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2132发布日期:2022-06-25 05:1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系区域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特别是在施工场地受限区域,通常选择将河道回填作为施工用地。目前场区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方法一般施工步骤为先截流后引流回填,或截流后回填河道。先截流后引流存在上流水位的上涨与下流水位的枯竭对河道周边环境带来影响的问题;先截流后回填河道存在围堰高度较大,且截断河流后,会带来下游河道生态环境改变,上游水位持续攀升的影响。而且,由于场区受限需在场区内设置临时施工便道,但是,在既有河道改迁施工完成前,临时施工便道通行受阻,部分施工地块无法正常推进,延误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包括分布在施工场区内的临时施工便道、既有河道以及在施工场区外侧开挖的引渠,所述临时施工便道和既有河道交叉位置设置有临时便桥,所述引渠在施工场区外侧与既有河道上下游连通实现水体导流以改变既有河道流经线路,且施工场区内侧既有河道于施工场区红线外侧设置有将其截断的围堰。
6.优选地,所述临时便桥呈上窄下宽的堤坝状,包括平铺在既有河道河底的砂石垫层,所述砂石垫层铺设厚度不小于50cm,其上方并排设置有若干根钢筋水泥涵管以保证河水畅通,所述钢筋水泥涵管轴向与河水流向一致,各根钢筋水泥涵管之间的缝隙和上部区域通过黏土填实以增强临时便桥的竖向荷载承载力,防止路面受力变形,所述黏土顶面与水面平齐,且其上方通过铺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砼封闭,所述钢筋砼两端与既有路面相接,其顶面铺设有厚度不小于20mm的钢板以保证临时便桥受力均匀,且其两侧通过围栏封闭。
7.优选地,所述围堰呈上窄下宽的堤坝状,且其下口与施工场区红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其主体结构包括平铺与河道底部的碎石垫层,所述碎石垫层铺设厚度不小于1m,其上方用黏土填至河面,且黏土上方铺设有一层厚度不小于1m的素土。
8.优选地,所述围堰底部边线位置的河道内通长插设有双排松木桩以增加围堰的稳定性,所述松木桩长度不小于6m并穿透软弱土层设置,其梢径不小于120mm,且相邻松木桩之间紧凑排布,不留间隙。
9.优选地,所述引渠距施工场区红线不小于5m,其两侧河堤按1:1放坡比开挖,且其
设计流量与既有河道流量相匹配,防止因河道改迁导致的流量变化引起水面的上涨或下降,对河道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先做便桥后引流再截流的方式,将引渠开挖和施工场区内既有河道清淤换填工序对临时施工便道和部分施工地块造成的工期延误等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了施工现场施工进度的有序平稳推进;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场外引渠和截水围堰的设置,实现了场区内部既有河道的改迁施工,避免了因截流引起上游水位上涨下游水位枯竭而影响河道周围环境的问题,场外引渠与施工红线距离不小于5m,避免了对施工现场造成影响,且场外引渠开挖截面与场内既有河道截面大体保持一致,防止因河道改迁导致的流量变化引起水面的上涨或下降,对河道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13.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临时便桥的平面布置图;
16.图3为图2中a-a断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2中b-b断面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围堰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引渠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施工场区、2-临时施工便道、3-既有河道、4-临时便桥、5-引渠、6-围堰、7-砂石垫层、8-钢筋水泥涵管、9-黏土、10-钢筋砼、11-钢板、12-围栏、13-碎石垫层、14-素土、15-松木桩、16-既有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21.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底”、“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下面结合图1-6,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包括分布在施工场区1内的临时施工便道2、既有河道3以及在施工场区1外侧开挖的引渠5,所述临时施工便道2和既有河道3交叉位置设置有临时便桥4,所述引渠5在施工场区1外侧与既有河道3上下游连通实现水体导流,且施工场区1内侧既有河道3于施工场区1红线外侧设置有将其截断的围堰6;
26.如图2-4所示,所述临时便桥4呈上窄下宽的堤坝状,包括平铺在既有河道3河底的砂石垫层7,所述砂石垫层7铺设厚度不小于50cm,其上方并排设置有若干根钢筋水泥涵管8,所述钢筋水泥涵管8轴向与河水流向一致,各根钢筋水泥涵管8之间的缝隙和上部区域通过黏土9填实,所述黏土9顶面与水面平齐,且其上方通过铺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砼10封闭,所述钢筋砼10两端与既有路面16相接,其顶面铺设有厚度不小于20mm的钢板11,且其两侧通过围栏12封闭;
27.如图5所示,所述围堰6呈上窄下宽的堤坝状,且其下口与施工场区1红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其主体结构包括平铺与河道底部的碎石垫层13,所述碎石垫层13铺设厚度不小于1m,其上方用黏土9填至河面,且黏土9上方铺设有一层厚度不小于1m的素土14,为增强围堰6的稳定性,围堰6底部边线位置的河道内通长插设有双排松木桩15,所述松木桩15长度不小于6m并穿透软弱土层设置,其梢径不小于120mm,且相邻松木桩15之间紧凑排布,不留间隙;
28.如图6所示,所述引渠5距施工场区1红线不小于5m,其两侧河堤按1:1放坡比开挖,且其设计流量与既有河道3流量相匹配。
29.具体以某工程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工程中现场既有河道3贯穿施工场区1,将现场割分为东西两侧,临时施工便道2横跨河道,现场北侧为场外拟开挖引渠5区域。该工程的场地主要为水塘、河道、耕地、林地、老宅地基。本场地地势,略有起伏,自然地坪绝对标高3.600m、3.000m、2.000m,工程涉及土层以黏土为主。地基土划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其中





层可细分为2个亚层,

层可分出一个夹层,



层可分为3个亚层,
⑦‑
1层缺失,共计18个岩土工程地质单元层,各单元层特征按由新至老顺序分别为:
①‑
1层杂填土,杂色松散,由碎石及黏土组成,含有建筑垃圾及植物根系,层厚4.20~0.30m,
①‑
2层素填土杂色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系,层厚4.00~0.20m。

层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不均匀,层厚3.20m~0.10m,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状,含有机质、局部含有腐殖质,并还有少量贝壳碎屑,局部夹薄层状粉土,干强度低、韧性低,高压缩性,层厚28.60~2.80m,该层底部存在少量砂层,淤泥层全场地分布。
30.现场清除地表杂物,准备开始桩基施工。部分桩基施工时机械停放位于场内既有河道3,故需对场区既有河道3进行改迁施工,施工时,先搭设临时便桥4,后在场区外引流,再进行截流措施,之后抽水回填,具体步骤如下:
31.鉴于现场通行的需要,在临时施工便道2与场内既有河道3重叠部位搭设临时便桥4,保证现场的道路通畅。临时便桥4下方河底铺设30cm砂石垫层7,河道内架设2000
×
200
×
4000mm钢筋水泥涵管8,并用黏土9填实至水面。路面浇筑300mmc30钢筋砼10,上铺3cm钢板11,两侧设置1.5m的钢管式围栏12。
32.施工场区1外拟开挖引渠5,开挖于现场北边,断面呈上宽下窄梯形布置,两侧按照1:1放坡,上边距施工红线不小于5m,新开挖引渠5水面宽12.0m,河底宽6.0m,待引渠5施工完毕后与上下游河水连通,改变河道流向。
33.场内临时便桥4与场外引渠5施工完成后,在场地两侧分别设置截水用土围堰6。土围堰6断面呈上窄下宽堤坝状,下边距施工红线不小于3m,河底打入双排松木桩15,松木桩15梢径不小于120mm,桩长不小于6m,河底填1m高碎石垫层13,黏土9从碎石垫层13填至河面,河面往上铺设1m素土14,围堰6两边按照1:1放坡。
34.围堰6施工完成后,开始场区内既有河道3抽水及清淤换填工作。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