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取水系统

文档序号:33646061发布日期:2023-03-29 04:0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取水系统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取水系统。属于低温及制冷工程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空气取水是干旱、沙漠及海岛区域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保障饮用水供水的重要途径。但环境空气的含湿量偏低导致通过冷凝方式进行空气取水的能耗偏高,特别是采用电动压缩式制冷系进行冷凝取水时的冷量损耗量和电费成本增加程度更为显著。因此,空气含湿量偏低和制冷系统能耗较高成为制约干旱、沙漠及海岛区域空气取水效率和取水成本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现有采用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组的空气取水系统存在取水效率低和能耗成本高的问题,充分利用可资利用的高湿空气资源和节能型冷源是解决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空气取水系统存在取水效率低和能耗成本高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基于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取水系统,其核心是利用集中或分散型火力发电机组产生的高温烟气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产生的低温冷冻水为冷源;以溴化锂机组或发电机组冷却塔的冷却塔排风为空气源。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取水系统包括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它还包括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干式空气预冷器、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配水泵组、冷却塔组、内燃发电机组、烟气型高温发生器、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分水器、集水器、冷却水循环泵和冷冻水循环泵,其中,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包括壳体、过滤吸湿层、高效吸湿层和高效吸湿层,过滤吸湿层、高效吸湿层和高效吸湿层均为圆盘形转轮结构,过滤吸湿层、高效吸湿层和高效吸湿层由左至右依次安装在壳体内形成内部转轮吸湿床,内部转轮吸湿床通过外部的壳体结构按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为吸湿区和再生区,过滤吸湿层、高效吸湿层和高效吸湿层的内部转轮在传动轴的带动下旋转;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连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包括高效聚湿层、炭纤维蜂窝聚湿层、硅胶聚湿层和壳体,高效聚湿层、炭纤维蜂窝聚湿层和硅胶聚湿层均为圆盘形结构并安装在壳体内,内部转轮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按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分别为上部扇形聚湿区和下部扇形再生区;高效聚湿层、炭纤维蜂窝聚湿层和硅胶聚湿层在传动轴的带动下旋转;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与干式空气预冷器连接;干式空气预冷器包括壳体、间壁换热器和百叶窗式整流区,其中,干式空气预冷器的一侧壳体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的另一侧壳体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内部左侧空间的上部区域设置有间壁换热器,干式空气预冷器内部右侧空间上部为百叶窗式整流区,百叶窗式整流区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
器的进口侧相连通;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包括壳体、冷凝取水盘管、翅片组、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多效碳纤维净水器、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和底部集水区,其中,壳体内部空间由上至下分别通过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和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分成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冷凝取水盘管及翅片组设置在上部空间内,翅片组缠绕在冷凝取水盘管的外表面;多效碳纤维净水器设置在中部空间内;底部集水区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下部空间内;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与配水泵组、分水器和集水器连接,集水器与冷冻水循环泵连接;冷却塔组是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的冷却装置,设置在室外,冷却塔类型为开式机械送风式冷却塔;冷却塔组由n台冷却塔组成,n≥2;冷却塔组通过冷却水循环泵与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连接;烟气型高温发生器包括壳体、蒸气区、溴化锂循环浓缩区、热水循环换热盘管、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第五烟气通道和余烟气排放通道;热水循环换热盘管位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的左上方且均位于壳体内,第五烟气通道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的进气侧连接,余烟气排放通道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的出气侧连接,蒸气区和溴化锂循环浓缩区位于壳体内;溴化锂循环浓缩区与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连接;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包括低温发生区、冷凝区、蒸发区和吸收区,其中,低温发生区位于蒸发区的上方,冷凝区位于吸收区的上方,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与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连接。
5.进一步地,低温发生区包括第一喷淋管、蒸气凝结管和第一溶液区;蒸气凝结管底部浸润在第一溶液区内部,第一喷淋管位于蒸气凝结管的上方;冷凝区包括第二喷淋管和第二溶液区;第二喷淋管位于第二溶液区的正上方;低温发生区和冷凝区之间设置有隔板;蒸发区包括蒸发制冷盘管、循环管线、第三喷淋管、第四喷淋管、蒸发区储液器、第一循环泵和第五喷淋管;第五喷淋管、第三喷淋管和第四喷淋管由上至下安装在蒸发制冷盘管上方,蒸发区储液器位于蒸发制冷盘管的下部,第一循环泵位于蒸发区储液器的下方,循环管线的一端与第一循环泵连接,循环管线的另一端与第三喷淋管和第四喷淋管连接;吸收区包括冷凝盘管、第六喷淋管、第七喷淋管、第三溶液区、第二循环泵和第三循环泵,第六喷淋管和第七喷淋管由上至下安装在冷凝盘管上方,第三溶液区位于冷凝盘管的下部,第二循环泵和第三循环泵位于第三溶液区内。
6.进一步地,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包括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和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和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串联,烟气型高温发生器和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之间通过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和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连接。
7.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溴化锂浓溶液区、再生器和烟气-空气换热器,溴化锂浓溶液区位于过滤吸湿层、高效吸湿层和高效吸湿层的下部,再生器与壳体连接,内燃发电机组和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之间通过烟气-空气换热器连接。
8.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蒸气-空气换热器,蒸气-空气换热器分别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烟气型高温发生器和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连接。
9.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热管束换热器,热管束换热器位于干式空气预冷器内。
10.进一步地,热管束换热器包括多组热管,多组热管之间并联,每组热管均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绝热段位于蒸发段和冷凝段之间,热管束换热器内部填充工质为水,甲醇或乙醇,并处于真空状态,绝热段外部设置有绝热层。
11.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空气-冷却水换热器,空气-冷却水换热器与热管束换热器、
冷却塔组和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连接。
12.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第一电磁三通阀和第二电磁三通阀,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和空气-冷却水换热器之间通过第一电磁三通阀连接,空气-冷却水换热器和冷却塔组之间通过第二电磁三通阀连接。
13.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热电冷却塔和颗粒捕捉净化器,内燃发电机组和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之间通过热电冷却塔和颗粒捕捉净化器连接。
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5.本发明利用集中或分散型热电冷联产系统产生的高温烟气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产生的低温冷冻水为冷源;以溴化锂机组或发电机组冷却塔的冷却塔排风为空气源;
16.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一共提出了两种技术方案,其中,权利要求1至4所形成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发电烟气型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再取水系统(下称方案一),扩展并提高了对基于热电冷联产系统余烟气的利用领域和效率,同步提升空气取水能效,具有显著的节能、节水、环保价值。
17.1、本发明利用高温烟气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备空调冷冻水的同时,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备的冷冻水供给空气冷凝取水系统,扩展并提高了发电机组余烟气利用领域和效率。
18.2、本发明以含湿量高于室外大气的冷却塔排风作为聚湿取水的空气源,通过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和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构建了双重吸湿-聚湿和同步净化过程的空气取水系统;双重吸湿-聚湿过程有效提升了后续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取水效率,本发明同时复合了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和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保障了空气取水水质。
19.3、本发明构建了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其显著特点是将完成冷凝取水的干燥低温空气回质引流至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的间壁换热器c1内,对高温湿空气进行间壁换热预冷,可显著降低后续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冷冻水供应量,并提高了取水效率。
20.4、发明通过烟气-空气热交换器rr可实现对热力发电机组产生的高温余烟气的高效利用,通过烟气-空气热交换器rr制备用于吸湿转轮再生的高温干燥空气,由于发电机组的高温烟气可达到400℃以上,通过烟气-空气热交换器rr制备的干燥空气具有更高的温度,有效提升了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和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吸湿、聚湿能力的再生。
21.5、本发明在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最后一级复合了变色硅胶聚湿层b3,通过颜色变化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聚湿规律,及时对系统进行调整。
22.权利要求1至3,以及权利要求5-10所形成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发电烟气型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再取水系统(下称方案二),扩展并提高了对发电机组余烟气的利用领域和效率,同步提升空气取水能效,具有显著的节能、节水、环保价值。
23.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发电烟气型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再取水系统及方法,利用火力发电机组的高温烟气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备建筑空调系统冷冻水的同时,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备的冷冻水供给空气冷凝取水系统,扩展并提高了对发电机组余烟气的利用领域和效率。
24.2、本发明以含湿量高于室外大气的冷却塔排风作为聚湿取水的空气源,通过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和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构建了具有双重吸湿-聚湿和同步净化过
程的空气取水系统;双重吸湿-聚湿过程有效提升了后续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取水效率,本发明同时复合了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和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保障了空气取水水质;本发明有效利用了冷却塔排气进行回收再取水,具有显著的节能、节水、环保层面的应用价值。本发明同时提出了采用热电厂发电冷却塔排气进行空气取水的思路。
25.3、本发明构建了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利用溴化锂浓溶液增强转轮吸湿能力,并通过蒸气-空气热交换器r制备的高温干燥空气对溴化锂溶液进行再生,可显著提升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效。
26.4、本发明在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复合具有显著节能特性的热管束换热器l,通过热管换热的形式对高温高湿空气进行一级预冷;于此同时本发明构建了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其显著特点是将完成冷凝取水的干燥低温空气回质引流至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的间壁换热器c1内,对高温湿空气进行二级间壁换热预冷;热管束换热器l和间壁换热器c1构建两级预冷过程,可显著降低后续回质型冷凝取水器d的冷冻水供应量并提高取水效率。
27.5、发明通过蒸气-空气热交换器r可实现对火力发电机组产生的高温余烟气的高效利用,即通过高温发生器h制备的高温蒸气在蒸气-空气热交换器r制备高温干燥空气,有效提升了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和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吸湿、聚湿能力的再生。
28.6、本发明在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最后一级复合了变色硅胶聚湿层b3,通过颜色变化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聚湿规律,及时对系统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发明方案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发明方案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基于溴化锂机组驱动的冷却塔排气回收取水系统包括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它还包括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干式空气预冷器c、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配水泵组e、冷却塔组f、内燃发电机组g、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分水器m、集水器n、冷却水循环泵t和冷冻水循环泵u,其中,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包括壳体、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均为圆盘形转轮结构,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由左至右依次安装在壳体内形成内部转轮吸湿床,内部转轮吸湿床通过外部的壳体结构按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为吸湿区和再生区,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的内部转轮在传动轴的带动下旋转;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连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包括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硅胶聚湿层b3和壳体,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和硅胶聚湿层b3均为圆盘形结构并安装在壳体内,内部转轮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按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分别为上部扇形聚湿区和下部扇形再生区;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和硅胶聚湿层b3在传动轴的带动下旋转;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与干式空气预冷器c连接;干式空气预冷器c包括间壁换热器c1和百叶窗式整流
区c2,其中,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一侧壳体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另一侧壳体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左侧空间的上部区域设置有间壁换热器c1,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右侧空间上部为百叶窗式整流区c2,百叶窗式整流区c2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进口侧相连通;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包括壳体、冷凝取水盘管d1、翅片组d2、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和底部集水区d6,其中,壳体内部空间由上至下分别通过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和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分成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冷凝取水盘管d1及翅片组d2设置在上部空间内,翅片组d2缠绕在冷凝取水盘管d1的外表面;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设置在中部空间内;底部集水区d6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下部空间内;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与配水泵组e、分水器m和集水器n连接,集水器n与冷冻水循环泵u连接;冷却塔组f是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冷却装置,设置在室外,冷却塔类型为开式机械送风式冷却塔;冷却塔组f由n台冷却塔组成,n≥2;冷却塔组f通过冷却水循环泵t与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连接;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包括壳体、蒸气区h1、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第五烟气通道h5和余烟气排放通道h6;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位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左上方且均位于壳体内,第五烟气通道h5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进气侧连接,余烟气排放通道h6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出气侧连接,蒸气区h1和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位于壳体内;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与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连接;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包括低温发生区k1、冷凝区k2、蒸发区k3和吸收区k4,其中,低温发生区k1位于蒸发区k3的上方,冷凝区k2位于吸收区k4的上方,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与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连接。
32.本实施方式的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由壳体、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高效吸湿层a3和附属管线组成。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均为圆盘形转轮结构,由内部转轮和外部壳体组成,内部转轮吸湿床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按一定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为吸湿区和再生区。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的内部转轮在传动轴的带动下可以按照一定速度旋转,因此,扇形吸湿区和再生区是连续循环变化的;在内部转轮转动过程中,外部壳体保持位置固定,外部壳体在对应的扇形吸湿区和再生区的前后均设置有风管接口。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保持同步旋转工作状态,三者之间通过内部风管连接。
33.其中,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高效吸湿层a3和底部溴化锂浓溶液区a4设置在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壳体内部。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外部壳体上设置有四个风管接口,分别为第一风管接口

、第二风管接口

、第三风管接口

和第四风管接口

;其中,第一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四风管a14与第四风机v4相连接;第一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内部风管与过滤吸湿层a1的壳体上部扇形再生区的进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二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九风管a9与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空气侧

号接口相连接;第二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内部管线与过滤吸湿层a1壳体底部扇形吸湿区的出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三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五风管a15与高效吸湿层a3的壳体上部扇形再生区的出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三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五风管a15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内部高效聚湿层b1的壳体上部扇形聚湿区的进口侧接口相连接;第四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八风管a8与第二风机v2相连接,第四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
第八风管a8与高效吸湿层a3的壳体下部扇形吸湿区的进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
34.本实施方式的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由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变色硅胶聚湿层b3和壳体组成。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和变色硅胶聚湿层b3均为圆盘形结构,由内部同步净化型转轮和外部壳体组成,内部转轮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按一定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分别为上部扇形聚湿区和下部扇形再生区;各级转轮在传动轴的带动下可以按照一定速度旋转,因此,扇形区域是连续循环变化的,在内部转轮转动过程中,外部壳体保持位置固定;外部壳体在对应的扇形分区的前后均设置有风管接口。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变色硅胶聚湿层b3保持同步旋转工作状态,三者之间通过内部风管连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壳体的一侧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共用;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壳体的另一侧与干式空气预冷器c共用,并均设置有保温层。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壳体上设置有四个风管接口,分别为第三风管接口

、第五风管接口

、第六风管接口

和第七风管接口


35.高效聚湿层b1的壳体上部扇形聚湿区的进风侧接口通过第十五风管a15、第三风管接口

与高效吸湿层a3的壳体上部扇形再生区出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五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一风管a11与第三风机v3相连接,第五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一风管a11与高效聚湿层b1的壳体下部扇形再生区的进风侧接口相连接;第六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二风管a12与变色硅胶聚湿层b3下部扇形再生区的出风侧接口相连接,第六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风管a12与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进风侧接口相连接;第七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六风管a16与变色硅胶聚湿层b3上部扇形聚湿区的出风侧接口相连接,第七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六风管a16与室外大气相连通。
36.本实施方式的干式空气预冷器c由壳体、间壁换热器c1、百叶窗式整流区c2组成。其中,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一侧壳体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另一侧壳体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设置有间壁换热器c1,间壁换热器c1的底部设置有进风侧通道,上部右侧设置有百叶窗式整流区c2;百叶窗式整流区c2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进口侧相连通。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壳体顶部设置有第八风管接口

和第九风管接口

。壳体底部左侧设置有共用的第六风管接口


37.间壁换热器c1的二次空气侧进风接口通过第八风管接口

、第十九风管a19与第五风机v5的出风口相连接,第五风机v5的进风口通过第十九风管a19与第三风量调节阀x3的一路出口相连接;间壁换热器c1的二次空气侧出风接口通过第九风管接口

、第十七风管a17与室外大气相连通。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左侧下部区域通过第六风管接口

、第十二风管a12与变色硅胶聚湿层b3下部扇形再生区的出风侧接口相连通。
38.本实施方式的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由壳体、冷凝取水盘管d1、翅片组d2、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和底部集水区d6组成。其中,壳体内部空间由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和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分成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冷凝取水盘管d1及翅片组d2设置在上部空间内,翅片组d2缠绕在冷凝取水盘管d1的外表面;上部空间的顶部设置有第十空气接口

;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设置在中部空间内;底部集水区d6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下部空间内。
39.冷凝取水盘管d1的底部冷冻水进水侧接口通过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与分水器m相连接,冷凝取水盘管d1上部冷冻水回水侧接口通过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与集水器n相
连接;底部集水区d6的净化水出口通过管线与配水泵组e相连接;冷凝取水盘管d1通过百叶窗式整流区c2与间壁换热器c1的一侧空气(经过预冷的空气流)出口相连通;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壳体内上部空间通过第十风管接口

、第十八风管a18与第三风量调节阀x3进口端相连接;第三风量调节阀x3的一个出口端通过第二十风管a20与室外大气相连通;另一个出口端通过第十九风管a19与第五风机v5相连接。
40.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组f是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冷却装置,设置在室外,冷却塔类型为开式机械送风式冷却塔;冷却塔组f由n台冷却塔组成,n≥2;冷却塔内部设置有淋水管路,填料层,风机等结构。与常规机械通风冷却塔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将顶部出风通道进行了排风的分流,一部分排入室外大气,一部分通过加压第一风机v1、冷却塔组顶部的第四风量调节阀x4和第五风量调节阀x5将高湿空气引入至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内。
41.冷却塔上部设置有冷却水进水接口,进水接口通过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和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与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冷凝区出水接口相连接;冷却塔底部设置有冷却水集水区和回水接口,回水接口通过第三冷却水回水管lq-3和第四冷却水回水管lq-4与冷却水循环泵t的进水接口相连接;冷却水循环泵t的出水接口通过第五冷却水回水管lq-5与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吸收区回水接口相连接。室外大气在冷却塔内顶部风机的抽吸下通过底部百叶风口进入到冷却塔内部的填料区,与喷淋水进行逆流换热。在第四风量调节阀x4和第五风量调节阀x5的分配下,一部分换热后的空气分别通过第四风管a4和第二风管a2排入室外大气;另一部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第三风管a3和第五风管a5与第一风机v1相连接。
42.本实施方式的内燃发电机组g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400~500℃)依次通过第五烟气通道h5、

号接口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进口端相连接。内燃发电机组g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缸套水(60~75℃)通过管线与空调热水系统或生活热水系统相连接。内燃发电机组g可以为燃气型、燃油型等能源输入形式。
43.本实施方式的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包括壳体、蒸气区h1、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第五烟气通道h5、余烟气排放通道h6、各类接口(接口

至接口

)及附属管线。
44.蒸气区h1的

号接口与蒸气管r-1的一侧相连接,蒸气管r-1的另一侧连接至蒸气凝结管k1-2;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通过第三溶液管br-3连接至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通过第一溶液管br-1连接至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通过



号接口连接至建筑空调或生活热水系统。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设置在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内部,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外表面与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进行接触换热;内燃发电机组g的高温烟气出口依次通过第五烟气通道h5、

号接口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进口端相连接;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出口端通过

号接口与余烟气排放通道h6相连接。
45.本实施方式的分水器m和集水器n:分水器m的底部进水口通过第一冷冻水供水管ld-1与蒸发制冷盘管k3-1的冷冻水出口相连接;分水器m的上部的其中一路出水口通过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与冷凝取水盘管d1的进水口相连接;分水器m的上部的另一路出水口通过第五冷冻水供水管ld-5与建筑空调系统冷冻水供水管线相连接;集水器n的底部出水口通过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与冷冻水循环泵u的进水口相连接,冷冻水循环泵u的出水口
通过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与蒸发制冷盘管k3-1的冷冻水回水口相连接;集水器n的上部的其中一路回水口通过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与冷凝取水盘管d1的出水口相连接;集水器n的上部的另一路回水口通过第六冷冻水回水管ld-6与建筑空调系统冷冻水回水管线相连接。
46.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水循环泵t、冷冻水循环泵u:冷却水循环泵t设置在第四冷却水回水管lq-4和第五冷却水回水管lq-5之间;冷冻水循环泵u设置在集水器n和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之间。
47.本实施方式的风机系统v包括第一风机v1、第二风机v2、第三风机v3、第四风机v4和第五风机v5;其中,第一风机v1设置在第五风管a5和第六风管a6之间;第二风机v2设置在第八风管a8和第七风管a7之间;第三风机v3设置在第十风管a10和第十一风管a11之间;第四风机v4设置在第十四风管a14上;第五风机v5设置在第十九风管a19上。
48.本实施方式的风量调节阀x,风量调节阀包括第一风量调节阀x1、第二风量调节阀x2、第三风量调节阀x3、第四风量调节阀x4和第五风量调节阀x5。第一风量调节阀x1连通第六风管a6、第七风管a7和第二十一风管a21,在第二风机v2的控制下,控制空气流通方向为第二十一风管a21至第七风管a7,第六风管a6至第七风管a7;第二风量调节阀x2连通第十风管a10、第十三风管a13和第十四风管a14,在第三风机v3和第四风机v4的控制下,控制空气流通方向为第十三风管a13至第十风管a10至第十一风管a11,第十三风管a13至第十四风管a14;第三风量调节阀x3连通第十八风管a18、第十九风管a19和第二十风管a20,在第五风机v5的控制下,控制空气流通方向为第十八风管a18至第十九风管a19和第二十风管a20。第四风量调节阀x4连通第三风管a3、第四风管a4、第五风管a5;第五风量调节阀x5连通风管第一风管a1、第二风管a2、第三风管a3。
49.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至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低温发生区k1包括第一喷淋管k1-1、蒸气凝结管k1-2和第一溶液区k1-3;蒸气凝结管k1-2底部浸润在第一溶液区k1-3内部,第一喷淋管k1-1位于蒸气凝结管k1-2的上方;冷凝区k2包括第二喷淋管k2-1和第二溶液区k2-2;第二喷淋管k2-1位于第二溶液区k2-2的正上方;低温发生区k1和冷凝区k2之间设置有隔板;蒸发区k3包括蒸发制冷盘管k3-1、循环管线k3-2、第三喷淋管k3-3、第四喷淋管k3-4、蒸发区储液器k3-5、第一循环泵k3-6和第五喷淋管k3-7;第五喷淋管k3-7、第三喷淋管k3-3和第四喷淋管k3-4由上至下安装在蒸发制冷盘管k3-1上方,蒸发区储液器k3-5位于蒸发制冷盘管k3-1的下部,第一循环泵k3-6位于蒸发区储液器k3-5的下方,循环管线k3-2的一端与第一循环泵k3-6连接,循环管线k3-2的另一端与第三喷淋管k3-3和第四喷淋管k3-4连接;吸收区k4包括冷凝盘管k4-1、第六喷淋管k4-2、第七喷淋管k4-3、第三溶液区k4-4、第二循环泵k4-5和第三循环泵k4-6,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由上至下安装在冷凝盘管k4-1上方,第三溶液区k4-4位于冷凝盘管k4-1的下部,第二循环泵k4-5和第三循环泵k4-6位于第三溶液区k4-4内。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50.本实施方式的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包括低温发生区k1、冷凝区k2、蒸发区k3、吸收区k4及附属管路。其中,低温发生区k1内部结构包括第一喷淋管k1-1、蒸气凝结管k1-2和第一溶液区k1-3;冷凝区k2内部结构包括第二喷淋管k2-1和第二溶液区k2-2;蒸发区k3内部结构包括蒸发制冷盘管k3-1、循环管线k3-2、第三喷淋管k3-3、第四喷淋管k3-4、蒸发区
储液器k3-5、第一循环泵k3-6和第五喷淋管k3-7;吸收区k4内部结构包括冷凝盘管k4-1、第六喷淋管k4-2、第七喷淋管k4-3、第三溶液区k4-4、第二循环泵k4-5和第三循环泵k4-6。低温发生区k1和冷凝区k2之间设置有隔板。
51.蒸气凝结管k1-2的进口端与蒸气管r-1相连接,蒸气凝结管k1-2的出口端与第二喷淋管k2-1相连接;第一喷淋管k1-1通过第八溶液管br-8与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相连接;第一溶液区k1-3通过第七溶液管br-7与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相连接;第二溶液区k2-2通过管线与第五喷淋管k3-7相连接;蒸发制冷盘管k3-1的底部进口侧与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相连接;蒸发制冷盘管k3-1的上部出口侧与第一冷冻水供水管ld-1相连接;蒸发区储液器k3-5通过管线与第一循环泵k3-6的进口端相连接,第一循环泵k3-6的出口端通过循环管线k3-2与第三喷淋管k3-3、第四喷淋管k3-4相连接;冷凝盘管k4-1的底部进口侧与冷却水回水管lq-5相连接,冷凝盘管k4-1的上部出口侧与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相连接;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通过溶液管br-2与第十一溶液管br-11和第五溶液管br-5相连接;第二循环泵k4-5和第三循环泵k4-6设置在第三溶液区k4-4内部,其中,第二循环泵k4-5通过第六溶液管br-6与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相连接;第三循环泵k4-6通过第四溶液管br-4与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相连接。
52.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至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包括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和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和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串联,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和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之间通过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和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53.本实施方式的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j包括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第一溶液管br-1、第二溶液管br-2、第三溶液管br-3、第四溶液管br-4、第五溶液管br-5、第六溶液管br-6、第七溶液管br-7、第八溶液管br-8和第十一溶液管br-11。
54.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三溶液管br-3连接至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一溶液管br-1连接至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四溶液管br-4连接至第三循环泵k4-6;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五溶液管br-5和第十一溶液管br-11连接至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通过第六溶液管br-6连接至第二循环泵k4-5;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与第八溶液管br-8连接;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与第七溶液管br-7连接。
55.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溴化锂浓溶液区a4、再生器a5和烟气-空气换热器rr,溴化锂浓溶液区a4位于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的下部,再生器a5与壳体连接,内燃发电机组g和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之间通过烟气-空气换热器rr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空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十三风管a13与第二风量调节阀x2的进风口相连接,通过第二风量调节阀x2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十四风管a14、第四风机v4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外部壳体上的第
一风管接口

相连接,另一路通过第十风管a10、第三风机v3、第十一风管a11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外部壳体上的

号接口相连接;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空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九风管a9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外部壳体上的第二风管接口

相连接;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烟气侧

号接口与烟气通道h8相连接,并连通至室外大气;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烟气侧

号接口与烟气通道h7相连接,并连通至内燃发电机组g的烟气出口。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56.结合图1说明方案一在稳态工况下的工作过程:
57.一、空气取水过程:
58.室外空气在冷却塔组f内完成逆流换热后,冷却塔f1内的上升空气流经过第五风量调节阀x5分流后,主体气流通过第三风管a3接入第四风量调节阀x4,剩余气流经第二风管a2排放至室外大气;第二冷却塔f2的上升空气流通过第四风量调节阀x4完成混合及流量分配后,混合主体气流通过第五风管a5接入第一风机v1,剩余气流经第四风管a4排入室外大气;在第一风机v1提供的抽吸动能的作用下,混合主体气流进入第六风管a6、第一风量调节阀x1、第七风管a7,在第二风机v2提供的抽吸动能作用下,通过第八风管a8进入到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高效吸湿层a3下部吸湿区的进风侧接口;
59.空气流依次经过高效吸湿层a3、高效吸湿层a2和过滤吸湿层a1,在此过程中三级转轮完成空气吸湿过程。经过三级转轮吸湿后,干燥空气流通过第九风管a9接入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空气侧

号接口;并在此完成与来自烟气通道h7的高温烟气流的间壁换热,经过换热后形成的高温干燥空气流通过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空气侧

号接口经第十三风管a13进入第二风量调节阀x2;经过第二风量调节阀x2分流后形成两路干热空气流,分别进入第十四风管a14和第十风管a10;进入第十四风管a14的干热空气流在第四风机v4的驱动下,通过第十四风管a14进入到过滤吸湿层a1的上部再生区空气进口;干热空气流依次经过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对三级吸湿转轮进行再生;在恢复三级转轮吸湿能力的同时形成的高湿气流通过第十五风管a15进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聚湿区,依次经过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变色硅胶聚湿层b3的同步聚湿净化过程后,形成的干燥空气通过第十六风管a16排入室外大气(替代方案:形成的干燥空气通过第十六风管a16回流至烟气-空气换热器rr的空气侧

号接口)。
60.进入第十风管a10的另一路干热空气流在第三风机v3的驱动下,通过第十一风管a11进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再生区,依次对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变色硅胶聚湿层b3的吸湿能力进行再生,在此过程中形成近饱和高湿空气流,并通过第十二风管a12送入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进行预冷;高湿空气流在经过间壁换热器c1时,可以与来自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干冷空气进行间壁换热;进行预冷的高湿气流通过百叶窗式整流区c2进入到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内,在冷凝取水盘管d1表面进行冷凝取水后形成干燥冷气流;冷凝空气所需的冷量由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提供,冷冻水(5-7℃)经分水器m和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接入冷凝取水盘管d1的进口端,经过换热后的冷冻水回水经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和集水器n回流至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
61.干燥冷气流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x3分流后,一部分经第二十风管a20排至室外大气,一部分经第十九风管a19和第五风机v5回流至间壁换热器c1内,在间壁换热器c1完成换热的气流经过第十七风管a17排入室外大气。冷凝取水盘管d1表面形成的冷凝水,通过第一
v型集水穿孔板d3进入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内完成水质净化后,通过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进入底部集水区d6;并通过管道及配水泵组e输送至用水终端,用水终端包括但不限于高温发生器补水、饮用水深度净化,消杀及再分配系统、冷却水系统补水、冷冻水系统补水等。
62.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已描述的过程同时,从第一风量调节阀x1处通过第二十一风管a21混入室外空气。
63.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制冷过程:
64.向内燃发电机组g输入能源进行发电过程中,形成的高温烟气(400至500℃)通过第五烟气通道h5将高温烟气引入至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高温烟气进入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内部烟气通道,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中的溴化锂溶液通过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外表面与内部高温烟气进行间壁换热。在高温烟气的作用下,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内的水分不断形成高温蒸气,从而在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内部形成高温蒸气区h1,余烟气通过余烟气排放通道h6排入室外大气。
65.高温发生器h内部形成高温蒸气区h1,一方面高温蒸气可通过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换热制备供应空调系统热水或生活热水;另一方面,在内燃发电机组g发电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发电余热获得60-70℃的高温缸套水,也可以接入建筑供暖系统或生活热水系统。
66.高温蒸气区h1内的高温蒸气通过蒸气管r-1分配至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蒸气凝结管k1-2,管路内的水蒸气在经过第一溶液区k1-3的过程中被逐渐冷凝成液态水,并通过第二喷淋管k2-1喷洒至冷凝区k2内,在冷凝区k2内与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进一步换热,形成的液态水进入第二溶液区k2-2;液态水通过第五喷淋管k3-7进入处于高真空环境的蒸发区k3内产生骤然蒸发,降温至5℃左右,喷洒至蒸发制冷盘管k3-1的铜管表面,使得制冷盘管k3-1内的循环冷冻水温度从14℃降低至7℃;低温冷冻水经第一冷冻水供水管ld-1输配至分水器m的底部进水口;为强化换热,蒸发区储液器k3-5内的低温液态水通过循环水泵k3-6和循环管线k3-2回流至第三喷淋管k3-3和第四喷淋管k3-4进行循环喷淋。
67.于此同时,液态水在冷凝盘管k4-1表面吸收空调系统热量后变成水蒸气,被来自高温发生器h的浓溶液吸收,并将热量传递给吸收区中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具体流程是:来自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的溴化锂浓溶液,经过第二溶液管br-2分配至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溴化锂浓溶液吸收水蒸气后逐渐变成稀溶液,并在喷淋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经冷却的溴化锂稀溶液进入第三溶液区k4-4内,一部分溴化锂稀溶液经第三循环泵k4-6和第四溶液管br-4进入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的

号接口,溴化锂稀溶液在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内与来自第一溶液管br-1的高温溴化锂浓溶液换热后,经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的

号接口回流至溴化锂溶液浓缩区h2进行浓缩再生;第三溶液区k4-4内的另一部分溴化锂稀溶液经第二循环泵k4-5和第六溶液管br-6进入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的

号接口,并在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内与来自第七溶液管br-7的高温溴化锂浓溶液换热后,通过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的

号接口和第八溶液管br-8输送至第一喷淋管k1-1,自第一喷淋管k1-1喷洒的溴化锂稀溶液吸收k1-2内部水蒸气热量后浓度逐渐升高,并进入第一溶液区k1-3;第一溶液区k1-3内的溴化锂浓溶液通过第七溶液管br-7进入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的

号接口,在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内换热后,通过

号接口进入第十一溶液管br-11,与来自第五溶液管br-5的浓溶液混合后,通过第二溶液管br-2分配至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以上过程完成溴化
锂溶液的循环过程。
68.与此同时,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通过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和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输送至冷却塔组内的喷淋总管中进行逆流换热,经冷却塔组冷却后,冷却水回水经第三冷却水回水管lq-3、第四冷却水回水管lq-4、冷却水循环泵t及第五冷却水回水管lq-5回流至冷凝盘管k4-1的进口端,完成冷却水循环。
69.低温冷冻水经分水器m分流后,通过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进入冷凝取水盘管d1的进口端,冷冻水回水经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回流至集水器n,然后经过冷冻水循环泵u、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回流至蒸发制冷盘管k3-1的进口端,完成冷冻水循环过程。
70.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蒸气-空气换热器r,蒸气-空气换热器r分别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和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相同。
71.本实施方式的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由壳体、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高效吸湿层a3、溴化锂浓溶液区a4、再生器a5和附属管线组成。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均为圆盘形转轮结构,由内部转轮和外部壳体组成,内部转轮吸湿床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按一定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为吸湿区和再生区。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的内部转轮在传动轴的带动下可以按照一定速度旋转,因此,扇形吸湿区和再生区是连续循环变化的;在内部转轮转动过程中,外部壳体保持位置固定,外部壳体在对应的扇形吸湿区和再生区的前后均设置有风管接口。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保持同步旋转工作状态,三者之间通过内部风管连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的底部外壳留有小面积百叶窗式结构,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的底部转轮区域可以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浸润在底部溴化锂浓溶液区a4中。
72.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和底部溴化锂浓溶液区a4设置在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壳体内部,再生器a5通过第九溶液管br-9和第十溶液管br-10与底部溴化锂浓溶液区a4相连通,第十溶液管br-10上设置有溶液循环泵。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外部壳体上设置有四个风管接口,分别为第一风管接口

、第二风管接口

、第三风管接口

和第四风管接口

;其中,第一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四风管a14与第四风机v4相连接;第一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内部风管与过滤吸湿层a1的壳体上部扇形再生区的进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二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九风管a9与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空气侧

号接口相连接;第二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内部管线与过滤吸湿层a1壳体底部扇形吸湿区的出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三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五风管a15与高效吸湿层a3的壳体上部扇形再生区的出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三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五风管a15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内部高效聚湿层b1的壳体上部扇形聚湿区的进口侧接口相连接;第四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八风管a8与第二风机v2相连接,第四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八风管a8与高效吸湿层a3的壳体下部扇形吸湿区的进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再生器a5的进风侧接口通过第二十一风管a21与第十三风管a13相连接;再生器a5的出风侧接口通过第二十二风管a22与第二风机v2相连接。
73.本实施方式的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由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硅胶聚湿层b3和壳体组成。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和硅胶聚湿层b3均为圆盘
形结构,由内部同步净化型转轮和外部壳体组成,内部转轮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按一定比例分成两个扇形区域,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挡板将两个扇形区域分割,分别为上部扇形聚湿区和下部扇形再生区;各级转轮在传动轴的带动下可以按照一定速度旋转,因此,扇形区域是连续循环变化的,在内部转轮转动过程中,外部壳体保持位置固定;外部壳体在对应的扇形分区的前后均设置有风管接口。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硅胶聚湿层b3保持同步旋转工作状态,三者之间通过内部风管连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壳体的一侧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共用;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壳体的另一侧与干式空气预冷器c共用,并均设置有保温层。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壳体上设置有四个风管接口,分别为第三风管接口

、第五风管接口

、第六风管接口

和第七风管接口


74.本实施方式的高效聚湿层b1的壳体上部扇形聚湿区的进风侧接口通过第十五风管a15、第三风管接口

与高效吸湿层a3的壳体上部扇形再生区出口侧风管接口相连接;第五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一风管a11与第三风机v3相连接;第五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一风管a11与高效聚湿层b1的壳体下部扇形再生区的进风侧接口相连接;第六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二风管a12与硅胶聚湿层b3下部扇形再生区的出风侧接口相连接;第六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风管a12与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进风侧接口相连接;第七风管接口

的一端通过第十六风管a16与硅胶聚湿层b3上部扇形聚湿区的出风侧接口相连接;第七风管接口

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六风管a16与室外大气相连通。
75.本实施方式的干式空气预冷器c由壳体、间壁换热器c1、百叶窗式整流区c2、热管束换热器l组成。其中,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一侧壳体与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另一侧壳体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壳体共用。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左侧空间的上部区域设置有间壁换热器c1,下部区域设置有热管束换热器l;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右侧空间上部为百叶窗式整流区c2,百叶窗式整流区c2与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进口侧相连通。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壳体顶部设置有第八风管接口

和第九风管接口

。壳体底部左侧设置有共用的第六风管接口


76.间壁换热器c1的二次空气侧进风接口通过第八风管接口

与第八风机v8的出风口相连接,第八风机v8的进风口通过第十九风管a19与第三风量调节阀x3的一路出口相连接;间壁换热器c1的二次空气侧出风接口通过第九风管接口

、第十七风管a17与室外大气相连通。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部左侧下部区域通过第六风管接口

、第十二风管a12与硅胶聚湿层b3下部扇形再生区的出风侧接口相连通。蒸发段l1设置在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左侧底部,冷凝段l3设置在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内部,与来自第一风机v1的气流及来自风机v7的室外空气进行换热,具体连接方式为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的进风口通过第五风管a5与第一风机v1相连接,出风口通过第七风管a7与第一风量调节阀x1的一侧进口相连接;冷凝段l3还可以与室外大气直接连通。间壁换热器c1的底部设置有进风侧通道,上部右侧设置有百叶窗式整流区c2。
77.本实施方式的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由壳体、冷凝取水盘管d1、翅片组d2、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和底部集水区d6组成。其中,壳体内部空间由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和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分成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冷凝取水盘管d1及翅片组d2设置在上部空间内,翅片组d2缠绕在冷凝取水盘管d1的外表面;上部空间的顶部设置有第十空气接口

;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设置在中部空间
1连接至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通过



号接口连接至建筑空调或生活热水系统。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设置在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内部,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外表面与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进行接触换热;内燃发电机组g的高温烟气出口依次通过第五烟气通道h5、

号接口与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进口端相连接;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出口端通过接口

与余烟气排放通道h6相连接。
84.本实施方式的溴化锂溶液换热系统j包括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第一溶液管br-1、第二溶液管br-2、第三溶液管br-3、第四溶液管br-4、第五溶液管br-5、第六溶液管br-6、第七溶液管br-7、第八溶液管br-8、第十一溶液管br-11。
85.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三溶液管br-3连接至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一溶液管br-1连接至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四溶液管br-4连接至第三循环泵k4-6;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通过第五溶液管br-5和第十一溶液管br-11连接至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通过第六溶液管br-6连接至第二循环泵k4-5;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与第八溶液管br-8连接;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与第七溶液管br-7连接。
86.本实施方式的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包括低温发生区k1、冷凝区k2、蒸发区k3、吸收区k4及附属管路。其中,低温发生区k1内部结构包括第一喷淋管k1-1、蒸气凝结管k1-2和第一溶液区k1-3;冷凝区k2内部结构包括第二喷淋管k2-1和第二溶液区k2-2;蒸发区k3内部结构包括蒸发制冷盘管k3-1、循环管线k3-2、第三喷淋管k3-3、第四喷淋管k3-4、蒸发区储液器k3-5、第一循环泵k3-6和第五喷淋管k3-7;吸收区k4内部结构包括冷凝盘管k4-1、第六喷淋管k4-2、第七喷淋管k4-3、第三溶液区k4-4、第二循环泵k4-5和第三循环泵k4-6。低温发生区k1和冷凝区k2之间设置有隔板。
87.蒸气凝结管k1-2的进口端与第三蒸气管r-3相连接,蒸气凝结管k1-2的出口端与第二喷淋管k2-1相连接;第一喷淋管k1-1通过第八溶液管br-8与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相连接;第一溶液区k1-3通过第七溶液管br-7与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相连接;第二溶液区k2-2通过管线与第五喷淋管k3-7相连接;蒸发制冷盘管k3-1的底部进口侧与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相连接;蒸发制冷盘管k3-1的上部出口侧与第一冷冻水供水管ld-1相连接;蒸发区储液器k3-5通过管线与第一循环泵k3-6的进口端相连接,第一循环泵k3-6的出口端通过循环管线k3-2与第三喷淋管k3-3、第四喷淋管k3-4相连接;冷凝盘管k4-1的底部进口侧与第九冷却水回水管lq-9相连接,冷凝盘管k4-1的上部出口侧与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相连接;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通过第二溶液管br-2与第十一溶液管br-11和第五溶液管br-5相连接;第二循环泵k4-5和第三循环泵k4-6设置在第三溶液区k4-4内部,其中,第二循环泵k4-5通过第六溶液管br-6与溴化锂溶液低温热交换器j2的

号接口相连接;第三循环泵k4-6通过第四溶液管br-4与溴化锂溶液高温热交换器j1的

号接口相连接。
88.本实施方式的热管束换热器l由多组热管组成,每组热管均设置有蒸发段l1、绝热段l2和冷凝段l3,绝热段l2位于蒸发段l1和冷凝段l3之间,热管束换热器内部填充工质为
水,甲醇或乙醇,并处于真空状态,绝热段l2外部设置有绝热层。
89.蒸发段l1设置在干式空气预冷器c的左侧底部,冷凝段l3设置在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内部,通过第五风管a5与来自第一风机v1的气流及室外空气进行换热,具体连接方式为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的进风口通过第五风管a5与第一风机v1相连接,出风口通过第七风管a7与第一风量调节阀x1的一侧进口相连接;冷凝段l3还可以与室外大气直接连通。第六风管a6上还设置有风机v7。
90.本实施方式的分水器m和集水器n:分水器m的底部进水口通过第一冷冻水供水管ld-1与蒸发制冷盘管k3-1的冷冻水出口相连接;分水器m的上部的其中一路出水口通过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与冷凝取水盘管d1的进水口相连接;分水器m的上部的另一路出水口通过第五冷冻水供水管ld-5与建筑空调系统冷冻水供水管线相连接;集水器n的底部出水口通过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与冷冻水循环泵u的进水口相连接,冷冻水循环泵u的出水口通过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与蒸发制冷盘管k3-1的冷冻水回水口相连接;集水器n的上部的其中一路回水口通过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与冷凝取水盘管d1的出水口相连接;集水器n的上部的另一路回水口通过第六冷冻水回水管ld-6与建筑空调系统冷冻水回水管线相连接。
91.本实施方式的蒸气-空气换热器r: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蒸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四蒸气管r-4与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相连接;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蒸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二蒸气管r-2与第六风量调节阀x6相连接;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空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九风管a9与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外部壳体上的第二风管接口

相连接;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空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十风管a10与第二风量调节阀x2的进口端相连接;第二风量调节阀x2的其中一路出口通过第十三风管a13与第四风机v4相连接;第二风量调节阀x2的另外一路出口通过第十风管a10与第三风机v3相连接。
92.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水循环泵t、冷冻水循环泵u:冷却水循环泵t设置在第八冷却水回水管lq-8和第九冷却水回水管lq-9之间;冷冻水循环泵u设置在集水器n和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之间。
93.本实施方式的风机v包括第一风机v1、第二风机v2、第三风机v3、第四风机v4、第五风机v5、第六风机v6、第七风机v7和第八风机v8;其中,第一风机v1设置在第五风管a5上,位于第四风量调节阀x4和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之间;第二风机v2设置在第八风管a8上;第三风机v3设置在第十风管a10和第十一风管a11之间;第四风机v4设置在第十四风管a14上;第五风机v5设置在第二十五风管a25上;第六风机v6设置在第二十三风管a23上;第七风机v7设置在第六风管a6上;第八风机v8设置在第十九风管a19上。
94.本实施方式的风量调节阀x包括第一风量调节阀x1、第二风量调节阀x2、第三风量调节阀x3、第四风量调节阀x4、第五风量调节阀x5、第六风量调节阀x6。第一风量调节阀x1连通第七风管a7、第二十五风管a25和第八风管a8,在第二风机v2的控制下,控制空气流通方向为第七风管a7至第八风管a8,第二十五风管a25至第八风管a8;第二风量调节阀x2连通第十风管a10、第十三风管a13和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

号接口,在第三风机v3和第四风机v4的控制下,控制空气流通方向为自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

号接口至第十风管a10和第十三风管a13;第三风量调节阀x3连通第十八风管a18、第十九风管a19和第二十风管a20,在第八风机v8的控制下,控制空气流通方向为第十八风管a18至第十九风管a19和第二十风管
a20。第四风量调节阀x4连通第三风管a3、第四风管a4、第五风管a5;第五风量调节阀x5连通第一风管a1、第二风管a2、第三风管a3;第六风量调节阀x6连通第一蒸气管线r-1、第二蒸气管线r-2和第三蒸气管线r-3,控制流通方向为第一蒸气管线r-1至第二蒸气管线r-2和第三蒸气管线r-3方向。
95.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还包括热管束换热器l,热管束换热器l位于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相同。
96.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管束换热器l包括多组热管,多组热管之间并联,每组热管均包括蒸发段l1、绝热段l2和冷凝段l3,绝热段l2位于蒸发段l1和冷凝段l3之间,热管束换热器内部填充工质为水,甲醇或乙醇,并处于真空状态,绝热段l2外部设置有绝热层。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相同。
97.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与热管束换热器l、冷却塔组f和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相同。
98.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的水侧

号接口通过第三冷却水供水管lq-3与第一电磁三通阀w1的其中一个出口相连接;第一电磁三通阀w1的另外一个出口通过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与第二电磁三通阀w2的底部进口相连接;第二电磁三通阀w2的侧向进口通过第四冷却水供水管lq-4与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的水侧

号接口相连接;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的空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二十三风管a23与风机v6相连接;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的空气侧

号接口通过第二十四风管a24与第七风管a7相连接。
99.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电磁三通阀w1和第二电磁三通阀w2,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和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之间通过第一电磁三通阀w1连接,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和冷却塔组f之间通过第二电磁三通阀w2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中任意一项相同。
100.本实施方式的阀门w:第一电磁三通阀w1连通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和第三冷却水供水管lq-3,控制流通方向为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至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和第三冷却水供水管lq-3方向;第二电磁三通阀w2连通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第四冷却水供水管lq-4和第五冷却水供水管lq-5,控制流通方向为第四冷却水供水管lq-4至第五冷却水供水管lq-5和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至第五冷却水供水管lq-5。
101.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热电冷却塔p和颗粒捕捉净化器q,内燃发电机组g和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之间通过热电冷却塔p和颗粒捕捉净化器q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中任意一项相同。
102.结合图2说明本发明在稳态工况下工作过程:
103.空气取水过程:
104.室外空气在冷却塔组f内完成逆流换热后,第一冷却塔f1内的上升空气流经过第五风量调节阀x5分流后,主体气流通过第三风管a3接入第四风量调节阀x4,剩余气流经第二风管a2排放至室外大气;第二冷却塔f2的上升空气流通过第四风量调节阀x4完成混合及流量分配后,混合主体气流通过第五风管a5接入第一风机v1,剩余气流经第四风管a4排入
室外大气;在第一风机v1提供的抽吸动能的作用下,混合主体气流进入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内,与热管束换热器l的冷凝段l3进行表面换热后,通过第七风管a7进入第一风量调节阀x1,与来自第二十五风管a25的另一路空气流混合后,在第二风机v2提供的抽吸动能作用下,通过第八风管a8进入到溶液增强多级转轮吸湿器a的高效吸湿层a3下部吸湿区的进风侧接口;
105.空气流依次经过高效吸湿层a3、高效吸湿层a2和过滤吸湿层a1,在此过程中三级转轮完成空气吸湿过程;与此同时,三级转轮在转动过程中,转轮底部与溴化锂浓溶液区a4相接触,溴化锂浓溶液在三级转轮表面及内部孔道的浸润,可以增强三级转轮对气流中水分的吸收过程;经过三级转轮吸湿后,干燥空气流通过第九风管a9接入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空气侧

号接口;并在此完成与来自蒸气管r-2高温蒸气流的间壁换热,经过换热后形成的高温干燥空气流经过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空气侧

号接口排出至第二风量调节阀x2;经过第二风量调节阀x2分流后形成两路干热空气流,分别进入第十三风管a13和第十风管a10;进入第十三风管a13的干热空气流在第四风机v4的驱动下,通过第十四风管a14进入到过滤吸湿层a1的上部再生区空气进口;干热空气流依次经过过滤吸湿层a1、高效吸湿层a2和高效吸湿层a3,对三级吸湿转轮进行再生;在恢复三级转轮吸湿能力的同时形成的高湿气流通过第十五风管a15进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聚湿区,依次经过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硅胶聚湿层b3的同步聚湿净化过程后,形成的干燥空气通过第十六风管a16排入室外大气。
106.进入第十风管a10的另一路干热空气流在第三风机v3的驱动下,通过第十一风管a11进入同步净化型转轮聚湿器b的再生区,依次对高效聚湿层b1、炭纤维蜂窝聚湿层b2、硅胶聚湿层b3的吸湿能力进行再生,在此过程中形成近饱和高湿空气流,并通过第十二风管a12送入干式空气预冷器c内进行预冷;高湿空气流的预冷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过程实现,一方面高湿空气流在经过干式空气预冷器c底部的整流区后,与热管束换热器l的蒸发段l1相接触进行表面换热,可以将高温高湿空气流的一部分显热传递至冷凝段l3;另一方面,高湿空气流在经过间壁换热器c1时,可以与来自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的干冷空气进行间壁换热。
107.通过上述两个方面进行预冷的高湿气流通过百叶窗式整流区c2进入到回质型同步冷凝取净水器d内,在冷凝取水盘管d1表面进行冷凝取水后形成干燥冷气流;冷凝空气所需的冷量由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提供,冷冻水(5-7℃)经分水器m和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接入冷凝取水盘管d1的进口端,经过换热后的冷冻水回水经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和集水器n回流至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干燥冷气流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x3分流后,一部分经第二十风管a20排至室外大气,一部分经第十九风管a19和第八风机v8回流至间壁换热器c1内,在间壁换热器c1完成换热的气流经过第十七风管a17排入室外大气。冷凝取水盘管d1表面形成的冷凝水,通过第一v型集水穿孔板d3进入多效碳纤维净水器d4内完成水质净化后,通过第二v型集水穿孔板d5进入底部集水区d6;并通过管道及配水泵组e输送至用水终端,用水终端包括但不限于高温发生器补水、饮用水深度净化-消杀及再分配系统、冷却水系统补水、冷冻水系统补水等。
108.另外,系统中再生器a5内的溴化锂溶液的再生过程通过引入自第二十一风管a21的干热空气进行喷淋换热换质实现,并将排风引入第二十二风管a22和第二风机v2内。溴化
锂浓溶液区a4和再生器a5内的溴化锂溶液通过第九溶液管br-9、第十溶液管br-10及其上的溶液循环泵实现循环喷淋过程。
109.另外,本发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已描述的过程同时,从第一风管a1、第六风管a6、第二十三风管a23处混入室外空气;其中,适量的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第七风机v7和第六风管a6,引入至热管冷凝热换热器l4内;室外空气也可以经过第六风机v6和第二十三风管a23,引入至空气-冷却水换热器s的空气侧

号接口,在此处完成与高温冷却水的间壁换热过程后,空气流通过第二十四风管a24引入至第七风管a7内进行混合。
110.再者,在一些存在可以利用的热电冷却塔区域,还可以将热电冷却塔p的排气经过颗粒捕捉净化器q净化后,在第五风机v5的抽吸动能作用下通过第二十五风管a25引入至第一风量调节阀x1内。
111.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制冷过程:
112.向内燃发电机组g输入能源进行发电过程中,形成的高温烟气(400至500℃)通过第五烟气通道h5将高温烟气引入至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高温烟气进入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内部烟气通道,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中的溴化锂溶液通过高效烟气-溶液换热器h4的外表面与内部高温烟气进行间壁换热。在高温烟气的作用下,溴化锂循环浓缩区h2内的水分不断形成高温蒸气,从而在烟气型高温发生器h内部形成高温蒸气区h1,余烟气通过余烟气排放通道h6排入室外大气。
113.高温发生器h内部形成高温蒸气区h1,一方面高温蒸气可通过热水循环换热盘管h3换热制备供应空调系统热水或生活热水;另一方面,在内燃发电机组g发电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发电余热获得60-70℃的高温缸套水,也可以接入建筑供暖系统或生活热水系统。
114.高温蒸气区h1内的高温蒸气通过第一蒸气管r-1和第六风量调节阀x6,一部分通过第二蒸气管r-2分流至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蒸气侧

号接口,经过换热后从蒸气-空气换热器r的蒸气侧

号接口回流至高温发生器h的

号接口内;经过风量调节阀x6分流的另一部分蒸气流通过第三蒸气管r-3分配至双效溴化锂制冷机组k的蒸气凝结管k1-2。
115.来自高温蒸气区h1的水蒸气(140-150℃)通过第三蒸气管r-3进入到蒸气凝结管k1-2,管路内的水蒸气在经过第一溶液区k1-3的过程中被逐渐冷凝成液态水,并通过第二喷淋管k2-1喷洒至冷凝区k2内,在冷凝区k2内与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进一步换热,形成的液态水进入第二溶液区k2-2;液态水通过第五喷淋管k3-7进入处于高真空环境的蒸发区k3内产生骤然蒸发,降温至5℃左右,喷洒至蒸发制冷盘管k3-1的铜管表面,使得制冷盘管k3-1内的循环冷冻水温度从14℃降低至7℃;低温冷冻水经第一冷冻水供水管ld-1输配至分水器m的底部进水口;为强化换热,蒸发区储液器k3-5内的低温液态水通过循环水泵k3-6和循环管线k3-2回流至第三喷淋管k3-3和第四喷淋管k3-4进行循环喷淋。
116.于此同时,液态水在冷凝盘管k4-1表面吸收空调系统热量后变成水蒸气,被来自高温发生器h的浓溶液吸收,并将热量传递给吸收区中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具体流程是:来自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的溴化锂浓溶液,经过第二溶液管br-2分配至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溴化锂浓溶液吸收水蒸气后逐渐变成稀溶液,并在喷淋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经冷却的溴化锂稀溶液进入第三溶液区k4-4内,一部分溴化锂稀溶液经第三循环泵k4-6和第四溶液管br-4进入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的

号接口,溴化锂稀溶液在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内与来自第一溶液管br-1的高温溴
化锂浓溶液换热后,经溴化锂溶液高温换热器j1的

号接口回流至溴化锂溶液浓缩区h2进行浓缩再生;第三溶液区k4-4内的另一部分溴化锂稀溶液经第二循环泵k4-5和第六溶液管br-6进入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的

号接口,并在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内与来自第七溶液管br-7的高温溴化锂浓溶液换热后,通过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的

号接口和第八溶液管br-8输送至第一喷淋管k1-1,自第一喷淋管k1-1喷洒的溴化锂稀溶液吸收k1-2内部水蒸气热量后浓度逐渐升高,并进入第一溶液区k1-3;第一溶液区k1-3内的溴化锂浓溶液通过第七溶液管br-7进入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的

号接口,在溴化锂溶液低温换热器j2内换热后,通过

号接口进入第十一溶液管br-11,与来自第五溶液管br-5的浓溶液混合后,通过第二溶液管br-2分配至第六喷淋管k4-2和第七喷淋管k4-3,以上过程完成溴化锂溶液的循环过程。
117.与此同时,冷凝盘管k4-1内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通过第一冷却水供水管lq-1、第二冷却水供水管lq-2、第五冷却水供水管lq-5和第六冷却水供水管lq-6输送至冷却塔组内的喷淋总管中进行逆流换热,经冷却塔组冷却后,冷却水回水经第七冷却水回水管lq-7、第八冷却水回水管lq-8、冷却水循环泵t及第九冷却水回水管lq-9回流至冷凝盘管k4-1的进口端,完成冷却水循环。
118.低温冷冻水经分水器m分流后,通过第三冷冻水供水管ld-3进入冷凝取水盘管d1的进口端,冷冻水回水经第四冷冻水回水管ld-4回流至集水器n,然后经过冷冻水循环泵u、第二冷冻水回水管ld-2回流至蒸发制冷盘管k3-1的进口端,完成冷冻水循环过程。
119.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以及应用到本发明未提及的领域中,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