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0412发布日期:2023-01-07 03:33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变电站防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的组合式防汛堤。


背景技术:

2.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防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汛期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变电站必须存放一定数量的沙子和防汛编织袋。由于汛期多在夏季,防汛编织袋在夏季的室外存放时间短,因此多在汛情来临前才往防汛编织袋内装填沙子。但由于变电运行工作的特点,变电站日常值守人员少,特别是汛情期间,很多运维人员将外出排障,因此不能保证当汛情发生前或汛情发生时在变电站现场有较多人员进行沙袋装填、搬运和码放封堵大门的工作,这种情况下,现场人员将耗费大量人力,如果遇到紧急汛情,也会造成封堵大门时间过长,如果不能及时封堵大门则会导致变电站内进水较多。
3.如专利文献cn104088251a提出一种防汛专用封堵箱,包括箱体、加固筋和防水密封板;箱体为经过防腐处理的金属箱,其上端面开口,在开口处的两相对侧壁上固定有加固筋,箱体四壁固定有防水密封板。该封堵箱在使用时,能够一个紧挨一个封堵变电站的大门。但该封堵箱在装入沙子后重量重,但未设置辅助搬运措施,搬运不变,仍会耗费大量人力;同时,该封堵箱无法折叠,日常存放时占用空间大。
4.又如专利文献cn206000424u提出一种防汛专用挡水板,包括地面固定槽、左固定槽、右固定槽、挡水板本体和应力支架,所述的左固定槽和右固定槽对称设置,且分别固定于变电站大门或需要防水部位的两端垛子上,所述的地面固定槽位于左固定槽和右固定槽下部的地面下,其上表面与地面平齐,所述的地面固定槽、左固定槽和右固定槽分别为u型槽钢,所述的挡水板本体的两端及下部分别插于左固定槽、右固定槽和地面固定槽内。该挡水板与防汛沙袋相比重量轻,存放、搬运、使用方便,能够降低劳动量,但该挡水板需要预先在地面上开槽以设置固定槽,工程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的组合式防汛堤。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所述防汛堤由多个防汛箱组合而成;
8.所述防汛箱内层为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包括位于顶部的顶框、位于底部的底框、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侧框、位于前后两侧下部的第二侧框、以及位于前后两侧上部的第三侧框;
9.所述第一侧框的底部与所述底框铰接,所述第二侧框的底部与所述底框铰接,所述第三侧框的顶部与所述顶框铰接,所述第二侧框的顶部与所述第三侧框的底部铰接;
10.所述第一侧框、所述第二侧框和所述第三侧框均用于向所述箱体框架的内部翻转而使所述防汛箱折叠;
11.所述第一侧框、所述第二侧框和所述第三侧框的翻转角度均为竖直状态至水平状态之间的90度。
12.进一步的,还包括能够卡装在所述防汛箱上的防汛挡板。
13.更进一步的,所述防汛挡板包括挡板框架和两幅支撑架;
14.所述支撑架为直角三角形,包括水平边框、竖直边框和长边框,所述长边框还与所述挡板框架铰接;
15.所述竖直边框用于与所述防汛箱卡接,所述水平边框用于放置在地面上。
16.更进一步的,所述竖直边框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卡块,所述底框的下部和所述顶框的上部均设置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卡块用于卡入所述卡槽内以实现所述防汛挡板与所述防汛箱的卡接。
17.进一步的,所述底框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所述第一侧框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框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框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三侧板。
1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手动搬运所述防汛箱的搬运孔。
1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上部的边角处、所述第三侧板上部的边角处均设置有用于吊装所述防汛箱的吊装孔。
20.进一步的,所述底框的前后边框的端部均设置有支撑孔。
21.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能够卡装在所述支撑孔内的脚轮。
22.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能够卡装在所述支撑孔内的叉车支架。
23.变电站汛期防水是每年防汛工作重点之一。在汛期到来特别是应急抢险时,如果防水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变电站进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设备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及电器设备的损坏。变电站防汛的通常手段是用沙袋阻挡洪水侵入变电站,现有防汛沙袋一般堆放在变电站指定区域,在下雨前将沙袋堵在门口防止洪水进入变电站。由于沙袋装填、搬运、垒放极为不便,遇到紧急汛情时码放沙袋费时费力,变电站日常值守人员少,会影响汛期抢险。并且沙袋在夏天的室外保存寿命短,极易损坏。
24.因此,为解决防汛沙袋寿命短易损坏的问题,如cn104088251a等专利文献提出利用金属箱体代替防汛沙袋,金属箱体不易损坏,并且容易对齐码放。但金属箱体用于防汛具有如下缺点:
25.1、金属箱体存放时占用空间大,但变电站内空间有限,如果存放大量的金属箱体,会占用变电站内的有限空间,如果变电站内空余房间有限,金属箱体必须室外码放,但在变电站内随意放置金属物可能会对高压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
26.2、金属箱体自身重,在箱体内填充沙石后,整体重量更重,搬运非常不便。并且金属箱体平时放置在地面上,外侧光滑,人工搬运或机械搬运时也没有合适的便于抬起的着力点。
27.这种情况下,本发明采用一种新型的防汛箱,一方面,本发明的防汛箱的侧板均能折叠收入箱体内,折叠后的防汛箱高度非常低,在存放时不会占用大量空间,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防汛箱能够方便的安装脚轮或叉车支架,便于人工搬运或机械搬运。
28.现有技术中,没有出现折叠结构的防汛箱。常规情况下,采用折叠结构会影响箱体的结构强度,为了保证整个防汛堤的强度,因此多会采用整体结构的箱体;另外,折叠结构
的箱体上必然会出现缝隙,而如果缝隙处封闭不严,会影响防汛堤的挡水效果,并且箱体内会填充沙子,沙子也极易从箱体的缝隙处泄露。采用折叠结构的防汛箱必须克服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的障碍,所以,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实现较为困难,因此更倾向于采用非折叠结构的防汛箱。
29.而本技术的防汛箱内层为箱体框架,箱体框架中的顶框和底框,以及用于折叠第一侧框、第二侧框和第三侧框均由方杆焊接而成,并且底框、第一侧框、第二侧框和第三侧框均设置有加固横梁或加固竖梁,因此箱体框架的整体强度高,不易变形。并且底框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第一侧框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框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二侧板,第三侧框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三侧板,这些底板和侧板对防汛箱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封盖,使防汛箱成为一个无盖的箱体。同时,第一侧框与底框之间、第二侧框与底框之间、第三侧框与顶框之间、第二侧框与第三侧框之间均利用合页铰接,合页通过螺栓固定在框体上,使各框体之间的铰接牢固。
30.并且本技术的防汛箱处于非折叠的展开状态时,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均搭放在底框上,使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与底框之间的缝隙封闭;顶框搭放在第三侧框和第一侧框上,使第一侧框和第三侧框与顶框之间的缝隙封闭;第三侧框搭放在第二侧框上,使第二侧框与第三侧框之间的缝隙封闭;虽然第一侧框与第二侧框和第三侧框之间预留有缝隙(避免第一侧框与合页碰撞),带该缝隙用封边条封堵。并且,当防汛箱内装入沙子后,由于沙子的流动性,会向外挤压第二侧框和第三侧框,而第二侧框和第三侧框在受到字内向外的积压后,能够使第二侧框与底框之间的缝隙、第三侧框与顶框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二侧框与第三侧框之间的缝隙封闭的更加严密。
31.因此,本技术的防汛箱即能够折叠,减少存放时空间占用;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损伤或变形;并且箱体上没有严重的缝隙,即能保证挡水效果,也能避免箱内的沙子泄露。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33.本发明所提供的防汛箱底框的前后边框的端部均设置有支撑孔,该支撑孔内能够快速安装叉车支架,叉车能够利用叉车支架实现防汛箱的搬运;防汛箱的上部设置有吊装孔,吊车能够利用吊装孔实现防汛箱的搬运;并且该支撑孔内也能够快速安装脚轮,能够采用人工推动的方式实现防汛箱的快速转运。同时防汛箱的上部还设置有搬运孔,能够为工作人员人工抬起防汛箱或短时间搬运防汛箱提供着力点。因此,本发明能够降低人力消耗,能够实现对防汛箱快速方便的搬运,能够满足目前变电站少人值守的模式,提高作业效率和人员安全性。
34.本发明所提供的防汛箱的第一侧框能够向箱体内部翻转,并折叠到防汛箱的底部;第二侧框能够向箱体内部翻转,并折叠到第一侧框的上部;第三侧框能够向箱体内部翻转,并折叠到第二侧框的上部;第三侧框在折叠时,自动带动顶框下移。当防汛箱完成折叠后,整体高度低,日常存放时不会占用大量存储空间,因此能够在变电站有限的空间内存放。在汛期即将来临前,打开防汛箱,并将沙子装入防汛箱内,或将沙袋放置在防汛箱内,整齐码放在变电站大门口、保护小间门口等入口处。发生汛情时,可直接将防汛箱搬运至需要做防汛的入口处,将多个防汛箱并排摆放形成防汛堤,能够快速完成对入口的封堵,避免大量水流侵入变电站内。防汛箱还能够叠放以增加防汛堤的高度。
35.本发明的支撑孔内还能够快速安装对接板,对接板能够将防汛箱连接在一起,当某防汛箱受到前后方向上的推力后(如水流冲击),所受到的力会通过对接板传递到与之相邻的防汛箱上。因此,多个防汛箱之间通过对接板对接后,能够使整个防汛堤形成整体抵抗力,抗水流冲击性能强。
36.本发明还设置有防汛挡板,防汛挡板倾斜设置在防汛箱前,能够有效减少瞬间水流的冲击力,保证本发明的防汛效果。防汛挡板设置挡板框架,挡板框架由方杆焊接而成,强度高;同时还设置有三角形的支撑架,利用支撑架能够将挡板框架同时支撑在地面上和防汛箱上,对挡板框架的支撑强度高。支撑架还与挡板框架铰接,在不使用时支撑架能够折叠收起,减少存放时的空间占用。
37.支撑架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卡块,下部的卡块能够与底框底部的卡槽卡接,并且在防汛箱展开的过程中,上部的卡块能够自动与顶框顶部的卡槽卡接;当防汛箱完全展开后,支撑架上的两个卡块均卡入卡槽内,将支撑架牢固的固定在防汛箱上。并且防汛箱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卡接防汛挡板的卡槽,使防汛箱的前后两侧均能够安装防汛挡板。防汛挡板利用卡接的方式与防汛箱快速连接,应用灵活,实施方便。
38.防汛箱上还能够卡接磁翻转水位计,便于及时查看变电站内积水情况;同时,水位计上还设置有磁性开关,该磁性开关能够将水位高度转换为电信号后传输至上位机。因此,所述上位机能够利用水位计监测变电站内的积水深度,当积水深度超过预设的深度后,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排水;所述上位机也能够根据水位情况自动启动变电站内的排水水泵或排水方舱等排水设备进行自动排水。
附图说明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40.图1:本发明实施例1箱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本发明实施例1防汛箱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本发明实施例1箱体框架的剖视图;
43.图4:本发明实施例1防汛箱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44.图5:本发明实施例1防汛箱的剖视图;
45.图6:本发明实施例2使用脚轮的结构示意图;
46.图7:本发明实施例2使用叉车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8:本发明实施例3对接板部位的局部剖视图;
48.图9:本发明实施例4挡板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0:本发明实施例4挡板框架与防汛箱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50.图11:本发明实施例4挡板框架与防汛箱的连接示意图之二;
51.图12:本发明实施例5水位计的结构示意图;
52.其中:1-防汛箱,10-箱体框架,101-第一侧框,102-第二侧框,103-第三侧框,104-顶框,105-底框,11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20-封边条,121-定位条,122-定位扣,123-搬运孔,124-支撑孔,125-吊装孔,126-卡槽,13-合页,21-脚轮,211-支撑板,212-齿面,22-叉车支架,23-对接板,3-防汛挡板,30-挡板框架,31-支撑架,310-卡块,4-水位计,41-导管,411-进水孔,42-标尺。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
54.需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左右”、“前后”、“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内外”的指示基于防汛箱的结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5.实施例1:
56.参阅图1-图5,本实施例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所述防汛堤由多个防汛箱1组合而成。
57.防汛箱1内层为箱体框架10,如图1所示为箱体框架10的结构示意图,箱体框架10整体为箱状,包括位于顶部的顶框104、位于底部的底框105、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侧框101、位于前后两侧下部的第二侧框102、以及位于前后两侧上部的第三侧框103;第二侧框102与第三侧框103的尺寸相同。顶框104、底框105、第一侧框101、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均由方杆焊接而成,其中第一侧框101的中部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加固横梁,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沿上下方向均设置有加固竖梁,底框105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加固横梁。
58.如图2所示,底框105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与之底面尺寸一致底板,第一侧框101的外侧固定设置有与之侧面尺寸一致的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框102的外侧固定设置有与之侧面尺寸一致的第二侧板112,第三侧框103的外侧固定设置有与之侧面尺寸一致的第三侧板113,顶框104保持中空。这样设置后,组成防汛箱1,防汛箱1的上端面开口。同时,第一侧板111上部紧邻第一侧框101处设置有搬运孔123,搬运孔123能够供手掌伸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搬运孔123手动抬起防汛箱1或搬运防汛箱1。
59.如图3所示为箱体框架10沿左右方向的竖直剖视图,图3-a为剖面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3-b为图3-a的变形图。图3-a中,第一侧框101的底面搭放在底框105的顶面上;同时,第一侧框101的底部边框还通过合页13与底框105的左右边框铰接,合页13的转轴线位于第一侧框101的内侧(靠近防汛箱1中心的一侧)。因此,第一侧框101能够如图3-b一样向箱体框架10的内部翻转,使第一侧框101折叠到箱体框架10的底部。
60.同样的,第二侧框102的底面搭放在底框105的顶面上,第二侧框102的底部边框还通过合页13与底框105的前后边框铰接,该合页13的转轴线位于第二侧框102的内侧,使第二侧框102能够向箱体框架10的内部翻转。顶框104的底面搭放在第三侧框103的顶面上,第三侧框103的顶部边框还通过合页13与顶框104的前后边框铰接,该合页13的转轴线位于第三侧框103的内侧,使第三侧框103能够向箱体框架10的内部翻转。第三侧框103的底面搭放在第二侧框102的顶面上,第三侧框103的底部边框还通过合页13与第二侧框102的顶部边框铰接,该合页13的转轴线位于第三侧框103和第二侧框102的外侧,使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向箱内翻转时,仍保持连接状态。
61.因此,如图4所示,防汛箱1能够按照a-b-c-d的顺序折叠,也能够按照d-c-b-a的顺序展开成箱体。在折叠时,两个第一侧框101均向防汛箱1的内部翻转(图4-a),并折叠到防
汛箱1的底部(图4-b),随后,使第二侧框102与第三侧框103的连接处向内弯折(图4-c),直至第二侧框102搭放在第一侧框101上完成防汛箱1折叠(图4-d)。按相反步骤即可完成折叠状态防汛箱1的展开。
62.同时,为了确保防汛箱1折叠后的占用尽量小的高度,应使折叠后的第一侧框101、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互相叠放且均与底框105平行。因此,以图1为例,箱体框架10内部左右长度的一半应大于第一侧框101的上下高度,使两个第一侧框101在折叠后均能搭放在底框105上且互不影响;箱体框架10内部的前后宽度的一半应大于第二侧框102的上下高度,大于第三侧框103的上下高度,使前后两侧折叠后的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均互不影响;第二侧框102底面距底框105顶面的距离等于第一侧框101的厚度,使折叠后的第二侧框102能够恰好搭放在折叠后的第一侧框101上。即第一侧框101、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均能够在竖直状态到水平状态之间90度的范围内翻转。
63.如图5所示为防汛箱1沿左右方向的竖直剖视图,图5-a为剖面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5-b为图5-a的变形图。由图3可知,合页13的转轴会伸出到箱体框架10侧壁的外部,因此第一侧框101与第二侧框102之间应间隔有距离,这样第一侧框101在折叠时,不会受第二侧框102与底框105铰接处合页13的阻挡。但这种情况下,竖直状态的第一侧框101与第二侧框102或第三侧框103之间会出现较大的缝隙,因此,本实施例还在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上靠近第一侧框101的一侧固定设置了封边条120。封边条120与第二侧框102或第三侧框103一体设置,或单独设置。如图5-b所示,封边条120能够封堵第一侧框101与第二侧框102和第三侧框103之间的缝隙。同时,封边条120靠近第一侧框101的侧面上设置有斜坡,使第一侧框101从下向上翻转时不易受到封边条120的阻挡。
64.同时,图5-a中,第一侧框10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定位条121,顶框104能够阻挡定位条121使第一侧框101处于竖直状态,避免第一侧框101因过度向外侧偏转而造成底部的合页13损伤。对应的,顶框104底部与定位条121相应位置设置有凹槽,定位条121能够定位在该凹槽内。同时,第三侧框103靠近第一侧框101的侧面上设置有定位扣122,定位扣122为弧形的凸起,对应的,第一侧框101上与定位扣122相应位置设置有凹坑,当第一侧框101处于竖直状态时,定位扣122正好卡入该凹坑内,能够将第一侧框101限位在竖直状态,避免第一侧框101在自然状态下倾倒。
65.防汛箱1的箱体框架10、底板、侧板、合页13及紧固件均为钢质且经过防腐处理,避免遇水锈蚀。
66.防汛箱1在日常可以折叠后存放,不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在汛期即将来临前将沙子装入防汛箱1内,或将沙袋放置在防汛箱1内,整齐码放在变电站大门口、保护小间门口等入口处。发生汛情时,可直接将防汛箱1抬至需要做防汛的入口处,将多个防汛箱1并排摆放形成防汛堤,能够快速完成对入口的封堵。当然,防汛箱1还能够叠放以增加防汛堤的高度。同时,在摆放防汛箱1时,还可以用防水布铺设并包裹整个防汛堤,避免积水从防汛箱1之间的缝隙流入变电站内。
67.实施例2:
68.参阅图6-图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与实施例1相比,主要做了以下改进:还包括脚轮21和叉车支架22。
69.当防汛箱1内装入沙石后,整体重量较重,虽然能够利用搬运孔123进行手动搬运,
但当搬运稍远或搬运的防汛箱1较多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因此,本实施例采取措施,能够采用脚轮21辅助进行防汛箱1的转运,或采用叉车或吊车等机械设备进行防汛箱1的搬运。
70.如图6-图7所示,底框105的前后边框的端部均设置有支撑孔124,支撑孔124的截面为方形,高度方向为长边,宽度方向为短边。同时,第一侧板111上部的边角处、第三侧板113上部的边角处均设置有吊装孔125,可使用吊车通过吊装孔125吊起防汛箱1,实现防汛箱1的机械化搬运。
71.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设置有四个脚轮21,脚轮21为万向脚轮,上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211,支撑板211截面的尺寸略小于支撑孔124截面的尺寸,因此支撑板211能够在间隙配合的情况下插入支撑孔124内。脚轮21与支撑孔124采用可拆卸连接,在需要转运防汛箱1时,可以稍微抬起防汛箱1将四个脚轮21分别安装在四个支撑孔124内,此时能够方便的推动防汛箱1;当防汛箱1转运完毕后也能够方便的拆除脚轮21。
72.同时,支撑板211插入支撑孔124的端部的下侧固定设置有齿面212,齿面212能够增加脚轮21与防汛箱1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脚轮21在防汛箱1转运时脱落。
73.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设置有四个叉车支架22,叉车支架22呈z字形,由三个垂直固定连接的金属板组成,其中一段金属板为支撑板211,当叉车支架22的支撑板211插入支撑孔124后,叉车支架22上部的金属板呈水平,并且上部的金属板距地面有一定距离,能够使叉车的货叉插入。因此,当四个叉车支架22安装在四个支撑孔124内以后,即可使用叉车插起叉车支架22,能够利用叉车搬运防汛箱1。
74.实施例3:
75.参阅图8,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与实施例2相比,主要做了以下改进:还包括对接板23。
76.当多个防汛箱1并排设置组成所述防汛堤时,由于防汛箱1均独立设置,相邻的防汛箱1之间没有连接措施,会影响所述防汛堤整体的抵抗力。
77.本实施例设置的对接板23间隙配合设置在支撑孔124内,对接板23的长度大于支撑孔124的深度,且支撑孔124深度的两倍小于对接板23的长度。因此,当防汛箱1并排对齐设置后,对接板23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防汛箱1的支撑孔124内,防汛箱1通过对接板23实现连接。
78.本实施例设置多个对接板23,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孔124内。当防汛箱1受到前后方向上的推力后(如水流冲击),所受到的力会通过对接板23传递到与之相邻的防汛箱1上。因此,多个防汛箱1之间通过对接板23对接后,能够使整个所述防汛堤形成整体抵抗力,抗水流冲击性能强。
79.实施例4:
80.参阅图9-图1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与实施例3相比,主要做了以下改进:还包括与防汛箱1一对一设置的防汛挡板3。
81.如图9所示,防汛挡板3包括挡板框架30和支撑架31。挡板框架30整体为方形,由方杆焊接而成,外侧设置有挡水用的侧板。支撑架31共有两幅,均为直角三角形的框架,且长边框均利用合页13与挡板框架30铰接,因此,支撑架31能够折叠收起,也能够展开以支撑挡板框架30。同时,支撑架31的长边框与挡板框架30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垂直。
82.如图10所示,当防汛挡板3安装在防汛箱1上之后,支撑架31其中一条直角边框水
平设置,另一条直角边框竖直设置。其中支撑架31的水平边框放置的地面上,竖直边框紧贴防汛箱1设置。同时挡板框架30的左右宽度还与防汛箱1的左右宽度一致,支撑架31竖直边框的高度还与展开状态的防汛箱1的高度一致。
83.为实现防汛挡板3与防汛箱1之间快速牢固的连接,支撑架31的竖直边框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卡块310,如图11所示,顶框104上与卡块310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槽126,卡槽126的规格与卡块310的规格相匹配,卡块310能够与卡槽126间隙配合设置,当卡块310卡入卡槽126内部后,卡槽126能够限制卡块310的水平移动和向下移动。对应的,如图10所示,底框105上同样设置有能够与支撑架31下部卡块310相匹配的卡槽126,该卡槽126能够限制卡块的水平移动和向上移动。
84.因此,支撑架31上部的卡块310能够与顶框104卡接,支撑架31下部的卡块310能够与底框105卡接,能够将支撑架31卡接在防汛箱1上,从而使防汛挡板3与防汛箱1牢固对接。
85.将防汛挡板3安装到防汛箱1上时,首先使防汛箱1处于折叠状态(如图4-d)或半折叠状态(如图4-c);随后将支撑架31展开后,将支撑架31下部的卡块310卡入在底框105上的卡槽126内;然后展开防汛箱1,在顶框104上升的过程中(图11),支撑架31上部的卡块310会自动卡入顶框104的卡槽126内;最后展开第一侧板111至竖直状态,顶框104将受第一侧板111的支撑无法向下移动,从而也卡紧了支撑架31。
86.同时,顶框104和底框105上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卡槽126,使防汛箱1的前后两侧均能够安装防汛挡板3。
87.实施例5:
88.参阅图1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变电站组合式防汛堤与实施例4相比,主要做了以下改进:还包括水位计4。
89.水位计4包括导管41和标尺42。导管41沿轴向设置有多个进水孔411,使导管41内外连通,使导管41内外的水位高度一致。导管41内设置有浮子,所述浮子能够随导管41内水位变化而上下移动,并且所述浮子内设置有永久磁铁。标尺42上设置有水位刻度,用于指示水位,标尺42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磁翻柱,所述磁翻柱的轴线与标尺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磁翻柱的表面设置有两种颜色(如红色和白色),这两种颜色轴对称分布。
90.所述浮子内永久磁铁的磁场能够穿过导管41的管壁作用到标尺42上,浮子在导管41内上下浮动时,当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到最近的所述磁翻柱上时,能够使所述磁翻柱翻转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如水位上升时,所述磁翻柱在所述永久磁铁的作用下由白色变为红色,水位下降时所述磁翻柱翻转为白色,这样,水位的高度在标尺42上显示为红色带状,便于根据颜色查看水位在标尺42上所指示的高度。
91.同时,标尺42整体为密封结构,正面设置有玻璃,避免标尺42进水而影响所述磁翻柱的正常工作。
92.导管4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卡块310,两个卡块310的高度还与展开状态的防汛箱1的高度一致,因此,水位计4能够利用卡块310卡接在防汛箱1上。
93.在利用防汛箱1组成防汛堤时,可以在防汛堤的内部设置水位计4,使水位计4能够指示变电站内部的积水深度。
94.更进一步的,水位计4上还设置有磁性开关(图中未示),该磁性开关能够根据所述永久磁铁的磁性获取水位高度,并将水位高度转换为电信号后传输至上位机。因此,所述上
位机能够利用水位计4监测变电站内的积水深度,当积水深度超过预设的深度后,能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排水;所述上位机也能够根据水位情况自动启动变电站内的排水水泵或排水方舱等排水设备进行自动排水。
9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