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施工用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5311发布日期:2022-07-01 20:3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施工用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护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利施工用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2.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
3.参照授权公告号为cn21205281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水利施工用护坡装置,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设置有上基座和下基座;所述上基座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所述下基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防护笼,所述防护笼的内部设置有生态袋;所述坡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顶端与上基座的中部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底端延伸至坡体下方的土层内。
4.上述这种水利施工用护坡装置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提高对坡体的水土保持效果,有利于增强对河流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能提高护坡砖的稳定性,避免护坡砖倾翻而受损,降低了维护成本,能够在护坡砖上种植绿植,不仅起到加强水土保持的作用,还能提高绿化美观的效果,但是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例如:一、该护坡上的绿化带需要进行人工浇灌,由于绿化带的面积通常较大,人工浇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利施工用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人工浇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水利施工用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包括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上开设有种植槽,所述种植槽内种植有绿植,所述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上开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的下端设置有第一管道,所述坡体的一侧设置有储水区,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储水区接通,所述储水区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接通有管路分流器,所述管路分流器的出口与第二管道接通,所述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接通,所述第三管道与出水管接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的斜面平行,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种植槽内,所述坡体上固定设置有太阳能光伏板。
8.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出水管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厘米,一个所述种植槽内的所述出水管的数量不少于两个。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出水管出水,对绿植进行浇灌。
10.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位于所述出水管的前后
两侧,所述出水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出水管上。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收集的雨水有出水管滴落,利用滴灌的原理进行浇灌,浇灌效果较好。
12.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槽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集水斗,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集水斗固定接通,所述蓄水槽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篦子,所述篦子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粗效过滤网。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篦子的存在可以过滤较大的石块、泥土等,粗效过滤网的存在防止细小的尘土进入第一管道。
14.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集水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厘米。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防止雨势较大时,雨水积累在蓄水槽的内部。
16.进一步的,所述储水区的一侧接通有补水管,所述储水区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柱。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长时间不下雨时,可利用补水管进行补水,进而进行浇灌,支撑柱的存在可提高储水区的强度,防止储水区塌陷。
18.综上,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以及出水管,利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收集雨水,将雨水储存在储水区,当绿植干旱时,水泵启动,将雨水输送至出水管内,利用滴灌的原理对绿植进行浇灌,浇灌效果较好,操作人员可远程启动本实用新型,对绿植进行浇灌,浇灌较为方便,浇灌时无需消耗大量的时间。
附图说明
19.图1为该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该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2.附图标记:1、坡体;2、第一斜坡;3、第二斜坡;4、种植槽;5、绿植;6、蓄水槽;7、第一管道;8、储水区;9、水泵;10、管路分流器;11、第二管道;12、第三管道;13、出水管;14、集水斗;15、篦子;16、粗效过滤网;17、补水管;18、支撑柱;19、太阳能光伏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1
27.参考图1-图3,一种水利施工用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1,坡体1包括第一斜坡2和第二斜坡3,第一斜坡2和第二斜坡3使用石块堆砌而成,也可以使用混凝土浇灌而成,使用石块堆砌而成时,需要在石块之间设置混凝土,由于该技术为现有技术,故发明人在此不做过多说明,第一斜坡2和第二斜坡3上开设有种植槽4,种植槽4内种植有绿植5,绿植5可以是剪股颖、高羊茅、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地毯草、马尼拉等,这些植物价格较低,且水土保持的效果较好,第一斜坡2和第二斜坡3上开设有蓄水槽6,蓄水槽6的下端设置有第一管道7,坡体1的一侧设置有储水区8,储水区8使用砖块或者石块堆砌而成,第一管道7与储水区8接通,储水区8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水泵9,水泵9的出水口接通有管路分流器10,管路分流器10的出口与第二管道11接通,第二管道11与第三管道12接通,第三管道12与出水管13接通,出水管13与第一斜坡2和第二斜坡3的斜面平行,出水管13位于种植槽4内,坡体1上固定设置有太阳能光伏板19,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控制模块,水泵9、太阳能光伏板19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控制模块内可设置无线通讯模块,可远程控制本实用新型启动,还可以在储水区8设置一个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储水区8内的水深。
28.参考图1,相邻的出水管13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厘米,一个种植槽4内的出水管13的数量不少于两个,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出水管13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一个种植槽4内的出水管13的数量为两个,出水管13异于与第三管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堵头。
29.参考图3,出水管13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孔,出水孔位于出水管13的前后两侧,出水孔均匀分布在出水管13上。
30.参考图2,蓄水槽6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集水斗14,第一管道7与集水斗14固定接通,蓄水槽6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篦子15,篦子15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粗效过滤网16。
31.参考图2,相邻的集水斗14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厘米,本实施例中相邻的集水斗14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
32.参考图1,储水区8的一侧接通有补水管17,储水区8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柱18,支撑柱18为砖块堆砌而成,也可以使用铸铁制成,使用铸铁时,需在表面设置防锈漆,若将本实用新型用在沟渠处时,可将补水管17异于与储水区8连接的一端放置在沟渠内。
33.综上所述,当下雨时,雨水进入蓄水槽6内,经过滤后进入第一管道7,进入储水区8,当干旱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模块远程控制水泵9启动,水泵9将水输送至第二管道11内,经第二管道11进入第三管道12,然后进入出水管13,经出水孔滴出,对绿植5进行浇灌,当存在光照时,太阳能光伏板19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储存,供后续使用,若储水区8内的雨水较少时,可通过补水管17向储水区8内补水,供浇灌使用。
3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