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装置和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47136发布日期:2022-06-29 00:5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排水装置和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管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水装置和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技术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排水管件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建筑中,相关技术中,排水总管道由多条排水管组成,排水立管应用于重力排水,在排水过程中,水平方向的排水管中的水汇流到排水立管中,以对污水进行排放,在汇流处各个管道中的水流相互撞击,会影响水的流速,进而降低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而且水流相互撞击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和噪音,这严重影响排水管道的寿命,当其应用于居民住宅楼等建筑内时,产生的噪音会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因此,设计一种低震动、低噪音的排水管路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装置和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水管道震动和噪音过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排水装置,应用于排水管道,排水装置包括第一进水端、第二进水端、扩容器和出水端。第一进水端配置为竖直方向的进水口。第二进水端配置为水平方向的进水口。扩容器包括主体部和导流部,主体部呈管状,主体部的顶部与第一进水端连接,主体部的侧壁与导流部连通形成流体通道,导流部与第二进水端连接,导流部包括导向板、导向槽和倾斜导流段,导向板位于靠近第二进水端的一侧,导向槽与导向板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接,倾斜导流段与导向槽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接,倾斜导流段配置为引导水流沿主体部的内壁流动,第二进水端的进水依次经导向板、导向槽和倾斜导流段后沿主体部的内壁流动。出水端位于主体部的底部。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需要排出的水可以从第一进水端或者第二进水端进入,然后再从从出水端流出。该排水装置还包括扩容部,在扩容部的主体部的侧壁连接有导流部,导流部的一端与第二进水端连接,导流部的另外一端与主体部连接,由此,从两个进水端进入的水便能够在导流部的引导下流入主体部,具体而言,待排的水可以从第二进水端进入,并经导流部流向主体部,水在导流部依次流经导向板,导向槽和倾斜导流段,由于导向槽分别与导向板和倾斜导流段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接,因此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贴在排水装置的内壁流动,当从第二进水端进入的水流入主体部时,倾斜导流段能够引导水沿主体部的内壁流动,由此能够避免从第一进水端进入的水和第二进水端进入的水在进行汇流时发生撞击,由此便能够减少撞击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并且能够延长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
7.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远离所述导向板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并形成有阻挡部。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端的形状为管状结构,所述导向板与所述第二进水端的轴线夹角为40
°
至50
°
,所述倾斜导流段与所述主体部的轴线夹角为35
°
至45
°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倾斜导流段凸出于所述主体部,且所述倾斜导流段的内壁至所述第二进水端的轴线所在的平面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半径的尺寸为10mm至15mm。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流环,所述第一导流环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且所述第一导流环与所述第一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环靠近所述第一进水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导流环远离所述第一进水端的内径。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内壁所围成的横截面的面积是所述第一导流环的内壁所围成的横截面的面积的1.5倍至2.15倍,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的尺寸为150mm至170mm。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锥形管,所述锥形管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连接,所述锥形管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出水端连接,且所述锥形管靠近所述主体部的内径大于所述锥形管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内径。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流环,所述第二导流环的一端与所述锥形管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环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环靠近所述锥形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导流环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内径。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锥形管的截面夹角为18
°
至20
°

16.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排水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
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水系统,由于其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排水装置,因此其也具备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端或所述第二进水端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端连接,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第一导流环和第二导流环,所述第一导流环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且所述第一导流环与所述第一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环靠近所述进水端的内径大于所述进水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导流环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环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环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出水管的内径。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后视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23.图4为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25.图6为图5中e-e向的剖视图;
26.图7为图3中g-g向的剖视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的导向板的剖面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的导向板的另一视角的剖面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装置中水流方向示意图;
3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
31.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32.10-第一排水管;20-第二排水管;30-出水管;40-存水弯管;41-存水水位线;
33.110-第一进水端;120-第二进水端;130-出水端;
34.200-扩容器;210-主体部;220-导流部;221-导向板;222-导向槽;2221-阻挡部;223-倾斜导流段;
35.300-锥形管;
36.410-第一导流环;420-第二导流环;
37.510-第二进水端水流方向;520-第一进水端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39.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排水装置,应用于排水管道,排水装置包括第一进水端110、第二进水端120、扩容器200和出水端130。第一进水端110配置为竖直方向的进水口。第二进水端120配置为水平方向的进水口。扩容器200包括主体部210和导流部220,主体部210呈管状,主体部210的顶部与第一进水端110连接,主体部210的侧壁与导流部220连通形成流体通道,导流部220与第二进水端120连接,导流部220包括导向板221、导向槽222和倾斜导流段223,导向板221位于靠近第二进水端120的一侧,导向槽222与导向板221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接,倾斜导流段223与导向槽222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接,倾斜导流段223配置为引导水流沿主体部210的内壁流动,第二进水端120的进水依次经导向板221、导向槽222和倾斜导流段223后沿主体部210的内壁流动。出水端130位于主体部210的底部。
4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需要排出的水可以从第一进水端110或者第二
进水端120进入,然后再从从出水端130流出。该排水装置还包括扩容部,在扩容部的主体部210的侧壁连接有导流部220,导流部220的一端与第二进水端120连接,导流部220的另外一端与主体部210连接,由此,从两个进水端进入的水便能够在导流部220的引导下流入主体部210,具体而言,待排的水可以从第二进水端120进入,并经导流部220流向主体部210,水在导流部220依次流经导向板221,导向槽222和倾斜导流段223,由于导向槽222分别与导向板221和倾斜导流段223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接,因此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贴在排水装置的内壁流动,当从第二进水端120进入的水流入主体部210时,倾斜导流段223能够引导水沿主体部210的内壁流动,由此能够避免从第一进水端110进入的水和第二进水端120进入的水在进行汇流时发生撞击,由此便能够减少撞击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并且能够延长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
43.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槽222远离导向板221的一侧与主体部210相连接并形成有阻挡部2221。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二进水端120流入的水首先经过导向板221导向后流入导向槽222,当水流经导向槽222时,由于在导向槽222与主体部210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阻挡部2221,因此水流将受到阻挡部2221的阻挡,也就是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先降落后上升,由此能够减小水流的惯性力,降低水流的速度,并最终引导水流向倾斜导流段223,最后由倾斜导流段223引导水流贴附在主体部210的内壁流动。
4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水端120的形状为管状结构,导向板221与第二进水端120的轴线夹角为40
°
至50
°
,倾斜导流段223与主体部210的轴线夹角为35
°
至45
°
。请参照图8,图示为排水装置的俯视图,在图8中,导向板221与第二进水端120的轴线夹角a为40
°
至50
°
。请继续参照图1,图示为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倾斜导流段223与主体部210的轴线夹角b为35
°
至45
°
。在本实施例中,待排的水从第二进水端120流入导流部220,并在导向板221的引导下,流入导向槽222,导向板221与第二进水端120的轴线夹角a设置为40
°
至50
°
,这样当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便能够使水更好的紧贴导向板221的内壁流动,避免水流的速度过快或过缓,并且改变水流的方向,使水流沿预设的螺旋线流动。请参照图10,图示为排水装置中从第二进水端120流入的水的流动方向示意图。当待排的废水从导向槽222流向倾斜导流段223时,由于水流以一定的倾斜角度流经倾斜导流段223,此时当倾斜导流段223与主体部210的轴线夹角b设计为35
°
至45
°
时,能够使水流沿倾斜的角度流动,以此使汇入主体部210的水流沿螺旋形的移动轨迹移动。
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倾斜导流段223凸出于主体部210,且倾斜导流段223的内壁至第二进水端120的轴线所在的平面的最大尺寸大于主体部210的半径的尺寸为10mm至15mm。请参照图3和图5,图3为本技术排水装置的俯视图,在图示中,倾斜导流段223的内壁至第二进水端120的轴线所在的平面的最大尺寸大于主体部210的半径的尺寸h为10mm至15mm,这样,从导向槽222流入倾斜导流段223的水能够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流动,避免水流直接撞击到主体部210的内壁上。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倾斜导流段223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3925mm2,这样能够使排水装置拥有较大的排水能力。
46.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流环410,第一导流环410位于主体部210的内部,且第一导流环410与第一进水端110连接,第一导流环410靠近第一进水端110的内径d1大于第一导流环410远离第一进水端110的内径d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环410靠近第一进水端110的内径d1大于第一导流环410远离第一进水端110的内
径d2,由此能够使从第一进水端110流入的水向中部汇集,避免从第一进水端110进入的水与从第二进水端120进入的水在汇聚时发生撞击,进一步使排水装置具备低震动、低噪音的优点。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210的内壁所围成的横截面的面积是第一导流环410的内壁所围成的横截面的面积的1.5倍至2.15倍,主体部210沿轴线方向的尺寸为150mm至170mm。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10的内部尺寸大于第一导流环410的内部尺寸,这样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大扩容部的体积,从第二进水端120流入的水经导向板221、导向槽222和倾斜导流段223后能够形成旋流,并沿主体部210的内壁以螺旋状的移动轨迹流动,可以理解,在该排水装置的底部可以继续设置一个相同的排水装置,这样,从第一个排水装置中流入的水将流入第二个排水装置的第一进水端110,从第一进水端110流入的水也将是旋流,由此能够使排水装置的中间位置形成畅通的空气柱,在这种水流状态下,水流在管壁的摩擦阻力和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下落速度降低,形成匀速流动,有利于改善管道排水性能,降低压力波动,不破坏水封,防止卫生间地漏返臭,降低水流噪声,提高排水能力。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装置还包括锥形管300,锥形管300的一端与主体部210的底部连接,锥形管300的另外一端与出水端130连接,且锥形管300靠近主体部210的内径大于锥形管300靠近出水端130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二进水端120流入的水沿扩容器200的内壁形成旋流,锥形管300能够引导该水缓慢向内流动,最终与从第一进水端110流入的水在锥形管300的底部形成汇流。锥形管300能够使从第二进水端120流入的水紧紧贴附在排水装置的内壁流动,避免从不同进水口进入的水发生猛烈撞击而产生震动和噪音,与相关技术中不设置锥形管300的排水管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能够进一步减轻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
49.请参照图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流环420,第二导流环420的一端与锥形管300连接,第二导流环420的另外一端与出水端130连接,第二导流环420靠近锥形管300的内径d3大于第二导流环420靠近出水端130的内径d4。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进水端110和第二进水端120流入的水在锥形管300发生汇流,并继续流向第二导流环420,由于第二导流环420靠近锥形管300的内径d3大于第二导流环420靠近出水端130的内径d4,因此第二导流环420能够引导汇流后的水进一步朝内部流动。
5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锥形管300的截面夹角为18
°
至20
°
。在本实施例中,当锥形管300的截面夹角为18
°
至20
°
时能够较好的引导螺旋状的水流动,避免水流直接下落造成管道的冲击。
5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锥形管300靠近扩容器200的内径大于扩容管的内径的尺寸为0.1mm至0.5mm,由此能够避免扩容器200的水在流入锥形管300时有较大的台阶而造成水流乱撞。
52.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
5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水系统,由于其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因此其也具备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待排的水可以从第二进水端120进入,并经导流部220流向主体部210,水在导流部220依次流经导向板221,导向槽222和倾斜导流段223,由于导向槽222分别与导向板221和倾斜导流段223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连
接,因此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贴在排水装置的内壁流动,当从第二进水端120进入的水流入主体部210时,倾斜导流段223能够引导水沿主体部210的内壁流动,由此能够避免从第一进水端110进入的水和第二进水端120进入的水在进行汇流时发生撞击,由此便能够减少撞击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并且能够延长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
5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系统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30,进水管与第一进水端110或第二进水端120连接,出水管30与出水端130连接,排水系统还包括第一导流环410和第二导流环420,第一导流环410位于主体部210的内部,且第一导流环410与第一进水端110连接,第一导流环410靠近进水端的内径大于进水管的内径,第二导流环420的一端与主体部210连接,第二导流环420的另外一端与出水端130连接,第二导流环420靠近出水端130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出水管30的内径。
55.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系统可以具备多个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排水装置的第一进水端110可以与另外一个排水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或者与排水立管连接。在图11的示例中,排水装置的第一进水端110与第一排水管10连接,排水装置的第二进水端120与第二排水管20连接,排水装置的出水端130与出水管30连接,此外,第一排水管10的顶部也可以连接另外一个相同的排水装置。
56.图11示出了第二进水端120水流方向510和第一进水端110水流方向520,这样,当排水系统用于重力排水时,顶部的水流能够形成螺旋形的膜状水流,在这种水流状态下,水流在内壁摩擦阻力和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下落速度降低,当水流进入排水装置时,能够经第一导流环410导流并下落至锥形管300,而从第二排水管20流入的水经排水装置的导流部220导流,形成旋流,再通过锥形管300形成旋涡流,最后由第二导流环420引导至出水管30。
57.此外,第二排水管20远离排水装置的一端还可以设置存水弯管40,图11示出了存水水位线41,当其应用于卫生间时,能够避免卫生间反臭。相关技术中,排水立管为直管状结构,底部具有较大台阶,而且水流既没有形成旋流,水流下降速度快,使管壁的水膜厚度过大或受到结构的影响水流形成中央水团在管道内下落,形成管道内下落的团塞状水流,造成压力波动剧烈,从而造成卫生间的水封破坏而返臭。应用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系统时,由于水流在内壁摩擦阻力和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下落速度降低,从而能够避免管道内的压力波动剧烈而造成卫生间的水封破坏。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9.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6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