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市政绿化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
背景技术: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提升,对于市政绿化的要求不断上升。市政道路的建设要兼顾路面建设、电力、通信以及排水等多个方面,一些对于环境要求较高的城市,对于市政绿化的要求更高。
3.目前,常见的市政道路边设置有侧石,侧石朝向道路的一侧称为内侧,朝向绿化带的一侧称为外侧。在常见的市政绿化集水设施中,雨水口设置于侧石的内侧,雨水口设置有隔板,雨水口的底端连通设置有用于进行排水的雨水管。当下雨时,雨水进入雨水口并经过雨水管进行排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市政道路在对雨水进行排水收集的过程中,没有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充分的再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经过隔板进入雨水口的雨水会夹杂一定量的固体杂质,会对市政绿化的集水系统造成堵塞,不便于对其进行清理以及疏通。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降低集水系统发生堵塞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包括地基、集水槽、过滤组件、储水组件以及灌溉组件,所述集水槽顶端开口与所述地基齐平,所述集水槽的开口端设置有格栅板,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安装筒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安装筒中的滤筒,所述滤筒上开设有滤水孔,所述集水槽与所述滤筒之间通过输水管连通,所述储水组件包括第一储水箱,所述第一储水箱与所述安装筒之间通过沥水管连通,所述灌溉组件包括抽水管、抽水泵以及喷淋管,所述抽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箱连通设置,另一端与所述抽水泵连通,所述喷淋管与所述抽水泵连设置,所述地基上开设有种植槽,所述喷淋管的开口端朝向所述种植槽设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时,雨水经过格栅板进入集水槽,集水槽中的雨水经过输水管进入滤筒中。雨水中的杂质在滤水孔的作用下留在滤筒中,经过初步过滤的雨水从滤筒流出并经过沥水管流入第一储水箱进行储存。在没有降雨时,抽水泵启动,储存于第一储水箱中的雨水经过抽水管以及喷淋管流出,对种植槽中的绿化植物进行浇灌,实现了对雨水的再利用。通过地基、集水槽、过滤组件、储水组件、灌溉组件以及种植槽的相互配合,实现了雨水的过滤以及回收利用,具有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并降低集水系统发生堵塞可能性的效果。
8.可选的,所述滤筒中设置有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包括驱动电机、转轴以及螺旋
叶片,所述驱动电机连接于所述安装筒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转轴沿所述安装筒的中心轴设置于所述滤筒中,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螺旋叶片设置于转轴上,所述螺旋叶片的外周与所述滤筒的内壁抵接,所述滤筒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呈开口设置,所述滤筒的开口端连通开设有集渣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启动,带动转轴以及螺旋叶片发生同步旋转,滤筒中的废渣在螺旋叶片的作用下被推入集渣槽中,实现了对滤筒的清理。
10.可选的,所述储水组件还包括第二储水箱,所述第一储水箱与所述第二储水箱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储水箱中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连通管的封堵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储水箱以及第二储水箱的设置增大了景观系统的出水量,减小了由于储水容量不足导致第一储水箱中的雨水溢流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集渣槽的顶端与所述地基表面齐平设置,所述集渣槽的底端呈圆弧状设置,所述集渣槽中设置有排渣组件,所述排渣组件包括过滤板、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以及传输带,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与所述集渣槽的竖直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辊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集渣槽中的轴段上,所述地基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集渣槽的开口端,所述第二传动辊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传动辊与所述第二传动辊平行设置,所述传输带同时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辊与所述第二传动辊上,所述传输带与所述集渣槽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过滤板在所述传输带的外侧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若干个,所述过滤板远离所述传输带的一侧与所述集渣槽的内壁贴合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带动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以及传输带发生转动,过滤板随着传输带发生移动。落入集渣槽中的废渣随着移动的过滤板向上移动出集渣槽,方便了操作人员对集渣槽中废渣的清理。
14.可选的,所述封堵件包括环形浮板以及隔水筒,所述环形浮板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箱中,所述环形浮板的外环壁与所述第一储水箱的内壁贴合设置,所述隔水筒为两端开口的管状,所述隔水筒同轴连接于所述环形浮板的底面上,所述隔水筒的直径与所述环形隔板的外径相同,所述隔水筒的底端开设有若干通水孔,当所述环形浮板移动至靠近所述第一储水箱的顶端时,所述通水孔与所述连接管高度齐平。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储水箱中的水位较低时,隔水筒将连接管与第一储水箱的连接处封堵。随着水位的上升,环形浮板以及隔水筒上移,当隔水筒上的通水孔与连接管位置对应时,第一储水箱中的雨水经过连接管流入第二储水箱,提高了景观系统整体的储水量。当储水组件中的雨水被抽走时,水位以及环形浮板下降,隔水筒重新将连接管封堵。
16.可选的,所述集渣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储水箱之间通过回流管连通设置,所述回流管与所述集渣槽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滤网,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阀。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水份会随废渣进入集渣槽,打开回流阀,积水通过回流管流入第一储水箱,提高了对雨水的回收利用率。滤网的设置降低了集渣槽中的废渣堵塞回流管的可能性。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箱上连通设置有沉积槽,所述沉积槽呈倒锥形,所述沉积槽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储水箱的底端连通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储水箱中的较小杂质沉积与沉积槽中,进一步降低了雨水中的杂质含量。
20.可选的,所述沉积槽上设置有排污组件,所述排污组件包括排泥管、抽污泵以及储泥罐,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沉积槽中,所述排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泥罐连通设置,所述抽污泵连通设置于所述排泥管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积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后,抽污泵启动,沉积槽中的污泥通过排泥管抽入储泥罐中。
22.可选的,所述种植槽中设置有培植土层,所述培植土层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湿度传感器的设置实现了对种植槽中的土壤湿度进行实时检测,便于根据土壤湿度控制对灌溉组件的开闭。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地基、集水槽、过滤组件、储水组件、灌溉组件以及种植槽的相互配合,实现了雨水的过滤以及回收利用,具有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并降低集水系统发生堵塞可能性的效果;2.回流管和回流阀的设置提高了对雨水的回收利用率,滤网的设置降低了集渣槽中的废渣堵塞回流管的可能性;3.湿度传感器的设置实现了对种植槽中的土壤湿度进行实时检测,便于根据土壤湿度控制灌溉组件的开闭。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集渣槽与安装筒内部的局部剖视图。
27.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地基;2、集水槽;3、过滤组件;31、安装筒;32、滤筒;4、传输组件;41、驱动电机;42、转轴;43、螺旋叶片;5、储水组件;51、第一储水箱;52、第二储水箱;53、连接管;54、封堵件;541、环形浮板;542、隔水筒;6、排渣组件;61、过滤板;62、第一传动辊;63、第二传动辊;64、传输带;65、支架;66、滤网;7、排污组件;71、排泥管;72、抽污泵;73、储泥罐;8、灌溉组件;81、抽水管;82、抽水泵;83、喷淋管;84、喷头;9、格栅板;10、滤水孔;11、输水管;12、集渣槽;13、沥水管;14、种植槽;15、培植土层;16、湿度传感器;17、回流管;18、回流阀;19、通水孔;20、沉积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其具有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并降低集水系统发生堵塞可能性的效果。
30.参照图1,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包括地基1、集水槽2、过滤组件3、传输组件4、储水组件5、排渣组件6、排污组件7以及灌溉组件8。集水槽2的顶端开口与地基1的表面齐平设置,集水槽2的开口端搭设由用于对较大杂质进行过滤的格栅板9。
31.参照图2,过滤组件3包括安装筒31以及滤筒32,安装筒31水平设置于集水槽2的下方,滤筒32同轴固定设置于安装筒31的内腔中,滤筒32上开设有若干用于过滤较小杂质的滤水孔10,滤筒32与安装筒31之间留有间隙。集水槽2的底端固定连通有输水管11,输水管11远离集水槽2的一端贯穿安装筒31并与滤筒32固定连通。
32.参照图2,滤筒32的一端连通设置有集渣槽12,集渣槽12呈竖直设置,集渣槽12的顶端与地基1的表面齐平。传输组件4设置于滤筒32中并用于将废渣推入集渣槽12内,排渣组件6设置于集渣槽12中并用于将废渣运出。
33.参照图1和图2,储水组件5包括第一储水箱51,安装筒31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沥水管13,沥水管13远离安装筒31的一端与第一储水箱51的顶端固定连通。灌溉组件8包括抽水管81、抽水泵82以及喷淋管83。抽水管81的一端与第一储水箱51连通设置,抽水泵82设置于地基1的表面,抽水管81远离第一储水箱51的一端与抽水泵82连通连接,喷淋管83的一端与抽水泵82连通连接,喷淋管83上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若干喷头84。地基1的表面上开设有种植槽14,种植槽14中设置有用于种植绿化植物的培植土层15,培植土层15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16,湿度传感器16与抽水泵82之间电性连接,若干喷头84朝向培植土层15设置。
34.参照图1和图2,发生降雨时,雨水经过格栅板9上的开口进入集水槽2中进行暂存,集水槽2中的雨水经过输水管11进入滤筒32中,雨水经过滤水孔10进入安装筒31与滤筒32之间的间隙,并经过沥水管13进入第一储水箱51中进行储存。滤筒32中的废渣在传输组件4的作用下推入滤筒32一端的集渣槽12中,集渣槽12中的废渣在排渣组件6的作用下运出集渣槽12,实现了对集渣槽12的清理。
35.参照图1,当天气干旱时,湿度传感器16向抽水泵82传输信号,抽水泵82启动,将第一储水箱51中的雨水经过抽水管81以及喷淋管83抽出并喷洒在培植土层15中,实现了对雨水的再利用以及对绿化植物的灌溉。过滤组件3的设置降低了雨水中携带的碎渣堵塞景观系统的可能性。
36.参照图2,传输组件4包括驱动电机41、转轴42以及螺旋叶片43。驱动电机41固定连接于安装筒31远离集渣槽12的一端,转轴42沿着滤筒32的中心轴转动设置于滤筒32中,转轴42的一端贯穿安装筒31并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另一端伸入集渣槽12中并与其竖直内壁转动连接。螺旋叶片43沿着转轴4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于转轴42上,螺旋叶片43的外边沿与滤筒32的内壁贴合设置。
37.参照图2,在过滤雨水时,驱动电机41启动,带动转轴42以及连接于转轴42上的螺旋叶片43发生同步转动,滤筒32中的较小杂质在螺旋叶片43的推动下进入集渣槽12中,实现了对废渣的自动传输。
38.参照图2,排渣组件6包括过滤板61、第一传动辊62、第二传动辊63以及传输带64。第一传动辊62固定套设于转轴42位于集渣槽12中的轴段上,集渣槽12的底面呈半圆弧状设置,集渣槽12底面半圆弧的中心轴与第一传动辊62的中心轴重合。
39.参照图2,地基1上连接有支架65,支架65设置于集渣槽12的开口端,第二传动辊63转动连接于支架65上,第二传动辊63与第一传动辊62平行设置。传输带64共同套设于第一传动辊62与第二传动辊63上,传输带64与集渣槽12的长度方向平行。过滤板61在传输带64的外圈上沿着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过滤板61沿着其宽度方向设置,过滤板61远离传输带64的一侧与集渣槽12的内壁贴合设置。
40.参照图2,在对滤筒32中的废渣进行传输时,随着转轴42的转动,第一传动辊62发生转动,传输带64在第一传动辊62的驱动下发生转动,落入集渣槽12底部的废渣在若干过滤板61的作用下向上传送,直至到达地基1上方,方便了操作人员对集渣槽12中的废渣进行清理与收集。
41.参照图1和图3,集渣槽12的底端固定连通有回流管17,回流管17远离集渣槽12的一端与第一储水箱51的顶端固定连通,回流管17与集渣槽12连通的一端设置有滤网66,回流管17上设置有回流阀18。部分水份会随着废渣进入集渣槽12并聚集在集渣槽12的底部,打开回流阀18,集渣槽12底部的水份通过回流管17流入第一储水箱51进行储存,提高了对雨水的回收利用率。滤网66的设置降低了集渣槽12中的废渣堵塞回流管17的可能性。
42.参照图1和图2,储水组件5还包括第二储水箱52。第二储水箱52与第一储水箱51设置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二储水箱52与第一储水箱51之间通过连接管53连通。第一储水箱51中设置有用于封堵连接管53的封堵件54。
43.参照图,封堵件54包括环形浮板541以及隔水筒542,环形浮板541的外径与的第一储水箱51的内径相等,抽水管81的一端通过环形浮板541中间的圆孔伸向第一储水箱51的底部。隔水筒542为两端开口的圆管,隔水筒542的直径与环形浮板541外径相等,隔水筒542的顶端与环形浮板541的底面同轴固定连接。隔水筒542上沿周向开设有若干通水孔19,通水孔19设置于隔水筒542远离环形浮板541的一端。当环形浮板541上升至一定高度时,通水孔19与连接管53高度一致。
44.参照图1和图2,经过过滤的雨水通过沥水管13进入第一储水箱51中,当第一储水箱51中的水位较低时,隔水筒542将连接管53与第一储水箱51的连接口封堵;随着第一储水箱51中水位的上升,环形浮板541带动隔水筒542上移,当隔水筒542上的通水孔19与连接管53位置对应,第一储水箱51中的雨水经过连接管53流入第二储水箱52进行储存,提高了景观系统整体的储水量,降低了由于雨水过多而发生溢流的可能性。当储水组件5中的雨水被抽走时,环形浮板541下降,隔水筒542重新将连接管53封堵。
45.参照图1和图2,第一储水箱51的底端连通连接有沉积槽20,沉积槽20为倒圆锥状,沉积槽20的直径与第一储水箱51的直径相等。排污组件7包括排泥管71、抽污泵72以及储泥罐73。排泥管71的一端贯穿沉积槽20并伸入其底部,另一端与储泥罐73连通连接。抽污泵72以及储泥罐73设置于地基1上,抽污泵72连接于排泥管71上。
46.参照图1,第一储水箱51中的较小杂质沉积与沉积槽20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后,启动抽污泵72,沉积于沉积槽20中的污泥通过排泥管71抽入储泥罐73中。排污组件7的设置提高了回收雨水的质量。
47.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具有循环效果的市政绿化景观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发生降雨时,雨水经过格栅板9上的开口进入集水槽2中进行暂存,集水槽2中的雨水经过输水管11进入滤筒32中,雨水经过滤水孔10进入安装筒31与滤筒32之间的间隙,并经过沥水管13进入第一储水箱51中进行储存。滤筒32中的废渣在传输组件4的作用下推入滤筒32一端的集渣槽12中,集渣槽12中的废渣在排渣组件6的作用下运出集渣槽12,实现了对集渣槽12的清理。
48.天气干旱时,湿度传感器16向抽水泵82传输信号,抽水泵82启动,将第一储水箱51中的雨水抽出并喷洒在培植土层15中,实现了对绿化植物的灌溉。过滤组件3的设置降低了
雨水中携带的碎渣堵塞景观系统的可能性。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