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21071发布日期:2022-06-07 22:53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边坡绿化领域,尤其是涉及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2.边坡绿化是一种新兴的能有效防护裸露坡面的生态护坡方式,它与传统的工程护坡相结合,可有效实现坡面的生态植被恢复。
3.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边坡绿化结构,是通过在边坡上挂设挂网,然后喷洒营养土壤和草种的方式进行绿化,通常情况下,挂网是通过螺钉固定在边坡坡面上,由于螺钉与边坡坡面之间的连接力较小,在疏松土质边坡上,当遇到暴雨天气时,边坡极易产生滑坡现象,导致挂网和植被从边坡上滑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增加挂网与边坡的连接强度,降低植被从边坡上滑落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包括防护网以及多个用于将防护网固定在坡体上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插入坡体的固定柱和设置在固定柱内的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可沿固定柱长度方向移动的加固杆以及多个用于增加加固杆与坡体连接强度的加固件,所述加固件设置在加固杆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首先将固定柱和加固杆同时插入坡体上的泥土中,然后使加固杆相对固定柱移动,使加固杆插入向泥土深处,并通过多个加固件增加加固杆与泥土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固定装置在坡体上的位置更加稳定,防护网的位置也更加稳定,在遭受暴雨天气时,防护网下的泥土和植被沿坡体滑落的可能性更低。
8.可选的,所述加固杆螺纹穿设在加固柱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柱和加固杆插入坡体后,转动加固杆即可使得加固杆向坡体更深处移动,以增加加固杆与坡体的连接强度。
10.可选的,所述加固件上设置有尖端,所述尖端凸出于加固杆且朝向防护网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固杆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晃动而欲脱离坡体时,加固件的尖插入加固杆周围的泥土中,且能够阻挡加固杆向脱离坡体的方向移动,在多个加固件的作用下,加固杆脱离坡体更加困难。
12.可选的,所述加固杆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加固件转动设置在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用于使加固杆向远离容纳槽的方向转动的弹性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杆随固定柱同时插入坡体上时,加固件可没入容纳槽内,以降低对加固杆和固定柱螺纹配合的影响;当施工人员将加固杆向泥土深处移动时,加固件随加固杆脱离固定柱后,在弹性件作用下,加固件能够向容纳槽外转动一定角度,以使得加固件插入加固杆周围的泥土中,从而对加固杆起到加固作用。
14.可选的,所述加固杆呈圆柱体状,所述加固件设置有至少三个,至少三个加固件沿加固杆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件在加固杆上圆周设置,以使得加固杆上沿自身周向有多个位置与周围泥土相互作用,加固杆的位置更加稳固。
16.可选的,所述加固杆靠近防护网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固定柱可拆卸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杆与固定柱连接时,转动限位板即可使得加固杆和固定柱同时转动,以便于施工人员将固定柱和加固杆同时插入坡体上;然后将加固杆从限位板上拆下,可单独转动加固杆以使得加固杆向坡体更深处移动。
18.可选的,所述限位杆与限位板以及固定柱均螺纹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限位杆即可实现限位杆与固定柱的连接或者脱离;限位杆可由限位板上拆下,以实现限位杆的重复利用。
20.可选的,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多个施力杆,多个所述施力杆在限位板上呈圆周分布。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施力杆以便于施工人员转动限位板,进而同时转动固定柱和加固杆。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固定柱和加固杆未发生相对移动)。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加固杆相对固定柱向坡体深处发生移动)。
25.附图标记说明:1、坡体;11、坡面;2、防护网;3、固定柱;31、连接孔;4、加固组件;41、加固杆;411、容纳槽;412、阻挡面;42、加固件;421、尖端;43、锥形钻头;5、限位板;51、限位杆;52、施力杆;6、转轴;7、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参照图1,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包括平铺在坡面11上的防护网2以及用于固定防护网2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在坡面11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以对防护网2的多个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增加防护网2和坡体1的连接强度,对坡面11上的泥土和植被起到保护作用。
28.参照图2和图3,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柱3和加固组件4,固定柱3呈圆柱体状,且与坡面11垂直设置,固定柱3上沿自身轴向贯穿开设有连接孔31,连接孔31为螺纹孔;加固组件4包括加固杆41和加固件42,加固杆41呈圆杆状,加固杆41外圆周面设置有与连接孔31相配合的外螺纹,加固杆41螺纹穿设在连接孔31上,加固杆41一端焊接有锥形钻头43,加固杆41远离锥形钻头43的一端与防护网2的网丝交叉点处固定连接,将固定柱3置于与坡面11垂直的位置,同时转动固定柱3和加固杆41可将固定柱3和加固杆41同时插入坡面11上的泥土
中,当固定柱3的上端面与坡面11平齐时,施工人员可单独转动加固杆41,加固杆41继续向泥土深处移动,可将防护网2的一个交叉点稳定固定在坡面11上(此处以及下文中的防护网2均可参照图1)。
29.参照图2和图3,为便于施工人员同时转动固定柱3和加固杆41,在加固杆41远离锥形钻头43的一端焊接有限位板5,限位板5呈圆板状,且与加固杆41同轴设置,限位板5位于防护网2上方;限位板5上设置有三个限位杆51,限位杆51为螺纹杆,限位杆51的轴线与限位板5的轴线平行设置,限位杆51螺纹穿设在限位板5上,三个限位杆51沿限位板5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三个限位杆51均设置在加固杆41外侧;固定柱3靠近限位板5的端面开设有三个与限位杆51相配合的螺纹盲孔,限位杆51靠近固定柱3的一端螺纹穿设在固定柱3上的螺纹盲孔内;限位杆51远离固定柱3的一端安装有橡胶手柄,以便于施工人员转动限位杆51。在三个限位杆51的作用下,施工人员转动限位板5即可带动加固杆41和固定柱3同时转动,限位板5的外圆周侧面上焊接有三个施力杆52,施力杆52远离限位板5的一端设置有施力球,三个施力杆52沿限位板5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以便于施工人员转动限位板5。
30.参照图3,为便于安装加固件42,在加固杆41的圆周面上靠近锥形钻头43的位置开设有容纳槽411,加固件42呈直角三角板状,加固件42板面所呈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度较大的锐角靠近加固杆41的轴线设置,加固件42板面所呈直角三角形的角度较小的锐角为尖端421,尖端421朝向远离锥形钻头43的方向设置;加固件42靠近加固杆41轴线的边角处固定穿设有转轴6,转轴6与加固件42的板面垂直设置;转轴6的轴线与加固杆41的轴线垂直且不相交,转轴6两端转动支撑在容纳槽411侧壁上,从而将加固件42转动安装在容纳槽411内,加固件42向容纳槽411内转动能够完全没入容纳槽411内。
31.参照图3,容纳槽411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加固件42向外转动角度过大的阻挡面412,当加固件42向容纳槽411外转动一定角度时,阻挡面412与加固件42远离转轴6的侧面贴合,此时加固件42的尖角朝向限位板5设置,将加固杆41向上提起,加固件42远离锥形钻头43的侧面与泥土贴合,加固件42有阻挡加固杆41脱离坡体1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加固杆41与泥土的连接强度。
32.参照图3,容纳槽411内设置有弹性件7,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选用弹簧,弹簧一端与容纳槽411靠近加固杆41轴线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固件42远离锥形钻头43的侧面固定连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弹簧作用下,当加固杆41上设置有加固件42的位置与连接孔31脱离时,加固件42在弹性件7作用下能够自动向容纳槽411外转动一定角度。
33.参照图3,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可在加固杆41上设置多个加固件42,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六个,其中三个加固件42为一组,两组加固件42沿加固杆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同组设置的三个加固件42沿加固杆41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排列,两组加固件42沿加固杆41的轴向错位设置,通过多个加固件42与泥土的阻力作用,加固杆41在泥土内的位置更加稳定。
34.本技术实施例生态边坡加固绿化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三个限位杆51分别对应螺纹穿入固定柱3上,以使得固定柱3与加固杆41的位置相对固定;然后将加固杆41与坡面11垂直放置,并通过施力杆52转动限位板5,限位板5带动加固杆41和固定柱3同时转动,在锥形钻头43的作用下,将固定柱3和加固杆41同时插入坡面11下的泥土中;然后将三个限位杆51取下,通过施力杆52转动加固杆41,以使得加固杆41向泥土深处移动,当加固杆41随加固件42移动并脱离固定柱3时,在弹性件7的作用下,加固件42向容纳槽411外转动一定角
度,加固件42的尖端421部分脱离容纳槽411并插入加固杆41周围的泥土中,此时,在多个加固件42的作用下,加固杆41不易脱离坡体1,从而将防护网2的稳定固定在坡面11上;在遭遇暴雨天气时,加固杆41如果发生松动欲脱离坡体1,加固杆41周围的空间变大,加固件42在弹性件7作用下会继续向外转动,直至与阻挡面412贴合,以对加固杆41脱离坡体1起到阻挡作用,防护网2冲走的可能性较小,从而降低植被从坡体1滑落的可能性。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