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5296发布日期:2022-06-18 03:0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河道治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天然河流中经常发生冲刷和淤积现象,导致水害产生,妨碍水利发展。为适应除患兴利要求,通常采取包括治导、疏浚和护岸等工程对河道进行整治。
3.在水利河道的疏浚工程中,河道底部的淤泥清理是一治理难点。传统的河道淤泥清理一般是选在河流枯水期,然后对需要清理的河段采取截流的形式避免水流进入清理段,最后通过挖机等设备挖出河段内的淤泥。
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河道淤泥清理受到时节限制,当枯水期提前结束时河道淤泥清理甚至会提前结束,影响清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河道淤泥清理受时节影响的程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设置在河道两侧的导向轨,所述导向轨之间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沿导向轨延伸方向滑动,所述安装座底部设置有清淤柱,所述安装座设置有用于控制清淤柱上下高度的控制组件,所述清淤柱内开设有向下贯穿至清淤柱外的清淤槽,所述清淤柱上下对称设置有位于清淤槽内的驱动辊,上下所述驱动辊套设有首尾相连的驱动链条,所述清淤柱外壁设置有用于驱动位于上方的驱动辊旋转的电机,所述驱动链条外周侧沿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远离驱动链条一侧设置有挖泥斗,所述清淤柱一侧侧壁开设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位于向上运动的挖泥斗一侧,所述清淤柱设置有与排泥口相连通且可拆卸的集泥箱,所述挖泥斗开设有储泥槽,所述挖泥斗包括斗体以及引导板,所述引导板铰接于斗体远离安装块一侧,所述安装块设置有用于驱动引导板翻转打开储泥槽或者封堵储泥槽的驱动组件,所述挖泥斗运动至正对排泥口时驱动组件驱动引导板翻转至引导储泥槽内淤泥进入排泥口,所述挖泥斗运动至靠近排泥口远离清淤槽槽口位置时驱动组件驱动引导板封堵储泥槽。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淤时通过滑动安装座对清淤位置进行调整,接着通过控制组件控制清淤柱向下运动接近淤泥,并通过启动电机带动驱动链条运动,使得挖泥斗与淤泥相接触时能够挖取淤泥,再在驱动链条的带动下运动至排泥口的位置,然后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引导板翻转打开储泥槽,使得淤泥能够顺着引导板滑动进入排泥口后落在集泥箱内。挖泥斗运动至靠近排泥口远离清淤槽槽口的位置时,驱动组件驱动引导板封堵储泥槽,使得挖泥斗在后续运动中继续对河道淤泥进行挖取。整个过程简单,通过挖泥斗挖取河道淤泥,无需等待河道进入枯水期,降低河道淤泥清理受时节影响的程度。
8.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绳、扭簧以及驱动柱,所述斗体旋转连接有供引导板铰接的铰接轴,所述扭簧套设在铰接轴上,所述扭簧的一端抵接在引导板靠近安装块一
侧,另一端抵接在储泥槽底部槽壁,所述安装块开设有延伸方向与铰接轴长度方向相平行的驱动孔,所述驱动柱滑动于驱动孔,所述驱动柱的两端分别凸出至驱动孔外,所述驱动绳对称穿设于斗体,所述驱动绳的一端连接于引导板远离铰接轴的位置,另一端分别连接于驱动柱,所述清淤槽其中一侧槽壁设置有第一动力条,所述第一动力条靠近清淤槽槽口的位置倾斜开设有供驱动柱滑上第一动力条的第一动力面,所述驱动柱滑动于第一动力条时扭簧推动引导板翻转,所述清淤槽相对第一动力条一侧槽壁设置有第二动力条,所述第二动力条的延伸轨迹适应驱动柱的运动轨迹,所述第二动力条设置有与第一动力条相对应的缺口段,所述驱动柱一端滑动于第一动力面时另一端进入缺口段,所述第二动力条靠近清淤槽槽口位置倾斜开设有供驱动柱滑上第二动力条的第二动力面,所述驱动柱运动至靠近排泥口远离清淤槽槽口位置滑动于第二动力面,所述驱动柱滑动于第二动力条时驱动绳拉动引导板封堵储泥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柱滑动于第一动力条时,驱动柱被推动,使得驱动绳放松引导板,此时扭簧弹性释放,能够推动引导板翻转打开储泥槽;当驱动柱滑动于第二动力条时驱动绳拉动引导板翻转,有利于封堵储泥槽。
10.可选的,所述储泥槽相对两侧槽壁分别开设有多个自靠近安装块方向向引导板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旋转槽,所述挖泥斗设置有多个两端分别旋转与两个相对旋转槽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外周侧设置有推动板,所述斗体内开设有供驱动绳滑动的滑孔,所述滑孔位于旋转槽上方且相连通,所述驱动绳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驱动球,所述旋转轴外周侧且靠近端部的位置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卡槽,所述驱动球卡入卡槽内,所述引导板朝排泥口方向翻转时推动板朝排泥口方向翻转。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绳滑动时,通过驱动球卡入卡槽内带动旋转轴旋转,有利于带动推动板翻转。
12.可选的,相连所述推动板远离旋转轴的位置设置有软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软带降低淤泥进入两个相邻推动板之间的可能。
14.可选的,翻转时所述推动板相对两侧分别与储泥槽相应侧槽壁滑动接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淤泥通过推动板与储泥槽侧壁之间的间隙进入两个相邻推动板之间的可能。
16.可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液压杆以及控制器,所述液压杆设置于安装座底部,所述液压杆远离安装座一侧连接于清淤柱顶部,所述控制器连接于液压杆。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控制器控制液压杆启动或者关闭,使得液压杆能够带动清淤柱上下运动。
18.可选的,所述安装座底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座,所述液压杆设置于滑动座底部,所述安装座设置有驱动滑动座滑动于两侧导向轨之间的动力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动座滑动于安装座对清淤柱的位置进行调节。
20.可选的,所述动力件为动力螺杆,所述安装座侧壁对称设置有支撑块,所述动力螺杆旋转连接于两侧支撑块,所述动力螺杆与滑动座螺纹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旋转动力螺杆,能够带动滑动座运动,控制并保持滑动座的位置。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清淤时通过挖泥斗进行淤泥挖掘,无需等待河道枯水期时再通过挖机进行淤泥挖掘工作,有利于降低河道淤泥清理受时节影响的程度;2.引导板朝远离储泥槽方向翻转时,推动板朝引导板方向翻转,有利于推动淤泥脱离储泥槽。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外部结构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挖泥斗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清淤柱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导向轨;11、安装座;12、滑动座;13、动力螺杆;2、清淤柱;21、清淤槽;211、排泥口;212、第一动力条;213、第一动力面;214、第二动力条;215、缺口段;216、第二动力面;22、驱动辊;23、驱动链条;24、电机;25、安装块;251、驱动孔;26、挖泥斗;261、斗体;262、引导板;263、铰接轴;264、储泥槽;265、旋转槽;266、旋转轴;2661、卡槽;267、推动板;268、软带;269、滑孔;27、集泥箱;271、集泥槽;3、控制组件;31、液压杆;32、控制器;4、驱动组件;41、驱动绳;411、驱动球;412、环槽;42、扭簧;43、驱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参见图1,水利河道清淤装置包括通过锁定螺栓固定在河道两侧河岸的导向轨1,导向轨1成“t”字形结构。两个导向轨1之间设置有安装座11,安装座11底部开设有“t”字形结构的滑槽,导向轨1滑动于滑槽,使得安装座11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安装座11两侧分别穿设有固定螺栓,当安装座11滑动停止时,旋转固定螺栓,直至固定螺栓抵紧在导向轨1上,使得安装座11被固定。
27.参见图1,安装座11底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座12,滑动座12能够沿安装座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在两侧导向轨1之间。安装座11设置有动力件,用于控制滑动座12进行滑动。动力件为动力螺杆13,安装座11侧壁对称固定有两个支撑块,滑动座12滑动在两个支撑块之间。动力螺杆13两端分别旋转连接于两个支撑块,动力螺杆13与滑动座12之间螺纹连接,使用时旋转动力螺杆13,带动滑动座12滑动于安装座11。
28.参见图1,滑动座12底部设置有清淤柱2,清淤柱2为长条方柱状结构,滑动座12设置有控制组件3,用于控制清淤柱2的上下高度,使得清淤柱2能够适应不同河道。控制组件3包括液压杆31以及控制器32,液压杆31固定在滑动座12底部,液压杆31远离滑动座12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清淤柱2的顶部。控制器32固定在液压杆31外周侧且与液压杆31电性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器32控制液压杆31的伸缩,带动清淤柱2上下运动。
29.参见图2,清淤柱2内开设有向下延伸贯穿至清淤柱2外的清淤槽21。清淤柱2设置有位于清淤槽21内的驱动辊22,驱动辊22有两个且上下对称设置,驱动辊22与清淤柱2之间旋转相连。
30.参见图1与图2,清淤柱2外壁靠近上方驱动辊2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4,电机24的输出轴与位于上方的驱动辊22固定相连,电机24启动时带动位于上方的驱动辊22旋转。
31.参见图2与图3,驱动辊22外周侧固定连接有两组驱动齿轮,每组驱动齿轮有多个且沿周向设置。上下两个驱动辊22外周侧套设有首尾相连与驱动齿轮相对应的驱动链条23,驱动链条23与驱动齿轮相啮合。两个驱动链条23的相应链段之间分别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外侧固定连接有安装块25,安装块25背向安装板一侧固定连接有挖泥斗26,驱动辊22旋转时带动驱动链条23在两个驱动辊22之间进行循环往复运动,此时挖泥斗26跟随驱动链条23进行运动,当挖泥斗26从靠近下方驱动辊22的位置向位于上方驱动辊22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挖泥斗26先挖取河道的淤泥然后向上方驱动辊22的方向进行运输。
32.参见图3,挖泥斗26竖截面成三角形结构,挖泥斗26内开设有储泥槽264,用于存储挖出的淤泥。挖泥斗26包括斗体261以及引导板262,斗体261固定连接在安装块25远离安装板一侧,斗体261底部固定连接有铰接轴263,引导板262旋转连接在铰接轴263上,使得引导板262能够朝靠近或者远离储泥槽264方向进行翻转,实现储泥槽264的打开或者封堵。
33.参见图2与图4,安装块25(安装块25在图3中标出)设置有驱动组件4,用于驱动引导板262翻转,实现储泥槽264的封堵或打开。清淤槽21一侧槽壁开设有贯穿至清淤柱2外的排泥口211,排泥口211正对安装板,清淤柱2槽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顶部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板设置有卡入连接槽的集泥箱27,集泥箱27内形成有集泥槽271,用于存储淤泥,集泥箱27侧壁开设有与集泥槽271相连通的进泥口,集泥箱27卡入连接槽时进泥口与排泥口211相连通。当挖泥斗26从下向位于上方的驱动辊22方向运动时,挖泥斗26从排泥口211经过,此时驱动组件4驱动引导板262朝远离储泥槽264方向翻转,直至引导板262翻转至入排泥口211后,储泥槽264内的淤泥顺着引导板262进入排泥口211内,接着淤泥通过排泥口211进入集泥箱27内进行存储;当挖泥斗26运动至靠近排泥口211远离清淤槽21槽口位置时,驱动组件4驱动引导板262朝靠近储泥槽264方向翻转,对储泥槽264进行封堵。
34.参见图4与图5,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绳41、扭簧42以及驱动柱43,扭簧42套设在铰接轴263上,扭簧42的一端抵接在引导板262靠近安装块25的一侧,另一端抵接在储泥槽264底部槽壁。使用时扭簧42弹性释放,推动引导板262朝远离储泥槽264方向翻转,使得引导板262打开储泥槽264。
35.参见图4与图5,安装块25开设有驱动孔251,驱动孔251的延伸方向与驱动辊22(驱动辊22在图2中标出)的中轴线相平行,驱动柱43滑动在驱动孔251内且两端分别凸出至驱动孔251外。斗体261相对两侧侧壁内分别开设有滑孔269,滑孔269的一端连通至驱动孔251,另一端朝远离安装块25方向贯穿至斗体261外且位于靠近铰接轴263的位置。驱动绳41滑动在滑孔269内,驱动柱43的外周侧开设有与驱动绳41一一对应的环槽412,驱动绳41环绕卡入环槽412内,使得驱动绳41与驱动柱43实现绑接固定,驱动绳41远离驱动柱43的一端固定在引导板262远离铰接轴263的位置。
36.参见图5与图6,清淤槽21正对驱动孔251孔口的一侧槽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条212,第一动力条212靠近清淤槽21槽口一侧倾斜开设有第一动力面213,当挖泥斗26向上滑动至正对排泥口211时驱动柱43滑动在第一动力面213上,并逐渐滑动至第一动力条212朝向排泥口211一侧,此时驱动柱43朝远离第一动力条212方向滑动,使得环槽412运动至靠近
滑孔269的位置,此时驱动绳41松开引导板262(引导板262在图4中标出),使得扭簧42(扭簧42在图4中标出)能够推动引导板262翻转.参见图4与图6,清淤槽21正对第一动力条212的一侧槽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动力条214,第二动力条214正对驱动孔251的孔口,第二动力条214的延伸方向适应挖泥斗26的运动轨迹,并且第二动力条214开设后缺口段215,缺口段215正对第一动力条212,当驱动柱43(驱动柱43在图5中标出)滑动于第一动力条212时,驱动柱43被第一动力条212推入缺口段215内。
37.参见图4与图6,第二动力条214倾斜开设有第二动力面216,第二动力面216位于缺口段215上方。当挖泥斗26运动至靠近排泥口211远离清淤槽21槽口位置时,驱动柱43(驱动柱43在图5中标出)先脱离第一动力条212,接着驱动柱43远离第一动力条212一侧滑上第二动力面216,推动驱动柱43滑动于驱动孔251,使得环槽412开始远离滑孔269(滑孔269在图5中标出),直至驱动柱43滑动于第二动力条214朝向驱动链条23一侧时,驱动绳41拉动引导板262朝储泥槽264方向翻转至贴合在斗体261上,封堵储泥槽264,之后挖泥斗26(挖泥斗26在图4中标出)再运动时驱动柱43保持滑动在第二动力条214的状态,直至挖泥斗26再次向上接近排泥口211时驱动柱43脱离第二动力条214,最后挖泥斗26运动至正对排泥口211时,驱动柱43远离第二动力条214一侧滑上第一动力面213,使得引导板262开始翻转打开。
38.参见图4与图5,储泥槽264相对两侧槽壁分别自靠近安装块25的位置向铰接轴263方向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旋转槽265,旋转槽265位于滑孔269下方且与滑孔269相连通。斗体261设置有旋转轴266,旋转轴266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两侧相对的旋转槽265内,旋转轴266的外周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板267。相邻推动板267之间固定连接有橡胶材质的软带268,软袋位于远离铰接轴263的位置,减少淤泥进入相邻推动板267之间的可能,同时推动板267翻转时与储泥槽264槽壁之间处于滑动接触状态,进一步降低淤泥进入相邻推动板267之间。当引导板262封堵储泥槽264时,推动板267朝远离引导板262方向倾斜设置。旋转轴266外周侧且靠近端部的位置沿周向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卡槽2661,驱动绳41上均匀间隔固定有多个驱动球411,驱动球411滑动在滑孔269内且卡入卡槽2661。当引导板262朝远离储泥槽264方向翻转时,驱动绳41滑动在滑孔269内,此时驱动绳41通过驱动球411卡入卡槽2661内带动旋转轴266旋转,使得推动板267朝引导板262方向翻转,有利于将储泥槽264内的淤泥推出。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清淤前,先将导向轨1固定在两侧河岸,并使得安装座11滑动在导向轨1上,接着先旋转动力螺杆13控制滑动座12滑动至河道上方,接着通过控制器32控制液压杆31启动,带动清淤柱2向下运动,同时启动电机24,使得驱动辊22旋转带动驱动链条23运动。当挖泥斗26运动至与淤泥相接触时,挖泥斗26挖取淤泥,然后挖泥斗26跟随驱动链条23向上运动。挖泥斗26运动至排泥口211时,引导板262朝排泥口211方向翻转,此时储泥槽264内的淤泥顺着引导板262排入排泥口211并落在集泥箱27内。清淤时通过液压杆31带动清淤柱2缓慢向下,使得挖泥斗26不断向下挖取河道内淤积的淤泥并汇集在集泥箱27内,集泥箱27内装满淤泥时可以取下集泥箱27并更换另一个空的集泥箱27继续收集淤泥。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