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7373发布日期:2022-11-26 08:30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但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建筑物在建设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的倾斜,有些建筑物周围紧邻建有其他构筑,为了避免在抽土纠偏过程中对紧邻建筑物造成威胁,需要在建筑物外围布设基坑提供施工环境。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常规工程基坑支护作为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目前,在一些地下水资源丰富,淤泥质土层较厚的地区,单纯支挡式结构不仅不能满足干地施工要求,也会出现由于水的蓄积导致基坑坍塌,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改善基坑侧壁因水蓄积导致坍塌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包括:基坑,位于建筑物室外四周;支护板,设置于所述基坑内侧壁,所述支护板内设置有集水腔,所述支护板下端插设至基坑内,所述支护板靠近基坑侧壁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插接柱,各所述插接柱内均设置有排水腔,各所述排水腔均与集水腔连通设置,各所述插接柱外壁均设置有若干通孔,各所述通孔均与排水腔连通,各所述插接柱外壁均包裹设置有渗透膜;喷雾装置,设置于支护板上端,所述喷雾装置包括抽水装置以及若干喷头,所述抽水装置的进水口与集水腔连通设置,出水口与各喷头连通设置,各所述喷头均设置于支护板上端外侧且朝上喷雾设置;环形排水沟,设置于所述基坑上端外围且环基坑周侧设置,所述环形排水沟位于支护板远离基坑的一侧,所述环形排水沟上端低于支护板上端;以及斜撑脚,设置于所述支护板远离基坑内侧壁的一侧,上端与支护板连接,下端支撑固定至基坑内侧底部。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量较大时,大部分雨水将环形排水沟,并排放至是市政管道,另外一部分渗透至基坑的土中,渗透过渗透膜后经过通孔进入排水腔中,后再汇聚至集水腔中,如此将可以减少基坑周侧的含水量,减少坍塌的风险,同时,在干燥天气状况下,施工现场有很多灰尘扬溢,不利于现场施工,通过喷雾装置可以抽取集水腔中的水通过喷头朝基坑环境进行喷雾操作,实现基坑环境的降尘操作,同时,插接柱的社会孩子将可以减少提高支护板与基坑侧壁的连接强度以及稳定性。
6.优选的,各所述插接柱外壁均还设置有金属网,所述金属网箍紧固定至渗透网的
外侧壁,各所述金属网的网孔孔径均大于通孔的孔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网的设置,一方面是便于渗透膜的安装固定,利用金属网的网状结构,在固定安装渗透膜的情况下保证水进入渗透膜,另一方面是对渗透膜进行保护,减少渗透膜被损坏,还有一方面就是利用金属网的结构特性,同时也是增加插接柱的表面粗糙度,提高插接柱与基坑侧壁的连接稳定性。
8.优选的,所述集水腔内竖向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集水腔分隔成负压腔以及正压腔,所述负压腔与各排水腔连通设置,所述正压腔与各喷头连通设置,所述抽水装置的进水口与负压腔连通,出水口与正压腔连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板的设置将集水腔分隔成正压腔与负压腔,便于各喷头安装至支护板上,排水腔中的水先是汇聚至负压腔中,然后抽水装置将负压腔中的积水抽取至正压腔中,并将积水从正压腔中通过喷头喷出,由于负压腔与排水腔连通,抽水装置运行时,会利用压强作用加速插接柱周侧的水渗透进排水腔中,同时也可以减少排水腔中的积水。
10.优选的,所述正压腔与负压腔内均安装有内撑架,所述内撑架的两端分别抵接至分隔板与集水腔的内侧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支护板内开设有集水腔,使得支护板的结构强度存在不足,因此将在正压腔与负压腔中设置有内撑架,利用内撑架对支护板的内部结构进行加强支撑。
12.优选的,所述内撑架呈蜂窝状设置,所述内撑架将正压腔和负压腔均分隔成若干独立腔,任意相邻两所述独立腔均连通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蜂窝状占用体积小以及结构强度优良的特性,将内撑架设置成蜂窝状设置,提高内撑架的支撑强度,分隔成若干独立腔同时又连通设置,在确保内撑架支撑稳定性的前提下,保证腔体内的积水流动的流畅性。
14.优选的,所述内撑架包括若干横杆与竖杆,各所述横杆并排安装至分隔板一侧壁,各所述竖杆并排安装至横杆远离分隔板的一侧,且与集水腔的内侧壁抵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横杆与竖杆叠加以形成内撑架,在保证积水的流通的流畅性的同时也便于内撑架的安装固定,同时还可以起到稳定的提高支撑强度的作用。
16.优选的,所述插接柱与支护板的连通处采用法兰连接,所述插接柱的端口设置有过滤布,所述过滤布夹紧至两法兰盘之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插接柱与支护板采用法兰连接,便于各插接柱的安装,过滤布的设置是减少进入负压腔中的积水的含沙量,减少喷头堵塞的情况,同时利用法兰盘将过滤布进行夹紧,也便于过滤布的安装,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过滤布对法兰盘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设置,提高各插接柱与支护板连接处的密封性。
18.优选的,所述渗透膜与金属网之间还设置有透水泡棉。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泡棉的设置,一方面是对渗透膜进行保护,减少金属网对渗透膜的损伤,另一方面是可以保证水的通过,以及土质的隔离,减少渗透膜的堵塞,起到过滤保护作用。
20.优选的,所述负压腔的体积至少为正压腔的体积的两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负压腔的体积大于正压腔的体积,可以提高负压腔的体积,同时便于积水从喷头上喷出。
22.优选的,任意相邻两所述插接柱自上而下间距逐渐扩大。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提高在上部设置有较高密度的插接柱,便于在水往下渗透时先将大部分的水进行渗透收集。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基坑上外侧设置有环形排水沟,在支护板内设置有集水腔,在支护板一侧设置有可以收集积水的插接柱,并设置有喷雾装置进行降尘排水,减少基坑侧壁坍塌的情况;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基坑支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插接柱的剖面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内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基坑;2、支护板;3、喷雾装置;31、抽水装置;32、喷头;4、环形排水沟;5、斜撑脚;6、集水腔;61、负压腔;62、正压腔;7、插接柱;8、排水腔;9、通孔;10、渗透膜;11、金属网;12、透水泡棉;13、分隔板;14、内撑架;15、独立腔;16、法兰盘;17、过滤布;18、横杆;19、竖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系统。
32.实施例1:参照图1,基坑支护系统包括基坑1、支护板2、喷雾装置3、环形排水沟4以及斜撑脚5,基坑1位于建筑物室外四周,支护板2安装有若干件于基坑1内侧壁,各支护板2内均开设有集水腔6,支护板2下端插设至基坑1内,支护板2靠近基坑1侧壁的一侧安装有若干插接柱7,各插接柱7内均开设有排水腔8,各排水腔8均与集水腔6连通设置,各插接柱7 外壁均均布开设有若干通孔9,各通孔9均与排水腔8连通,各插接柱7外壁均包裹设置有渗透膜10。喷雾装置3设置于支护板2上端,喷雾装置3包括抽水装置31以及若干喷头 32,抽水装置31的进水口与集水腔6连通设置,出水口与各喷头32连通设置,各喷头32 均设置于支护板2上端外侧且朝上喷雾设置。环形排水沟4设置于基坑1上端外围且环基坑 1周侧设置,环形排水沟4位于支护板2远离基坑1的一侧,环形排水沟4上端低于支护板 2上端;斜撑脚5设置有若干件于支护板2远离基坑1内侧壁的一侧,上端与支护板2铰接连接,下端铰接支撑固定至基坑1内侧底部。
33.其中,各插接柱7外壁均还设置有金属网11,金属网11箍紧固定至渗透网的外侧壁,各金属网11的网孔孔径均大于通孔9的孔径。进一步的,渗透膜10与金属网11之间还安装有透水泡棉12对渗透膜10进行保护。
34.集水腔6内竖向设置有分隔板13,分隔板13将集水腔6分隔成负压腔61以及正压腔
62,负压腔61与各排水腔8连通设置,正压腔62与各喷头32连通设置,抽水装置31 的进水口与负压腔61连通,出水口与正压腔62连通,负压腔61的体积至少为正压腔62的体积的两倍,本实施例中负压腔61的体积为正压腔62的体积的两倍。
35.正压腔62与负压腔61内均安装有内撑架14,内撑架14的两端分别抵接至分隔板 13与集水腔6的内侧壁,内撑架14呈蜂窝状设置,内撑架14将正压腔62和负压腔61均分隔成若干独立腔15,任意相邻两独立腔15均连通设置。
36.任意相邻两插接柱7自上而下间距逐渐扩大,任意相邻上下两层的插接柱7错开设置,以便于更有利于基坑1土质中水的渗透析出,靠近基坑1上端面的密度较大,水平密度也高于下侧得插接柱7的密度。各插接柱7与支护板2的连通处采用法兰连接,插接柱7的端口设置有过滤布17,过滤布17夹紧至两法兰盘16之间,过滤布17的直径大于法兰盘16 的外径。
37.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水一部分进入环形排水沟4排走至市政管网中,另外一部分渗透至土质中,并通过插接柱7收集至排水腔8中,再汇集至集水腔6中,在需要降尘喷雾时,可以利用喷雾装置3抽取集水腔6内的水进行喷雾操作。
38.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内撑架14包括若干横杆18与竖杆19,各横杆18并排安装至分隔板13一侧壁,各竖杆19并排安装至横杆18远离分隔板13的一侧,且与集水腔6的内侧壁抵接。
39.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内撑架14的安装方式先将横杆 18焊接至分隔板13上,再将竖杆19焊接至横杆18上,再将分隔板13安装至集水腔6内进行固定。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