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板、阵列及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5565发布日期:2023-01-06 18:1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板、阵列及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堤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板、阵列及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


背景技术:

2.迄今为止,海堤、防波堤等防御性人工基础设施在滨海灾害适应性建设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传统的防御结构会对滨海地区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海堤等人工基础设施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地形地貌,原有潮间带的泥沙沉积物、多孔隙的岩石海岸和多样的植被被混凝土替代,原有的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生态系统以及水洼、洞穴、裂缝等自然海岸微生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以此为栖息地、产卵场的滨海生物物种多样性极大地降低。一般而言,人工基础设施表面较光滑,不利有机物和微生物依附和生长,亦欠缺天然岩岸常见的生境。凹凸不平的天然海岸市滨海生物的最佳栖息地,潮间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海岸带红树林湿地、芦苇湿地、碱蓬湿地等滨海生态系统,以及甲壳类动物为主的沙地和滩涂。潮间带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加上退潮时人工基础设施会因暴露于空气中而变得极高温,因此在炎热的中午或潮退时,潮间带的生物会因脱水和中暑而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偏低,令许多滨海潮间带生物难以栖息,削弱了海岸生态系统。利用人工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是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改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目前,关于人工海堤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强海堤的安全性方面,鲜有考虑生态、景观等功能,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8533463u公开了一种海岸带防护堤坝,往往采用碎石混凝土坝体和表面设有植株槽的生态防护堤组成,通过潮间带放养底栖动物及微生物构造微生态环境,该方法虽然提高了海堤的防潮抗灾能力,同时采用种植绿植弥补了对海岸生态环境破坏的技术缺陷,但甲壳类等滨海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技术相对匮乏;如实用新型专利cn212911278u公开了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采用塔型结构构建潮间带滨海生物礁体,通过增加表面积、改变流场,为滨海生物提供生存空间,该方法虽然通过塔型镂空结构提供了滨海附着生物栖息环境,但结构平直、无凹凸构型,滨海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技术同样相对匮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针对人工海岸潮间带表面缺乏天然海岸凹凸不平的复杂性、滨海生物多样性匮乏等方面,提供一种生态板。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生态板,包括生态板母体、处于生态板母体中央的潮汐池以及处于潮汐池底部的多个洞穴;所述潮汐池顶部呈全开放式,所述生态板母体整体呈平板状。
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态板母体整体为长方体且平面或者横截面呈长方形以方便拼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态板母体的长度为200 cm,宽度为100 cm,高度为40 cm。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态板母体采用c35混凝土材质制成。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潮汐池的底部形成为仿自然形式洼地,所述仿自然形式洼地内部具有贯穿仿自然形式洼地表面的多个洞穴。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洞穴为大、中、小三种规模的洞穴形成,所述洞穴为空心圆柱体;其中:大洞穴的直径为80 mm,深度为80 mm;中洞穴的直径为40 mm,深度为40 mm;小洞穴的直径为20 mm,深度为20 mm。可满足不同滨海生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滨海生物的避难及繁衍。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大洞穴、中洞穴、小洞穴均随机布置20个。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潮汐池的侧壁具有30度的坡度。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潮汐池底部与生态板母体顶部的距离为5~10 cm。
16.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板阵列。
17.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18.一种生态板阵列,所述生态板阵列由多个如前文所述的生态板拼接而成。
19.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
20.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21.一种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所述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包括海堤和处于海堤临海侧的护坡,所述护坡包括倾斜护坡和与倾斜护坡连接的水平护坡,所述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包括前文所述的生态板阵列,所述生态板阵列布置在倾斜护坡的两端处,所述倾斜护坡的一端经生态板阵列与水平护坡相连接,所述水平护坡的另一端与海堤相连接。
2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板、阵列以及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适用于潮间带海浪较大的位置、滨海生态退化区、侵蚀较为严重的潮间带海域等,为潮间带鱼类、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多种滨海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滨海生物多样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缺少浅滩,且冲刷相对强烈,水流较为复杂的堤段,生态板模仿自然潮间带,储水遮荫,提供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和庇护空间,让海洋物种栖息和生长,提升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生命的海堤;生态板表面的复杂程度为动物提供遮荫和庇护,同时降低栖息处的温度;多孔隙(多种不同规格的洞穴)随潮涨潮落可形成潮汐池。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稳固性、较大的水力糙度,减小波浪爬高和反射,有助于提高海堤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生态板的俯视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生态板的立体效果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生态板阵列的拼接图示。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27.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28.一种生态板,包括生态板母体111、潮汐池112、洞穴113。
29.生态板111的长度为200 cm,宽度为100 cm,高度为40 cm,材质采用c35混凝土制成,表面为粗糙质地。
30.潮汐池112采用仿自然不规则洼地形状,坡度为30
°
,池底至顶部约5~10 cm。
31.洞穴113分为大、中、小规模,其中大洞穴的直径为80 mm、深度为80 mm,随机布置20个;中洞穴的直径为40 mm、深度为40 mm,随机布置20个;小洞穴的直径为20 mm、深度为20 mm,随机布置20个。
32.生态板可以多级串联以形成阵列100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实现海堤建设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33.用生态板阵列100替换坡底及转折处过渡砼块体,生态板在坡底及转折处连续布置一排,能够形成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
34.具体地,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包括海堤210和处于海堤210临海侧的护坡,护坡包括倾斜护坡221和与倾斜护坡221连接的水平护坡222,生态板阵列100布置在倾斜护坡221的两端处,倾斜护坡221的一端经生态板阵列100与水平护坡222相连接,水平护坡222的另一端与海堤210相连接。
35.上述仅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所举实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改动或修改并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所获得的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