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55307发布日期:2022-08-31 13:32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堤防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滨江城市防洪堤通常设置在河道两岸,起到防洪挡水、保障城市安全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边界线的不断延伸,利用土堤后戗台区域建设高等级道路的模式在滨江城市逐步推广应用,使滨江路成为城市交通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洪汛期间,堤防所在区域地下水位一般较高,同时在堤内外高水头差作用下,堤外江水通过堤身及堤基向堤内渗流,堤后戗台需考虑导渗排水,以确保堤防整体的渗流稳定性。然而,堤后滨江路需承担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在洪水的渗透浸湿作用下路基强度会显著降低,容易导致路基路面病害,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因此,在堤后戗台区域建设高等级滨江道路时,如何解决排水导渗和路基防水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滨江路耐久性的关键问题。
4.因此,如何保证堤后导渗排水功能稳定的前提下,对堤后滨江道路采用一种综合截排水方法,保证路基不受洪水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能够收集堤坡坡面雨水,实现横向截渗导流,从而保证了堤防结合道路的路基稳定性。
6.本发明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包括滨江道路、盖板边沟、集水井、横向排水管和市政雨水管网,所述滨江道路设置于土堤后戗台区域,所述滨江道路在堤后二级平台设置盖板边沟,所述滨江道路远离堤身侧设置市政雨水管网,所述盖板边沟内以预设间隔均匀设置若干集水井,每个集水井均分别通过一横向排水管连接至市政雨水管网。
7.较为优选的,还包括与盖板边沟连通的第一盲沟,所述第一盲沟设置于盖板边沟下方,所述第一盲沟内填充有碎石,所述第一盲沟的碎石顶面形成盖板边沟的底面,所述第一盲沟底部沿纵向设置有与各个集水井连通的第一纵向排水管,所述第一纵向排水管为硬塑滤水管。
8.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一盲沟的内侧壁和内底壁均设有反滤土工布。设置反滤土工布,可实现土壤水向内渗透的前提下,对水进行过滤,防止其内杂质或泥土进入盲沟内部。
9.较为优选的,还包括透水垫层、防渗土工膜、第二边沟和第二盲沟,所述第二边沟顺延堤坝长度方向设置于道路边坡的坡脚处,所述第二盲沟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沟下方并与所述第二边沟连通,所述第二盲沟内填充有碎石,所述第二盲沟的碎石顶面形成第二边沟的底面,所述第二盲沟底部顺延盲沟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纵向排水管,所述第二纵向排水管为硬塑滤水管,所述透水垫层设置于滨江道路的路基下方,所述透水垫层一端延伸至堤内坡的坡脚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盲沟,所述防渗土工膜铺设于所述透水垫层上。
10.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二边沟为植草沟,所述植草沟内种植有植物。
11.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二盲沟的内侧壁和内底壁均设有反滤土工布。
12.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二边沟为碟形边沟。
13.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一纵向排水管和第二纵向排水管均包括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两根纵向排水管。
14.较为优选的,所述防渗土工膜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
×
10-13
cm/s,厚度不小于0.5mm。
15.较为优选的,所述横向排水管为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
16.较为优选的,所述透水垫层由碎石填筑形成,所述透水垫层的厚度不小于30cm。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8.1、滨江道路设置于滨江土堤后的戗台区域,滨江道路在堤后二级平台设置盖板边沟,滨江道路远离堤身侧设置市政雨水管网,盖板边沟内以预设间隔均匀设置若干集水井,每个集水井均分别通过一横向排水管连接至市政雨水管网。通过以上结构可以收集堤坡坡面雨水,实现横向截渗导流,从而避免了洪水对路基的影响,保证了堤防结合道路的路基稳定性。
19.2、在盖板边沟下设置连通的第一盲沟,第一盲沟内填充有碎石,第一盲沟的碎石顶面形成盖板边沟的底面,第一盲沟底部顺延盲沟长度方向设置有与各个集水井连通的第一纵向排水管,第一纵向排水管为硬塑滤水管。堤坝侧的地下水可经第一盲沟、盲沟内的碎石渗透到硬塑滤水管内,从而从硬塑滤水管排入集水井,最终汇聚于市政雨水管网。该结构可收集堤身渗水,且可进一步实现横向截渗导流,从而避免了洪水对路基的影响,保证了堤防结合道路的路基稳定性。
20.3、在道路边坡的坡脚处设置第二边沟,第二边沟下方设置第二盲沟,第二盲沟内填充有碎石,第二盲沟的碎石顶面形成第二边沟的底面,第二盲沟底部顺延盲沟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纵向排水管,第二纵向排水管为硬塑滤水管,透水垫层设置于滨江道路的路基下方,透水垫层一端延伸至堤内坡的坡脚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盲沟,防渗土工膜铺设于透水垫层上。通过以上结构,能实现地下水与滨江道路之间的隔离。在地下水上升后,可通过透水垫层横向流入第二盲沟内,从而使路基免于地下水侵蚀,进一步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
21.4、第二边沟为碟形沟,可收集两侧的地面水,具有较好的地面水收集效果。同时,第二边沟设置为植草沟,可通过植入的植物根系对水进行吸收,还可促进绿植生产,维护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系统的横剖面布置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的边沟、盲沟、纵向排水管、集水井及横向排水管的分布示意图;
25.图4为边沟及集水井的纵向关系及钢筋布置图。
26.图中:1-土堤,2-滨江道路,3-盖板边沟,4-第一盲沟,5-第一纵向排水管,6-反滤土工布,7-横向排水管,8-集水井,9-市政雨水管网,10-第二边沟,11-透水垫层,12-防渗土工膜,13-第二盲沟,14-第二纵向排水管,15-堤内坡,16-道路边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2.实施例一
33.图1示出了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34.一种堤路结合的综合截排水系统,包括滨江道路2、盖板边沟3、碎石盲沟4、集水井8、横向排水管7和市政雨水管网9,所述滨江道路2设置于土堤1后的戗台区域,所述滨江道路2在堤后二级平台设置盖板边沟3,盖板边沟3具体位于滨江道路2临堤侧坡脚处,所述滨江道路2远离堤身侧设置市政雨水管网9。如图2所示,所述盖板边沟3内以预设间隔均匀设置若干集水井8,每个集水井8均分别通过一横向排水管7连接至市政雨水管网9。其中,盖板边沟3为矩形带状并在顶部设置有盖板的沟渠。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还包括与盖板边沟3连通的第一盲沟4,所述第一盲沟4设置于盖板边沟3下方,所述第一盲沟4内填充有碎石,所述第一盲沟4的碎石顶面形成盖板边沟3的底面,所述第一盲沟4底部顺延盲沟长度方向设置有与各个集水井8连通的第一纵向排水管5,所述第一纵向排水管5为硬塑滤水管。其中,第一盲沟4的宽度小于盖板边沟3,其通过现在盖板边沟3底部开挖一个宽度更小的沟渠后,在沟渠内填充碎石形成。该碎石的可以采用3~6cm粒径的碎石,而盲沟深度根据计算,由洪水渗透路径确定。本实施例中,每50m设置一道集水井8,集水井深度应超过碎石盲沟70cm。
3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沟4的内侧壁和内底壁均设有反滤土工布6,该反滤
土工布6采用无纺土工布,其具有很好的过滤性、透水性,且耐高低温。通过该反滤土工布6,可以实现土壤水向盲沟内渗透的前提下,对水进行过滤,防止其内杂质或泥土进入盲沟内部。
36.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透水垫层11、防渗土工膜12、第二边沟10和第二盲沟13,所述第二边沟10顺延堤坝长度方向设置于道路边坡16的坡脚处,所述第二盲沟13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沟10下方并与所述第二边沟10连通,所述第二盲沟13内填充有碎石,所述第二盲沟13的碎石顶面形成第二边沟10的底面,所述第二盲沟13底部顺延盲沟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纵向排水管14,所述第二纵向排水管14为硬塑滤水管,所述透水垫层11设置于滨江道路2的路基下方,所述透水垫层11一端延伸至堤内坡15的坡脚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盲沟13,所述防渗土工膜12铺设于所述透水垫层11上。通过以上结构,能实现地下水与滨江道路之间的隔离。在地下水上升后,可通过透水垫层横向流入第二盲沟内,从而使路基免于地下水侵蚀,进一步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其中,透水垫层11由碎石填筑形成,透水垫层11的厚度不小于30cm。防渗土工膜12厚度不小于0.5mm,渗透系数不大于1
×
10-13
cm/s。
3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沟10为第二边沟10为碟形边沟,且为植草沟,所述植草沟内种植有植物。第二边沟为碟形沟,可收集两侧的地面水,具有较好的地面水收集效果。同时,第二边沟设置为植草沟,可通过植入的植物根系对水进行吸收,还可促进绿植生产,维护生态环境。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盲沟13的内侧壁和内底壁均设有反滤土工布6。
3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排水管5和第二纵向排水管14均包括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两根纵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的直径为10cm,且采用硬塑滤水管,设置于碎石盲沟底部,能实现水的渗透,从而将土壤内的水收集于纵向排水管内,最终经市政雨水管网9排出。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排水管7为d400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其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实现集水井8与市政雨水管网9之间的可靠连接。
41.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42.滨江道路设置于滨江土堤后的戗台区域,滨江道路在堤后二级平台设置盖板边沟,滨江道路远离堤身侧设置市政雨水管网,盖板边沟内以预设间隔均匀设置若干集水井,每个集水井均分别通过一横向排水管连接至市政雨水管网。通过以上结构可以收集堤坡坡面雨水,实现横向截渗导流,从而避免了洪水对路基的影响,保证了堤防结合道路的路基稳定性。
43.在盖板边沟下设置连通的第一盲沟,第一盲沟内填充有碎石,第一盲沟的碎石顶面形成盖板边沟的底面,第一盲沟底部顺延盲沟长度方向设置有与各个集水井连通的第一纵向排水管,第一纵向排水管为硬塑滤水管。堤坝侧的地下水及堤身渗水可经第一盲沟、盲沟内的碎石渗透到硬塑滤水管内,从而从硬塑滤水管排入集水井,最终汇聚于市政雨水管网。该结构进一步实现横向截渗导流,从而避免了洪水对路基的影响,保证了堤防结合道路的路基稳定性。
44.在道路边坡的坡脚处设置第二边沟,第二边沟下方设置第二盲沟,第二盲沟内填充有碎石,第二盲沟的碎石顶面形成第二边沟的底面,第二盲沟底部沿纵向设置有第二纵向排水管,第二纵向排水管为硬塑滤水管,透水垫层设置于滨江道路的路基下方,透水垫层
一端延伸至堤内坡的坡脚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盲沟,防渗土工膜铺设于透水垫层上。通过以上结构,能实现地下水与滨江道路之间的隔离。在地下水上升后,可通过透水垫层横向流入第二盲沟内,从而使路基免于地下水侵蚀,进一步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其中,纵向指堤坝长度方向,横向指堤坝宽度方向。
45.第二边沟为碟形沟,可收集两侧的地面水,具有较好的地面水收集效果。同时,第二边沟设置为植草沟,可通过植入的植物根系对水进行吸收,还可促进绿植生产,维护生态环境。
46.本系统在不影响堤后戗台滤水导渗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堤后滨江路的综合截排水结构,系统性地处理路基截水和排水措施,保护路基填土不受江水横向渗透和地下水上升的影响,保证路基使用性能,该方法成本低、风险小,截排水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
4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