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生态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4888发布日期:2022-12-31 10:4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山体生态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山体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2.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高速驱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掩埋了诸多隐患。据2014年的全国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表明,截至 2014年,大量的矿山资源采尽、枯竭,形成了约98.25万hm2的矿业废弃地。巨量矿业废弃地在占用宝贵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宣布着大量自古“靠山吃山”地区的经济支柱自此告竭,居民就业困难、经济建设大幅放缓已成为这类地区的通病。除此之外,矿业废弃地由于资本抽离、管制无序,如不进行适当的处理还会继续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持续的破坏,进一步加重如土壤污染、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波及甚广的环境问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福祉造成威胁。
3.近年来,我国矿业废弃地所造成的生态、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我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而提出的山体生态修复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山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山体,所述山体的顶部设有坡顶截水沟,所述山体的边坡小于40
°
,所述山体的边坡设有边坡防护植生系统,所述山体的山脚设有回填土和坡脚挡墙,所述回填土的内部设有植草沟,所述植草沟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石笼阶梯式溢流堰,所述回填土远离所述山体的一侧设有蓄水池,所述植草沟的一侧设置有导水管,且导水管的末端延伸至所述蓄水池的内部,所述蓄水池的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设有出水管,所述边坡防护植生系统和回填土的表面均种植有植物。
7.优选的,所述坡顶截水沟采用厚度为150mm的c25底板以及两侧为120mm厚的砖墙砌成。
8.优选的,所述边坡防护植生系统包括生态棒、植生垫和生态棒,所述生态棒、植生垫和生态棒均采用不可降解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所述植生垫的内部填充有植生基质材料,所述植生基质材料由多孔性材料、有机质、无机矿物质和保水剂组成,所述生态棒、植生垫和生态棒均采用高强土工网及锚杆固定设置于所述山体的边坡上。
9.优选的,所述生态棒采用1.5m~2.0m的距离横向布置,所述植生垫铺设于所述边坡防护植生系统的内部。
10.优选的,所述植草沟包括砂垫层、膨润土防水垫、素砼层、水泥砂浆层以及卵石层,所述砂垫层、膨润土防水垫、素砼层、水泥砂浆层以及卵石层呈由下至上依次铺设,所述植草沟的内部栽植有水生植物。
11.优选的,所述钢筋石笼阶梯式溢流堰包括第一钢筋石笼、第二钢筋石笼和第三钢
筋石笼,所述第一钢筋石笼、第二钢筋石笼和第三钢筋石笼呈由高至低依次分布设置,所述第一钢筋石笼、第二钢筋石笼和第三钢筋石笼的顶部均设有溢流口。
12.优选的,所述坡脚挡墙和蓄水池均由砌石堆砌而成,所述出水管的末端连接市政管网。
13.优选的,所述回填土上的植物为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组合搭配种植,所述山体上的植物采用喷播方式种植,且采用小灌木、草本或者藤本植物。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山体生态修复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山体生态修复系统,采取削上角填坡脚措施,削坡至小于 40度,设置坡顶截水沟排水,减少坡面水土流失,边坡采用边坡防护植生系统种植边坡植物稳定边坡,坡脚通过夯土回填设挡墙保证坡体的稳定性。
16.2、该山体生态修复系统,设有植草沟收集多余的雨水,通过卵石水生植物及阶梯式钢筋石笼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净化水体。通过排水管将多余的雨水排入蓄水池中,通过出水管连接市政管网促进雨水资源的回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7.3、该山体生态修复系统,植物群落及跌水系统营造能够形成丰富的植物及水体景观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可以调节环境中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18.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矿山进行有效的修复,坡体稳定性好,同时植被恢复显著,雨水净化效果好,且雨水利用率高,能够营造生物多样性好的景观。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山体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坡顶截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山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中植草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山体;2、坡顶截水沟;21、c25底板;22、砖墙;3、边坡防护植生系统;31、植生基质材料;32、高强土工网;33、生态棒;34、锚杆;35、植生垫;4、回填土;5、坡脚挡墙;6、水生植物;7、植草沟;71、砂垫层;72、膨润土防水垫;73、素砼层;74、水泥砂浆层;75、卵石层;8、钢筋石笼阶梯式溢流堰;81、第一钢筋石笼;82、第二钢筋石笼;83、第三钢筋石笼;84、溢流口;9、导水管;10、蓄水池;11、水泵;12、出水管;13、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参照图1-4,山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山体1,山体1的顶部设有坡顶截水沟2,坡顶截水沟2采用厚度为150mm的c25底板21以及两侧为120mm厚的砖墙22砌成,能够减少山体1的坡面水土流失。山体1的边坡小于40
°
,山体1的边坡设有边坡防护植生系统3,能够稳定山体1的边坡;山体1的山脚设有回填土4和坡脚挡墙5,坡脚挡墙5由砌石堆砌而成,能够保证山体1坡体的稳定性,回填土4 的内部设有植草沟7,植草沟7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石笼阶梯式溢流堰 8,植草沟7能够收集多余的雨水,通过卵石水生植物及钢筋石笼阶梯式溢流堰8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回填土4远离山体1的一侧设有蓄水池10,蓄水池10由砌石堆砌而成,植草沟7的一侧设置有导水管9,且导水管9的末端延伸至蓄水池10的内部,蓄水池10的内部设置有水泵11,水泵11的输出端固定设有出水管12,出水管12 的末端连接市政管网,促进雨水资源的回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边坡防护植生系统3和回填土4的表面均种植有植物13。
27.边坡防护植生系统3包括生态棒33、植生垫35和生态棒33,生态棒33、植生垫35和生态棒33均采用不可降解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植生垫35的内部填充有植生基质材料31,植生基质材料31由多孔性材料、有机质、无机矿物质和保水剂组成,生态棒33、植生垫35 和生态棒33均采用高强土工网32及锚杆34固定设置于山体1的边坡上;植生基质材料31具有很好的保水、透气功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棒33采用1.5m~2.0m的距离横向布置,以达到分割坡面,稳定后期喷播基材;植生垫35铺设于边坡防护植生系统3 的内部,植生垫35与山体1的坡面形成良好的蓄排水空间,多余的水分可通过植生垫35及时排出,同时植生垫35及坡面微型凹凸空间可以蓄积水分,保障基材层的稳定和植物13的根系的健康生长。
28.植草沟7包括砂垫层71、膨润土防水垫72、素砼层73、水泥砂浆层74以及卵石层75,砂垫层71、膨润土防水垫72、素砼层73、水泥砂浆层74以及卵石层75呈由下至上依次铺设,植草沟7的内部栽植有水生植物6。
29.钢筋石笼阶梯式溢流堰8包括第一钢筋石笼81、第二钢筋石笼 82和第三钢筋石笼83,第一钢筋石笼81、第二钢筋石笼82和第三钢筋石笼83呈由高至低依次分布设置,能够形成多级阶梯式钢筋石笼,第一钢筋石笼81、第二钢筋石笼82和第三钢筋石笼83的顶部均设有溢流口84。
30.回填土4上的植物13为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组合搭配种植,乔木可以选用刺槐、冬青、小叶女贞等,灌木可以种植胡枝子、胡颓子等,草本可以为栽植狗牙根、百喜草、假俭草等,藤本植物可以选爬山虎、凌霄、络石等,可以选用以上一种或多种植物,但不仅限于以上植物;山体1上的植物13采用喷播方式种植,且采用小灌木、草本或者藤本植物。
31.本实用新型,在山体1修复之后,能够营造丰富的植物及水体景观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可以调节环境中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