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自动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位自调阀下水系统。
背景技术:2.下水系统是常应用于企业或家庭排污中,其中的地漏阀则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是排污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
3.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420791790.5”的中国专利,名称为“一种水封液位自调型排水防臭地漏”,是在预埋盒内设置了能充分过滤污水中杂物、且清理方便的第一过滤盖和第二过滤盖,可有效避免堵塞下水道情况的发生;由于在浮球上设置了便于调节控制在螺杆上固定位的中心对穿螺纹孔,以通过按需调整浮球高度、控制水封液面的深度,确保水封功能的可靠性,且当外排污水的液面高于水封液面一定高度时,浮球会自动上浮,带动螺杆上移、开启排水通道,快速排水,而当长期不发生排水情况、水封区干涸时,浮球装置在第二过滤盖限位和自身重力作用下,螺头端面密封垫与下水通道的进水口保持处于可靠密封接触状态,因而不会发生返味情况。
4.该技术方案是通过浮球装置在限位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与下水通道保持密封接触状态,虽然解决了返味的技术问题,但是控制水封液面的液位实质是手动调整螺杆在螺纹孔的相对深度,通过螺杆在螺纹孔中的深度变化而调整浮球的高度实现的,整个过程需要人为手动转动螺杆,并不能实现自动调节液位的目的,因此也不能自动调节排水量,不能自动控制污水处于动态平衡的排出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上述不能自动调节排水量而导致的不能自动控制污水处于动态平衡的排出状态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位自调阀下水系统,通过调节装置调节、排水筒轴向限位装置在浮力的作用下共同调节经过滤水装置后的污水的排出量。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水位自调阀下水系统,包括:
8.滤水装置,用于过滤污水中的固体杂物。
9.排水筒,设置在滤水装置的下部,套设在滤水装置上,且与滤水装置的下端连通,用于排出滤水装置过滤后的污水。
10.轴向限位装置,套设在滤水装置的中部,与滤水装置之间存在间隙,与排水筒拆卸连接,用于通过连接件阻止排水筒相对滤水装置轴向移动,以使污水在排水筒中处于动态平衡排出。
11.调节装置,与排水筒同轴套设在滤水装置上,位于轴向限位装置与排水筒之间的空腔中,与排水筒接触,用于在空腔中上下浮动,以调节与排水筒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污水从排水筒的排出量。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污水进入滤水装置后过滤掉其中的固体
杂物后进入排水筒,连接件分别与轴向限位装置、排水筒的底面连接后,再通过轴向限位装置与排水筒的连接,在滤水装置与排水筒之间形成了用于排出污水的连通器,以使污水能够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从排水筒中排出。在排出污水的过程中,调节装置受到污水浮力后,通过在空腔中的上下往复移动而实现与靠近或远离排水筒,当其靠近排水筒时,排出的污水量减少,远离排水筒时,排出的污水量增多,以此实现自动调节水位的目的,通过自动调节排水量而达到自动控制污水处于动态平衡的排出状态的目的。
13.进一步优选为,滤水装置包括:
14.滤水筒,用于通入污水。
15.滤板,设置在滤水筒内,其侧壁与滤水筒的内壁拆卸连接,用于过滤污水中的固体杂物。
16.第一托板,固定于滤水筒的内壁上,位于滤板的下方,其侧壁与滤水筒内壁密封连接,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一下水孔。
17.第一浮球,位于第一托板上,其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板接触,无水时静止状态时,用于封堵第一下水孔;污水进入时,第一浮球浮起。
18.第二托板,位于第一托板的下方,其侧壁与滤水筒的内壁密封连接,其中心开设有第二下水孔。
19.第二浮球,位于第二托板上,其表面与第二托板接触,有水时,用于通过浮起将污水分流至排水筒。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进入滤水筒后被滤板滤去杂物,杂物留在滤板上,污水流落在第一浮球上。随水量增多,第一浮球浮起并将污水分流至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之间的空间,随着第二托板上的污水量的增多,第二浮球浮起,污水顺势引入排水筒。
21.进一步优选为,排水筒上开设有排水槽,排水槽的底面与调节装置接触,调节装置用于沿轴向上下运动,以控制污水的出水量。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筒内的污水量增加时,污水的液位就会上升,浮力相应增大,调节装置受到浮力的作用而远离排水筒运动。污水量减少时,则调节装置就会逐渐靠近排水槽,缩短与排水槽之间的距离,排出的污水量就会减少。当调节装置远离排水槽的过程中,与排水槽之间的距离越大,所以排出的污水的量就越大,当调节装置3的下缘与排水筒4中的排水槽上缘完全分开,依据下水量大小自动调整缝隙宽度,达到正常下水状态;同样,当靠近排水槽的过程中,与排水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则排出的污水的量就越小,以此实现动平衡的排出状态。
23.进一步优选为,排水槽呈梳齿状。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调节装置可以完全接触,并且梳齿状的排水槽会同时间内将污水即时排出,减少堵塞或排不利落的情况的发生。
25.进一步优化为,调节装置包括:
26.浮动环,套设在滤水筒的外壁上,其内壁与外壁之间存在间隙,以防止卡涩,用于在滤水筒的轴向上往复运动。
27.浮板,均匀设置在浮动环上,与浮动环的边缘通过一体成型连接,位于排水槽中,其底面与排水槽的底面接触,用于远离或靠近排水槽运动。
28.第三浮球,内嵌于浮动环中,数量为3个,其表面与浮动环适配,均匀分布于浮动环
所在的虚环面上,用于在浮力作用下带动浮动环在滤水筒上进行上下运动。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的液面与浮动环的底面接触时,3个第三浮球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带动浮动环向上浮动,浮板跟随浮动环一起向上运动,该过程中,浮板逐渐与排水槽分开,污水从排水槽中排出,以此实现自动控制污水排出的目的。
30.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二托板的高度高于排水筒的排水窗的上缘。
3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第二浮球浮起时,排水筒已经满水,通过调节装置上浮而进入下水状态。
32.进一步优化为,轴向限位装置包括:
33.端盖,套接在滤水筒的外壁上,并与滤水筒之间存在间隙,连接件的一端与端盖螺接,另一端穿过浮动环并与排水筒的内部底面固接,连接件用于限定排水筒与端盖在滤水筒上的位置,以阻止浮动环进行上下移动。
34.挡片,设置在端盖的底面上,与端盖通过一体成型固接,其内壁与排水筒的外壁拆卸连接。
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此通过连接件限制了排水筒在滤水筒上的自由度,进而限定调节装置只能在排水筒与滤水筒形成的空腔内运动而调节污水的排出量。
36.进一步优化为,浮板的宽度等于排水槽的宽度。
3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浮板的底面与排水槽的底面接触时,能够阻挡污水排出,能够起到水封作用,达到密封的效果,同时间隙的存在避免了移动件的卡涩。
38.进一步优化为,排水筒连接有径向限位装置,径向限位装置分别与滤水装置、排水筒固接,用于通过阻止排水筒相对滤水筒在径向方向进行晃动。
3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此限制了滤水筒在排水筒内的自由度,以便于在排水筒中实现稳定排出污水的目的。
40.进一步优化为,径向限位装置包括:
41.第一限位件,设置在出水筒的内壁上,其一端与出水筒的内壁固接。
42.第二限位件,固定于在滤水装置上,与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用于与第一限位件一起限制出水装置相对滤水装置在径向上移动。
4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连接后阻止滤水筒在排水筒出现移动或偏向的现象的发生,防止移动部件卡涩。
附图说明
44.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5.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6.图3为本实施例中径向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图4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8.图5为本实施例中轴向限位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1-滤水装置;10-滤水筒;11-滤板;12-第一托板;13-第一浮球;14-第二托板;15-第二浮球;2-轴向限位装置;21-端盖;22-挡片;3-调节装置;30-浮动环;31-浮板;32-第三浮球;4-排水筒;5-连接件;6-径向限位装置;60-螺栓;61-第一限位件;62-第二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50.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420791790.5”的中国专利,名称为“一种水封液位自调型排水防臭地漏”,是在预埋盒内设置了能充分过滤污水中杂物、且清理方便的第一过滤盖和第二过滤盖,可有效避免堵塞下水道情况的发生;由于在浮球上设置了便于调节控制在螺杆上固定位的中心对穿螺纹孔,以通过按需调整浮球高度、控制水封液面的深度,确保水封功能的可靠性,且当外排污水的液面高于水封液面一定高度时,浮球会自动上浮,带动螺杆上移、开启排水通道,快速排水,而当长期不发生排水情况、水封区干涸时,浮球装置在第二过滤盖限位和自身重力作用下,螺头端面密封垫与下水通道的进水口保持处于可靠密封接触状态,因而不会发生返味情况。
51.该技术方案是通过浮球装置在限位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与下水通道保持密封接触状态,虽然解决了返味的技术问题,但是控制水封液面的液位实质是手动调整螺杆在螺纹孔的相对深度,通过螺杆在螺纹孔中的深度变化而调整浮球的高度实现的,整个过程需要人为手动转动螺杆,并不能实现自动调节液位的目的,因此也不能自动调节排水量,不能自动控制污水处于动态平衡的排出状态。
52.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行了以下设计与构想:通过在排水筒和滤水筒内设置能够控制污水排出以及排出量的大小的结构,而且该结构具备自密封能力。
53.基于上述设计与构想,本发明通过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54.一种水位自调阀下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
55.滤水装置1,用于过滤污水中的固体杂物。
56.排水筒4,设置在滤水装置1的下部,套设在滤水装置1上,且与滤水装置1的下端连通,用于排出滤水装置1过滤后的污水。
57.轴向限位装置2,套设在滤水装置1的中部,与滤水装置1之间存在间隙,与排水筒4拆卸连接,用于通过连接件5阻止排水筒4相对滤水装置1轴向移动,以使污水在排水筒4中处于动态平衡排出。连接件5可选用连杆,通过连杆将轴向限位装置2与排水筒4连接起来。
58.调节装置3,与排水筒4同轴套设在滤水装置1上,位于轴向限位装置2与排水筒4之间的空腔中,与排水筒4接触,用于通过在空腔中上下浮动,以调节与排水筒4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污水从排水筒4的排出量,调节装置在连接杆5上轴向移动。
59.污水进入滤水装置1后过滤掉其中的固体杂物后进入排水筒4,连接件5分别与轴向限位装置2、排水筒4的底面连接后,再通过轴向限位装置2与排水筒4的连接,在滤水装置1与排水筒4之间形成了用于排出污水的连通器,以使污水能沟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从排水筒4中排出,调节装置在连接件5的滑竿上移动。在排出污水的过程中,调节装置3受到污水浮力后,通过在空腔中的上下往复移动而实现与靠近或远离排水筒4,当其靠近排水筒4时,排出的污水量减少,远离排水筒4时,排出的污水量增多,以此实现自动调节水位的目的,通过自动调节排水量而达到自动控制污水处于动态平衡的排出状态的目的。
60.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滤水装置1包括:
61.滤水筒10,用于通入污水。
62.滤板11,设置在滤水筒10内,其侧壁与滤水筒10的内壁拆卸连接,用于过滤污水中的固体杂物。
63.第一托板12,固定于滤水筒10的内壁上,位于滤板11的下方,如图1和图2所示,其
侧壁与滤水筒10的内壁密封且可拆卸连接,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一下水孔121。
64.第一浮球13,位于第一托板12上,其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板12接触,无水静止状态时,用于封堵第一下水孔121。污水进入时,第一托板12上逐渐存水,第一浮球13浮起,可以依靠浮力在滤板11及第一托板12之间的空间自由移动,并将污水分流至下一级空间。
65.第二托板14,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与滤水筒10内壁密封连接,位于第一托板12的下方,其中间开设有第二下水孔141。
66.第二浮球15,位于第二托板14上,其表面与第二托板14接触。无水静止状态时,第二浮球15用于密封第二下水孔141。有水时,第二浮球15用于依据污水量自由浮动于第一托板12与第二托板14之间,当其受到污水的浮力而浮起时,对第二托板14失去封堵作用,从而将污水引入下一级空间,即进入排水筒4。
67.第二浮球15的高度高于排水筒14排水窗下部,其优点在于滤水筒10的入口进水量一定时,快速进入排水状态,系统有水时底部水体起到水封作用。系统无水时,第一浮球13依靠自身重量封堵第一下水孔121,第二浮球15依靠自身重量封堵第二下水孔141,因此,通过第一浮球13和第二浮球15起到双级密封作用。
68.污水进入滤水筒10后被滤板11滤去杂物,杂物留在滤板11上,污水流落在第一浮球13上。随着水量增多,第一浮球13浮起,并将污水分流至第一托板12和第二托板14之间的空间。随着污水量的逐渐增多,第二浮球15浮起,污水通顺着第二下水孔141被引入至排水筒4。
69.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筒4上开设有排水槽,排水槽的底面与调节装置3接触,调节装置3用于沿轴向上下运动,以控制污水的出水量。
70.排水筒4内的污水量增加时,污水的液位就会上升,浮力相应增大,调节装置3受到浮力的作用而远离排水筒4运动。污水量减少时,则调节装置3就会逐渐靠近排水槽,缩短与排水槽之间的距离,排出的污水量就会减少。当调节装置3远离排水槽的过程中,与排水槽之间的距离越大,所以排出的污水的量就越大,当调节装置3的下缘与排水筒4中的排水槽上缘完全分开,依据下水量大小自动调整缝隙宽度,达到正常下水状态;同样,当靠近排水槽的过程中,与排水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则排出的污水的量就越小,以此实现动平衡的排出状态。
71.具体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水槽呈梳齿状。与调节装置3可以完全接触,并且梳齿状的排水槽会同时间内将污水即时排出,减少堵塞或排不利落的情况的发生。
72.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3包括:
73.浮动环30,套设在滤水筒10的外壁上,其内壁与外壁之间存在间隙,3根连接杆5穿过浮动环上的限位孔,用于在滤水筒10的轴向上往复运动。
74.浮板31,均匀设置在浮动环30上,与浮动环30的边缘通过一体成型连接,位于排水槽中,其底面与排水槽的底面接触,用于远离或靠近排水槽轴向运动。当浮板31下缘与排水筒4中排水槽上缘完全分开,依据下水量大小自动调整缝隙宽度,达到正常下水状态
75.第三浮球32,内嵌于浮动环30中,数量为3个,其表面与浮动环30适配,表面均匀分布在浮动环30的两侧,用于在浮力作用下带动浮动环30在滤水筒10上进行上下运动。
76.当污水的液面与浮动环30的底面接触时,3个第三浮球32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带动浮动环30向上浮动,浮板31跟随浮动环30一起向上运动,该过程中,浮板31逐渐与排水槽
分开,污水从排水槽中排出,以此实现自动控制污水排出的目的。
77.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浮球32的数量为3个,3个第三浮球32均匀分布于浮动环30所在的虚拟环面上,在浮动环30上平均的分配第三浮球32,以确保浮动环30受力均匀,避免在滤水筒10轴向倾斜,防止调节装置3与连接杆5卡涩。
78.第二托板的高度高于排水筒的排水窗的上缘,确保第二浮球浮起时,排水筒已经满水,通过调节装置上浮而进入下水状态。
79.具体的,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轴向限位装置2包括:
80.端盖21,套接在滤水筒10的外壁上,并与滤水筒10之间存在间隙,防止排水筒4内留存气体,造成下水障碍。连接件5的一端与端盖21螺接,另一端穿过浮动环30并与排水筒4的内部底面固接,连接件5用于限定排水筒4与端盖21在滤水筒10上的位置,以阻止浮动环30进行上下移动。
81.挡片22,设置在端盖21的底面上,与端盖21通过一体成型固接,其内壁与排水筒4的外壁拆卸连接。
82.以此通过连接件5限制了排水筒4在滤水筒10上的自由度,进而限定调节装置3只能在排水筒4与滤水筒10形成的空腔内运动而实现调节污水的排出量。
83.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浮板31的宽度等于排水槽的宽度,浮板31内壁与排水筒4外壁留有间隙。当浮板31的底面与排水槽的底面接触时,能够阻挡部分污水排出,同时阻挡排水筒4外的大部分污水或气味倒流。
84.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筒4连接有径向限位装置6,径向限位装置6分别与滤水装置1、排水筒4固接,用于通过阻止排水筒4相对滤水筒10在径向方向进行晃动。以此限制了滤水筒10在排水筒4内的自由度,以便于在排水筒4中实现稳定排出污水的目的。
85.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径向限位装置6包括:
86.第一限位件61,设置在出水筒的内壁上,其一端与出水筒的内壁固接。
87.第二限位件62,固定于在滤水装置1外壁上,与第一限位件61的另一端通过螺栓60连接,用于与第一限位件61一起限制出水装置相对滤水装置1在径向上移动。通过第一限位件61与第二限位件62连接后阻止滤水筒10在排水筒4出现移动或偏向的现象的发生。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均可选用限位条或限位块,然后通过螺栓60连接起来,将滤水筒10与排水筒4实现刚性连接,以限制滤水筒10在排水筒4中内晃动或移动而影响污水的排出。
8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