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嵌式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63632发布日期:2022-08-17 08:1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盖嵌式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查井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盖嵌式检查井。


背景技术:

2.市政管道施工时常需在机动车道下设置检查井,在检查井的出入口顶部,都安装有井盖,用来开启和关闭检查井,并且保障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要求。但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每年由于井盖破损、丢失和检查井周边路面的损害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长期使用会导致井体整体下沉及周边路面下沉、倾斜、四周路面碎裂、剥落等问题,安全性较差,且检查井附近路面需定期翻新维护,施工频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3.由于长期使用会导致井体整体下沉及周边路面下沉、倾斜、四周路面碎裂、剥落等问题,安全性较差,且检查井附近路面需定期翻新维护,施工频率高。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盖嵌式检查井,以便于井盖内嵌于道路结构层以实现井盖与道路结构层共同受力,防止因受力不均导致井盖整体下沉及周边路面碎裂和剥落。
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方面,本技术涉及一种盖嵌式检查井,包括井筒组件、道路结构层和井盖,所述井筒组件用于埋设于待施工面的井口内;所述道路结构层用于铺设于所述井筒组件并向所述井口外设置,所述道路结构层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与所述井筒组件连通;所述井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以埋设于所述道路结构层。
6.上述盖嵌式检查井在使用时,将道路结构层铺设于井筒组件并向所述井口外设置,且将井盖内嵌于道路结构层,使得井盖与道路结构层能够共同受力,井盖受到的作用力能够通过道路结构层传递至井筒组件和井口外的其余路面上,避免井盖处集中受力从而导致井盖下沉、倾斜,井盖周边路面碎裂、剥落等问题,该盖嵌式检查井的安全可靠,整体结构简洁实用,施工便捷。
7.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嵌式检查井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的一端内嵌于所述道路结构层中围设形成所述安装口的内壁上,所述井盖通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另一端,以埋设于所述道路结构层。通过设置支座便于将井盖内嵌于道路结构层中,整体结构合理,传力结构良好,提高井盖与道路结构层的连接整体性,使得井盖受到的作用力能够更好地传递至道路结构层中。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井筒组件包括底部井筒和井座,所述井座开设有穿孔,所述安装口通过所述穿孔连通所述底部井筒,所述底部井筒用于埋设于所述待施工面的井口内,所述井座盖设于所述底部井筒,所述道路结构层用于铺设于所述井座并向所述井口外设置。将井座盖设于所述底部井筒,且将道路结构层铺设于井座,使得道路结构层受到的作用力能够通过井座均匀传递至底部井筒中,受力结构合理,提高井筒组件的承力性,避免
整体沉降。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井筒组件还包括至少一组接管组件,所述接管组件连接于所述底部井筒与所述井座之间,所述接管组件用于连接外接管道。通过设置接管组件便于外接管路埋设于待施工面,通过底部井筒便于外接管路的维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管组件包括第一调节井筒、第二调节井筒和接管井筒,所述接管井筒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井筒和所述第二调节井筒之间,所述第一调节井筒与所述底部井筒连接,所述第二调节井筒与所述井座连接,以使所述接管组件连接于所述底部井筒与所述井座之间。该接管井筒能够根据不同的井底深度进行设置,并通过第一调节井筒和第二调节井筒分别与底部井筒和井座连接,整体结构简单合理,装配便捷,承力结构稳定。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道路结构层包括钢筋网和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用于浇筑于所述钢筋网。钢筋网与混凝土层相互交融形成道路结构层,整体结构稳定,承力结构强,安全性能高。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嵌式检查井还包括弯锚,所述井筒组件的顶端突出设置以嵌入所述道路结构层,所述弯锚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道路结构层,所述弯锚的另一端内置于所述井筒组件的顶端。通过设置弯锚便于道路结构层与井座之间形成稳定连接结构,提高整体连接刚性,承力性强,安全可靠。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嵌式检查井还包括外接管道,所述外接管道穿设于所述井筒组件,所述外接管道用于储存待输送物。通过设置外接管道便于传输带传输物,配合井筒组件能够进行维修和检查,整体结构合理简便,整体结构刚度高,稳定性强。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嵌式检查井还包括管道支架,所述管道支架内置于所述井筒组件,所述外接管道穿设于所述井筒组件并置于所述管道支架,所述管道支架用于支撑所述外接管道。通过设置管道支架便于支撑外接管道,受力结构简单合理,稳定性好。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嵌式检查井还包括碎石稳定层,所述碎石稳定层铺设于所述井口外的所述待施工面,所述道路结构层向所述井口外设置的一端铺设于所述碎石稳定层。通过设置碎石稳定层使得井口附近形成缓冲段,降低载荷引起的引力集中,能够更加均匀的分散载荷,提高井盖周边强度,保证周边道路、道路结构层和井座之间衔接流畅性。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20.图1为一实施例盖嵌式检查井的剖面图;
21.图2为一实施例盖嵌式检查井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一实施例盖嵌式检查井的俯视图;
23.图4为另一实施例盖嵌式检查井的剖面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盖嵌式检查井;100、井筒组件;110、底部井筒;120、井座;130、接管组件;132、第一调节井筒;134、第二调节井筒;136、接管井筒;200、道路结构层;210、安装口;220、钢筋网;230、混凝土层;300、井盖;400、支座;500、弯锚;600、外接管道;700、管道支架;800、碎石稳定层。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参照图1和图2,一实施例中的盖嵌式检查井10,包括井筒组件100、道路结构层200和井盖300,井筒组件100用于埋设于待施工面的井口内;道路结构层200用于铺设于井筒组件100并向井口外设置,道路结构层200开设有安装口210,安装口210与井筒组件100连通;井盖300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口210的内壁以埋设于道路结构层200。
30.上述盖嵌式检查井10在使用时,将道路结构层200铺设于井筒组件100并向井口外设置,且将井盖300内嵌于道路结构层200,使得井盖300与道路结构层200能够共同受力,井盖300受到的作用力能够通过道路结构层200传递至井筒组件100和井口外的其余路面上,避免井盖300处集中受力从而导致井盖300下沉、倾斜,井盖300周边路面碎裂、剥落等问题,该盖嵌式检查井10的安全可靠,整体结构简洁实用,施工便捷。
31.需要理解的是,在待施工面挖设基坑,将井筒组件100埋设于基坑内后,回填土至基坑与井筒组件100之间的缝隙中,以保证井筒组件100的稳固性,随后将道路结构层200铺设在井筒组件100上方,并向井筒组件100外设置,使得部分道路结构层200位于井筒组件100上方,其余道路结构层200位于周边路面上方,便于将井盖300和道路结构层200受到的
载荷传递至周边路面,在其余开挖处浇筑混凝土使得道路结构层200与周边路面相融,形成一体路面结构,最后将井盖300组装于安装口210内。
32.具体地,该井筒组件100和井盖300均为提前预制的标准化构件,依据基坑尺寸大小进行拼装,适应性强,组装过程轻便灵活,无需依赖大型机械,标准化程度高,能够适应各类管道基坑尺寸和道路条件。
33.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嵌式检查井10还包括支座400,支座400的一端内嵌于道路结构层200中围设形成安装口210的内壁上,井盖300通过可拆卸地连接于支座400的另一端,以埋设于道路结构层200。通过设置支座400便于将井盖300内嵌于道路结构层200中,整体结构合理,传力结构良好,提高井盖300与道路结构层200的连接整体性,使得井盖300受到的作用力能够更好地传递至道路结构层200中。
34.具体地,该支座400设有用于井盖300嵌入的安装槽,该安装槽的开口平面与道路结构层200的表面相齐平,使得该井盖300内嵌于安装槽时,该井盖300的表面与道路结构层200的表面相齐平,提高平面平整度,且受力更加均匀。
35.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井筒组件100包括底部井筒110和井座120,井座120开设有穿孔,图中未示出,安装口210通过穿孔连通底部井筒110,底部井筒110用于埋设于待施工面的井口内,井座120盖设于底部井筒110,道路结构层200用于铺设于井座120并向井口外设置。将井座120盖设于底部井筒110,且将道路结构层200铺设于井座120,使得道路结构层200受到的作用力能够通过井座120均匀传递至底部井筒110中,受力结构合理,提高井筒组件100的承力性,避免整体沉降。
36.具体地,该道路结构层200与井座120之间通过座浆固定连接,连接稳定性强。
37.请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井筒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组接管组件130,接管组件130连接于底部井筒110与井座120之间,接管组件130用于连接外接管道600。通过设置接管组件130便于外接管路埋设于待施工面,通过底部井筒110便于外接管路的维修。
38.具体地,该外接管路可用于地下水的运输,也可用于光缆的保护。
39.请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管组件130包括第一调节井筒132、第二调节井筒134和接管井筒136,接管井筒136连接于第一调节井筒132和第二调节井筒134之间,第一调节井筒132与底部井筒110连接,第二调节井筒134与井座120连接,以使接管组件130连接于底部井筒110与井座120之间。该接管井筒136能够根据不同的井底深度进行设置,并通过第一调节井筒132和第二调节井筒134分别与底部井筒110和井座120连接,整体结构简单合理,装配便捷,承力结构稳定。
40.具体地,该第一调节井筒132、第二调节井筒134、接管井筒136和底部井筒110均设有阶梯状连接部,第一调节井筒132、第二调节井筒134、接管井筒136和底部井筒110之间均通过阶梯状连接部相互连接,组装过程简单便捷,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41.请参照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道路结构层200包括钢筋网220和混凝土层230,混凝土层230用于浇筑于钢筋网220。钢筋网220与混凝土层230相互交融形成道路结构层200,整体结构稳定,承力结构强,安全性能高。
42.请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嵌式检查井10还包括弯锚500,井筒组件100的顶端突出设置以嵌入道路结构层200,弯锚5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道路结构层200,弯锚500的另一端内置于井筒组件100的顶端。通过设置弯锚500便于道路结构层200与井座120之间形
成稳定连接结构,提高整体连接刚性,承力性强,安全可靠。
43.请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嵌式检查井10还包括外接管道600,外接管道600穿设于井筒组件100,外接管道600用于储存待输送物。通过设置外接管道600便于传输带传输物,配合井筒组件100能够进行维修和检查,整体结构合理简便,整体结构刚度高,稳定性强。
44.请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嵌式检查井10还包括管道支架700,管道支架700内置于井筒组件100,外接管道600穿设于井筒组件100并置于管道支架700,管道支架700用于支撑外接管道600。通过设置管道支架700便于支撑外接管道600,受力结构简单合理,稳定性好。
45.请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嵌式检查井10还包括碎石稳定层800,碎石稳定层800铺设于井口外的待施工面,道路结构层200向井口外设置的一端铺设于碎石稳定层800。通过设置碎石稳定层800使得井口附近形成缓冲段,降低载荷引起的引力集中,能够更加均匀的分散载荷,提高井盖300周边强度,保证周边道路、道路结构层200和井座120之间衔接流畅性。
46.具体地,该碎石稳定层800为碎石与水泥凝固形成,该碎石稳定层800设置有两层,每层碎石稳定层800的高度为15cm。在道路结构层200与路面之间还浇筑有混凝土,以使道路结构层200与路面平齐,保证施工后的平面度。
4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0.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1.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