸轮方向伸出有推动杆,所述偏心凸轮通过推动所述推动杆使所述栅格板移动。
14.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的相应所述栅格板的底面设置有滚动体,所述滚动体的顶部凸出于所述容置腔的对应所述栅格板底面的面,使所述栅格板与所述容置腔之间无法形成面接触。
15.进一步地,所述水位感应元件包括水压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水压传感器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同时也与所述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启停。
16.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顶部开设有水槽,所述水槽的上方盖设有槽盖,所述槽盖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水槽连通的进水孔,所述水压传感器位于所述水槽的底部。
17.进一步地,所述排水井中设置有收集滤箱和倾斜设置的过滤板,所述收集滤箱位于所述过滤板的低点,所述收集滤箱上设置有吊耳;
18.所述过滤板的上方设有刮板组件,所述刮板组件包括转轴和叶片,所述刮板组件能够将过滤板上的垃圾移动至收集滤箱中;
19.所述刮板组件的上方可拆卸的设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倾斜设置在所述排水井中,自所述导水板流下的水会冲向所述刮板组件,使所述刮板组件转动并将所述滤板上的垃圾移动至所述收集滤箱中。
20.进一步地,所述排水井的相应所述导水板的较高一端的一侧开设有t型槽,所述t型槽自所述排水井的井口向下延伸至所述导水板的位置处,所述导水板包括板本体以及位于所述板本体端部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卡设在所述t型槽内。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22.本实用新型,因没有凸出盖板的物品,在使雨水顺利进入排水井的同时不具有交通危险性,并且,因通过晃动的形式使栅格板上方的垃圾移动进而产生空隙使雨水进入排水井,这样一来栅格板上方的垃圾不会过多的进入排水井内,将排水井的内部堵塞,因此不会加快排水井的清理周期,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23.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的部分剖面结构视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的结构分解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盖板的半剖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栅格板以及的电机的结构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排水井,11-导水板,111-板本体,112-连接杆,12-t型槽,2-盖板,21-容置腔,22-滚动体,23-水槽,24-槽盖,241-进水孔,25-水压传感器,3-栅格板,31-推动杆,4-弹性件,5-电机,51-偏心凸轮,6-弹性密封件,61-接触板,7-收集滤箱,71-吊耳,8-过滤板,9-刮板组件,91-转轴,92-叶片,93-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若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若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参见图1至图4。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公路排水设备,包括设置在排水管道上方的排水井1以及盖设在排水井1顶部的盖板2,该盖板2的上表面与路面平滑过渡处理,且盖板2的上表面可以略低于路面,便于雨水朝向盖板2所在的位置汇聚。盖板2上开设有与排水井1相连通的进水口并设有将进水口盖住的栅格板3,盖板2的相应进水口的侧面位置处开设有容置腔21,栅格板3的相应容置腔21的端部滑动设置在容置腔21内,盖板2内还设置有驱动部件和水位感应元件,驱动部件和水位感应元件连接,该驱动部件可使栅格板3在盖板2内水平晃动,水位感应元件可感知到路面水位并控制驱动部件的启停。
35.具体实施中,当突降大雨后大量的垃圾将栅格板3堵塞,雨水开始汇聚至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驱动部件启动带动栅格板3在盖板2内水平晃动,晃动的栅格板3会使位于其上方的垃圾移动,产生空隙使雨水通过进水口进入排水井1内,减少雨水大量聚集在路面上的可能,有效缓解排水井1井口的堵塞压力。当然,此处的栅格板3的水平晃动,可以是大幅度低频率的水平晃动,也可以是小幅度高频率的水平震动。
36.本实用新型,因没有凸出盖板2的物品,在使雨水顺利进入排水井1的同时不具有交通危险性,并且,因通过晃动的形式使栅格板3上方的垃圾移动进而产生空隙使雨水进入排水井1,这样一来栅格板3上方的垃圾不会过多的进入排水井1内,将排水井1的内部堵塞,因此不会加快排水井1的清理周期,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7.在一实施例中,栅格板3水平移动方向的两端所对应的两个容置腔21中,其中一个
容置腔21内设有弹性件4,该弹性件4位于容置腔21与栅格板3的端部之间,另一个容置腔21内安装有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包括电机5和安装在电机5的转动端的偏心凸轮51,通过该偏心凸轮51推动栅格板3进行水平移动。
38.在工作时,电机5带动偏心凸轮51进行转动,随着偏心凸轮51的转动,栅格板3被水平推动,在栅格板3水平推动的过程中,栅格板3受力向弹性件4方向移动时,弹性件4被压缩,在栅格板3不受力时,栅格板3借助弹性件4的弹力复位直到再次被偏心凸轮51推动。如此往复,直至电机5停止转动。
39.优选的,弹性件4为弹簧。
40.在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容置腔21中的弹性件4和电机5进水受潮,影响使用寿命,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41.容置腔21的相应栅格板3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密封件6,该弹性密封件6位于弹性件4和栅格板3的端部之间,以及位于电机5和栅格板3的端部之间。该弹性密封件6能够将位于容置腔21一侧的栅格板3的端部和位于容置腔21另一侧的弹性件4以及电机5完全隔开,并形成密封,避免雨水进入容置腔21的具有弹性件4以及电机5的一侧。因弹性密封件6具有弹性,因此栅格板3在容置腔21内移动时,弹性密封件6会被拉伸,不会干扰到栅格板3的正常运动,同时兼顾密封的性能。
42.优选的,该弹性密封件6的剖面为“几”字形套设在栅格板3的对应的端部。在容置腔21的相应弹性密封件6的位置处,开设用于卡设“几”字形弹性密封件6端部的卡槽,“几”字形弹性密封件6的端部密封卡设在卡槽内。这样也就避免了弹性密封件6在容置腔21内随栅格板3的移动而发生位移的现状,能够更好的实现密封。
43.在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弹性密封件6被弹性件4以及偏心凸轮51磨损,而导致密封性能下降,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44.弹性密封件6的相应弹性件4以及偏心凸轮51的一面设置有接触板61,弹性密封件6通过接触板61与对应的弹性件4以及偏心凸轮51相接触。
45.在一实施例中,为减少栅格板3在容置腔21中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46.栅格板3的相应偏心凸轮51一侧的端部向偏心凸轮51方向伸出有推动杆31,偏心凸轮51通过推动推动杆31使栅格板3移动。如此一来,栅格板3的伸入对应偏心凸轮51一侧的容置腔21的长度以及面积就会相应的减少,进而达到降低摩擦力的目的。
47.在一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减少栅格板3在容置腔21中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48.容置腔21的相应栅格板3的底面位置处设置有滚动体22,该滚动体22的顶部凸出于容置腔21的对应栅格板3底面的面,使栅格板3与容置腔21之间无法形成面接触。以此来降低栅格板3在容置腔21中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49.优选的,该滚动体22可以为辊轴,也可以是多个与栅格板3的底面之间点接触的滚珠。
50.在一实施例中,水位感应元件包括水压传感器25以及与水压传感器25连接的处理器,该水压传感器25通过感应水压的方式监测路面水位,当路面水位发生变化时,水压传感器25监测到的水压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该处理器同时也与电机5相连,用于控制电机5的启
停。初始时,可通过处理器进行参数设置,当水压传感器25感应到的水压到达或超过该参数时,处理器控制电机5启动,否则电机5处在处在停止状态。
51.在一实施例中,盖板2的顶部开设有水槽23,水槽23的上方盖设有槽盖24,槽盖24上开设有多个与水槽23连通的进水孔241,水压传感器25位于水槽23的底部。在工作中,当突降大雨后大量的垃圾将栅格板3堵塞时,因水槽23内的水不会有剧烈的流动,因此槽盖24不易引来垃圾,并将进水孔241堵塞,因此水槽23与外部路面上的水相通,当路面水位上涨时,水压传感器25感应到的水压也会上升。这样在保护水压传感器25的同时又不会使水压传感器25失效,设计合理。
52.在一实施例中,排水井1中设置有收集滤箱7和倾斜设置的过滤板8,收集滤箱7位于过滤板8的低点,收集滤箱7上设置有吊耳71,通过吊耳71可将收集滤箱7吊出排水井1。过滤板8的上方设有刮板组件9,刮板组件9包括转轴91和叶片92,刮板组件9能够将过滤板8上的垃圾移动至收集滤箱7中。刮板组件9的上方可拆卸的设有导水板11,导水板11倾斜设置在排水井1中,自导水板11流下的水会冲向刮板组件9,使刮板组件9转动将滤板上的垃圾移动至收集滤箱7中。因此处是在申请号为202110560534.x的发明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因此具体细节不做过多赘述。与该发明专利相比,这样设计可增大导水板引导的水量,进而使刮板组件的工作效率更高,能够将与过滤板之间摩擦力更大的垃圾移送至收集滤箱处。同时,在对收集滤箱进行处理时,可先将导水板取出,再通过吊耳将收集滤箱吊出排水井,此处并没有为工作人员多增加了太多的工作负担,还降低了设备的复杂度,易于制造。
53.优选的,叶片92的远离转轴91的一端设置有毛刷93。这样设计,可以更好的将滤板上的细小垃圾都清理至收集滤箱中。同时柔性的毛刷不易对滤板造成损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滤板的使用寿命。
54.在一实施例中,排水井1的相应导水板11的较高一端的一侧开设有t型槽12,t型槽12自排水井1的井口向下延伸至导水板11的位置处,导水板11包括板本体111以及位于板本体111端部的连接杆112,通过连接杆112卡设在t型槽12内,实现导水板11的可拆卸安装。因现有技术中导水板的可拆卸安装实施起来具有较多的方式,因此此处仅作为其中一种可拆卸的方式进行举例。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更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