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6047发布日期:2022-07-30 01:1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大量的污染场地需要进行修复治理,修复治理过程中,污染土壤需要转运至暂存场地进行暂存,如何做好暂存场地污染控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
3.现阶段污染土壤暂存场地只在场底设置防渗系统,顶部则采用防雨布或hdpe土工膜进行简单覆盖或搭接,此种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暂存场地外观形象差;2、顶部采用防雨布或hdpe土工膜简单覆盖或搭接,整体污染控制效果差,无法有效隔绝雨水入渗;3、由于每日开始作业前都需要将顶部覆盖的防雨布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掀开,每日作业完成后还需要再次进行覆盖,都需要人工进行作业,效率较低,出现突发天气状况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实现污染土壤覆盖,抵御突发天气状况能力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通过顶部防渗结构中覆盖层与底部防渗结构中防渗层在暂存场一侧连接为一个整体,能够在每日作业前揭膜过程和作业完成后覆膜过程中都可以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进行揭膜和覆膜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整体防渗性能及污染控制效果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另外在污染土壤暂存过程中如遇到降雨、台风等应急类突发情况时,本发明所提供的整体防渗结构可通过人工与机械配合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污染土壤整体覆盖,将环境污染风险降到最低,简便易于实施、污染控制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风险抵御能力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包括:底部防渗结构和顶部防渗结构;所述底部防渗结构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基础层、下保护层、防渗层、上保护层和硬化地面层,在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的保护作用下,所述硬化地面层和所述基础层将所述防渗层夹持于中间;所述顶部防渗结构包括覆盖层和压重结构,所要暂存的污染土壤置放于所述硬化地面层上,所述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污染土壤上,所述覆盖层与延伸出所述底部防渗结构一侧的所述防渗层相焊接,所述压重结构压设于所述覆盖层上方表面。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基础层为素土,所述硬化地面层为浇筑硬化的抗渗混凝土层,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为无纺土工布,所述防渗层和所述覆盖层为hdpe土工膜。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基础层的素土厚度为150mm~300mm,压实度不小
于95%。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保护层和所述上保护层的土工布规格不小于600g/m2,所述防渗层和所述覆盖层的土工膜厚度不小于1.0mm。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硬化地面层的抗渗混凝土层的抗渗等级为p6,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小于c25,所述硬化地面层的厚度不小于250mm。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暂存场的长度较小一侧,所述防渗层的长度延伸出所述硬化地面层和所述基础层,并与所述覆盖层之间采用热合焊接方式相焊接成为整体。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压重结构为轮胎或袋装土,所述压重结构分布压设于所述覆盖层上,所述轮胎或袋装土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不大于3米。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顶部防渗结构中覆盖层与底部防渗结构中防渗层在暂存场一侧连接为一个整体,能够在每日作业前揭膜过程和作业完成后覆膜过程中都可以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进行揭膜和覆膜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整体防渗性能及污染控制效果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另外在污染土壤暂存过程中如遇到降雨、台风等应急类突发情况时,本发明所提供的整体防渗结构可通过人工与机械配合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污染土壤整体覆盖,将环境污染风险降到最低,简便易于实施、污染控制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风险抵御能力强。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底部防渗结构的大样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覆盖层和防渗层的连接大样示意图。
14.图中,各组件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污染土壤;2、底部防渗结构;3、顶部防渗结构;4、基础层;5、下保护层;6、防渗层;7、上保护层;8、硬化地面层;9、覆盖层;10、压重结构;11、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污染土壤暂存场的整体防渗结构,包括:底部防渗结构2和顶部防渗结构3;底部防渗结构2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基础层4、下保护层5、防渗层6、上保护层7和硬化地面层8,在上保护层7和下保护层5的保护作用下,硬化地面层8和基础层4将防渗层6夹持于中间;
顶部防渗结构3包括覆盖层9和压重结构10,所要暂存的污染土壤1置放于硬化地面层8上,覆盖层9覆盖于污染土壤1上,覆盖层9与延伸出底部防渗结构2一侧的防渗层6相焊接,压重结构10压设于覆盖层9上方表面。
17.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顶部防渗结构3中覆盖层9与底部防渗结构2中防渗层6在暂存场一侧连接为一个整体,能够在每日作业前揭膜过程和作业完成后覆膜过程中都可以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进行揭膜和覆膜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整体防渗性能及污染控制效果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另外在污染土壤1暂存过程中如遇到降雨、台风等应急类突发情况时,本发明所提供的整体防渗结构可通过人工与机械配合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污染土壤整体覆盖,将环境污染风险降到最低,简便易于实施、污染控制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风险抵御能力强。
18.具体地,暂存场经场地平整后进行底部防渗结构2中的基础层4施工,基础层4上铺设下保护层5,下保护层5上铺设防渗层6,防渗层6在暂存场一侧预留延伸出一定长度用于同顶部防渗结构3中覆盖层9进行连接。防渗层6上铺设上保护层7,上保护层7上浇筑硬化地面层8。
19.硬化地面层8经养护达到强度后,进行顶部防渗结构3中的覆盖层9焊接施工,覆盖层9尺寸根据暂存场大小及污染土壤1计划堆填高度与范围确定,应能够保证污染土壤1被覆盖层9全覆盖,并与底部防渗结构2中的防渗层6在暂存场一侧焊接成为整体,并对形成的焊缝11进行检测。
20.覆盖层9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污染土壤1的转运堆存,每日作业完成后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进行覆盖层9覆盖,并在覆盖层9上设置压重结构10,保证覆盖层9的整体稳定性。压重结构10可为轮胎或袋装土,轮胎或袋装土横向间距及纵向间距不大于3m。每日开始作业前,再采用人工移除拟作业面压重结构10,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方式逐渐揭开污染土壤1上的覆盖层9,再进行污染土壤1转运暂存作业。暂存场使用过程中,每日作业前及作业完成后重复以上步骤,做好污染土壤1的污染控制即可。
2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基础层4为素土,硬化地面层8为浇筑硬化的抗渗混凝土层,上保护层7和下保护层5为无纺土工布,防渗层6和覆盖层9为hdpe土工膜。
22.具体地,顶部防渗结构3的覆盖层9采用的是焊接成为整体的hdpe土工膜,覆盖层9整体尺寸根据暂存场大小设置,能够实现暂存场内污染土壤1的全覆盖,较之现有技术采用的临时搭接覆盖方式,污染控制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3.其中,上保护层7和下保护层5能够在硬化地面层8浇筑过程中能够对防渗层6形成保护,顶部防渗结构3中覆盖层9与底部防渗结构2中防渗层6在暂存场一侧连接成为整体,隔绝了hdpe土工膜连接一侧污染土壤1泄露通道,进一步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同时能够方便采用人工机械相互配合的方式展开和收回,较之现有技术主要利用人工进行材料临时搭接及收取的方式,在每日作业前揭膜和作业完成后覆膜工作上的效率大大提升,同时在面对降雨、台风等突发状况时,在保证污染控制效果的同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污染土壤1整体覆盖,将环境污染风险降到最低。
2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基础层4的素土厚度为150mm~300mm,压实度不小于95%。
2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下保护层5和上保护层7的土工布规格不小于600g/
m2,防渗层6和覆盖层9的土工膜厚度不小于1.0mm,保证下保护层5和上保护层7对防渗层6的保护效果,防渗层6和覆盖层9的hdpe土工膜的厚度能够保证对污染物的防渗效果。
2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硬化地面层8的抗渗混凝土层的抗渗等级为p6,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小于c25,硬化地面层8的厚度不小于250mm。通过上述针对硬化地面层8的抗渗等级和强度等级的限定,能够保证污染土壤1不会通过硬化地面层8渗入地底造成对地底土壤的二次污染。
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暂存场的长度较小一侧,防渗层6的长度延伸出硬化地面层8和基础层4,并与覆盖层9之间采用热合焊接方式相焊接成为整体。
2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压重结构10为轮胎或袋装土,压重结构10分布压设于覆盖层9上,轮胎或袋装土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不大于3米。通过压重结构10的均匀压设,从而在面对降雨、台风等突发状况时能够保证覆盖层9对于污染土壤1的整体覆盖。
29.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