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5966发布日期:2022-08-09 17:0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综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综合管廊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管线越来越多而且错综复杂,因扩容、维修造成道路反复开挖,严重影响市民交通和安全,在此背景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势在必行。综合管廊,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管廊的逃生方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管廊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3.一般情况下,城市综合管廊利用出地面逃生口进行逃生,按照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敷设电力电缆和天然气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大于200m,敷设热力管道和其他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大于400m。这种逃生方式对于城市浅埋综合管廊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特殊环境下的综合管廊,比如山区深埋综合管廊,存在很大布置困难,在上层舱室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会给管廊内作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管廊,该深埋综合管廊用以解决上述的山区深埋综合管廊,存在很大布置困难,在上层舱室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会给管廊内作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综合管廊,包括:
6.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内沿隧道本体的延伸方向设置有水平隔板,将所述隧道本体内划分为上舱体和下舱体,所述上舱体内沿隧道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直隔板,将所述上舱体划分为多个舱室;
7.每一竖直隔板上沿隧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一逃生口;
8.每一舱室对应的水平隔板上沿隧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二逃生口,每一第二逃生口上设置有第一攀爬机构或第二攀爬机构,人员通过第一攀爬机构或第二攀爬机构能够从舱室进入到下舱体内。
9.可选的,所述舱室包括两个边缘舱室和至少一个中间舱室,所述中间舱室位于两个边缘舱室之间。
10.可选的,多个阻火机构,沿隧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至少一个舱室内。
11.可选的,所述阻火机构包括:
12.位于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与所述隧道本体的内壁垂直,位于边缘舱室内的阻火墙的一个侧边与所述隧道本体的内壁接触,位于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的一个侧边与对应的一个竖直隔板接触;
13.挡火板,设置在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的另一个侧边上,所述挡火板与所述竖直隔板平行。
14.可选的,所述阻火机构包括:
15.位于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与所述隧道本体的内壁垂直且接触;位于边缘舱室内的阻火墙的一个侧边和顶边与所述隧道本体的内壁接触;位于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的一个侧边与对应的一个竖直隔板接触,且顶边与所述隧道本体的内壁接触;
16.挡火板,设置在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的另一个侧边上,与所述竖直隔板平行。
17.可选的,所述第一逃生口上设置有可开闭的防火门。
18.可选的,所述第二逃生口上设置有可开闭的井盖。
19.可选的,所述第一攀爬机构设置在所述边缘舱室对应的第二逃生口上;所述第二攀爬机构设置在所述中间舱室对应的第二逃生口上。
20.可选的,所述第一攀爬机构包括固定爬梯,所述固定爬梯的顶端穿过对应的第二逃生口位于对应的边缘舱室内,所述固定爬梯的底端支撑在所述隧道本体的内部底端。
21.可选的,所述第二攀爬机构包括软梯,所述软梯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中间舱室对应的第二逃生口上。
22.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将隧道本体内划分为多个舱室和下舱体,同时,在每一竖直隔板上设置第一逃生口,便于人员通过第一逃生口在不同舱室内移动,另外,在每一舱室对应的水平隔板上设置第二逃生口,便于人员从舱室进入到下舱体内,实现在发生火灾等意外时,人员能够安全、可靠、便捷的逃生至安全区域内,增加管廊内人员的安全性。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4.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综合管廊正视剖面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综合管廊俯视剖面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梯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隧道本体;
ꢀꢀꢀꢀꢀꢀꢀꢀꢀꢀꢀꢀ
2-水平隔板;
ꢀꢀꢀꢀꢀꢀꢀꢀꢀꢀ
3-竖直隔板;
30.4-第一攀爬机构;
ꢀꢀꢀꢀꢀꢀꢀꢀ
5-第二攀爬机构;
ꢀꢀꢀꢀꢀꢀꢀ
6-阻火机构;
31.7-防火门;
ꢀꢀꢀꢀꢀꢀꢀꢀꢀꢀꢀꢀꢀꢀ
8-井盖;
ꢀꢀꢀꢀꢀꢀꢀꢀꢀꢀꢀꢀꢀꢀꢀ
11-上舱体;
32.12-下舱体;
ꢀꢀꢀꢀꢀꢀꢀꢀꢀꢀꢀꢀꢀ
21-第二逃生口;
ꢀꢀꢀꢀꢀꢀꢀꢀ
31-第一逃生口;
33.51-伸缩杆;
ꢀꢀꢀꢀꢀꢀꢀꢀꢀꢀꢀꢀꢀ
52-水平连接杆;
ꢀꢀꢀꢀꢀꢀꢀꢀ
53-销轴;
34.54-连接环;
ꢀꢀꢀꢀꢀꢀꢀꢀꢀꢀꢀꢀꢀ
61-阻火墙;
ꢀꢀꢀꢀꢀꢀꢀꢀꢀꢀꢀꢀ
62-挡火板;
35.121-排水槽;
ꢀꢀꢀꢀꢀꢀꢀꢀꢀꢀꢀꢀ
122-灭火器;
ꢀꢀꢀꢀꢀꢀꢀꢀꢀꢀꢀ
123-支架;
36.511-伸缩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39.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1.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竖直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2.此外,“大致”、“基本”等用语旨在说明相关内容并不是要求绝对的精确,而是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例如:“大致相等”并不仅仅表示绝对的相等,由于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难以做到绝对的“相等”,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除了绝对相等之外,“大致等于”还包括上述的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以此为例,其他情况下,除非有特别说明,“大致”、“基本”等用语均为与上述类似的含义。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综合管廊正视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综合管廊俯视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梯的结构示意图。
45.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综合管廊,包括:
46.隧道本体1,所述隧道本体1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水平隔板2,将所述隧道本体1内划分为上舱体11和下舱体12,所述上舱体11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直隔板3,将所述上舱体11划分为多个舱室;
47.每一竖直隔板3上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一逃生口31;
48.每一舱室对应的水平隔板2上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二逃生口21,每一第二逃生口21上设置有第一攀爬机构4或第二攀爬机构5,人员通过第一攀爬机构4或第二攀爬机构5能够从舱室进入到下舱体12内。
49.具体地,隧道本体1具有一定的长度,其内部中空,具有容纳空间,隧道本体1深埋于地下,例如城市地下或山区地下,用于容纳供水管道、通信线缆和输电线缆等,因此,隧道本体1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水平隔板2,将所述隧道本体1内划分为上舱体11和下舱体12,所述上舱体11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直隔板3,将所述上舱体11划分为多个舱室,多个舱室可以划分为电舱和电信舱,其中,电舱用于安装、容
纳和输送电缆或者天然气管道,电信舱用于安装、容纳和输送通信线缆,下舱体12设置为水舱,用于安装、容纳和输送市政或水利输排水管道,兼做逃生通道,可通向隧道本体1的出入口。在正常情况下,电舱内电缆发生火灾的概率大于通信线缆,水舱内发生火灾的概率最低,因此,为了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确保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远离发生火灾的舱室,并转移到安全区域(水舱),为了方便逃生,在每一竖直隔板3上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一逃生口31,使得人员通过第一逃生口31能够实现舱室之间的移动,每一舱室对应的水平隔板2上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二逃生口21,能够实现人员从对应的舱室经过第二逃生口21进入到下舱体12内,并在水舱移动,直至移动到设置在隧道本体的出口,再通过出口和与出口连接的通道,从隧道本体1内回到地面上。由于上舱体11和下舱体12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为了便于人员从上舱体11进入到下舱体12内,在每一第二逃生口21上设置有第一攀爬机构4或第二攀爬机构5,以方便人员通过第一攀爬机构4或第二攀爬机构5攀爬从舱室进入到下舱体12内。
50.更具体地,竖直隔板3外加气砼砌块防火隔墙,使得竖直隔板3的耐火极限不小于3h。
5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舱体12的底端还设置有排水槽121;所述舱室和所述下舱体12内均设置有灭火器122;所述舱室和所述下舱体12的隧道本体1内壁上还设置有支架123,设置在对应的舱室或下舱体12内,用于安装电缆、通信线缆或者水管。
52.进一步地,所述舱室包括两个边缘舱室和至少一个中间舱室,所述中间舱室位于两个边缘舱室之间。
53.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竖直隔板3设置为两个,将上舱体11分割为三个舱室,其中,舱室包括两个边缘舱室和一个中间舱室,其中一个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设置为电舱,将另一个边缘舱室设置为电信舱。
54.进一步地,所述综合管廊还包括:
55.多个阻火机构6,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至少一个舱室内。
56.具体地,电舱容易发生火灾,为了避免发生火灾时,火势沿线缆向外蔓延,在两个电舱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阻火机构6,以在发生火灾阻止火势蔓延,而电信舱不容易发生火灾,因此,电信舱内不设置阻火机构6。
57.进一步地,所述阻火机构6包括:
58.位于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与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壁垂直,位于边缘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与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位于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与对应的一个竖直隔板3接触;
59.挡火板62,设置在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另一个侧边上,所述挡火板62与所述竖直隔板3平行。
6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隧道本体1的截面为圆形,竖直隔板3设置为两个,将上舱体11分割为三个舱室,包括两个电舱和一个电信舱,阻火机构6包括阻火墙61,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垂直,但阻火墙61未完全填充在舱室内。若一个边缘舱室为电舱,则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阻火墙61的顶边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不接触;中间舱室为电舱,位于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与对应的一个竖直隔板3接触,位于所述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不接触;为了保证阻火效果,则在阻火墙61上设置
挡火板62,挡火板62设置在所述阻火墙61的另一个侧边上,所述挡火板62与所述竖直隔板3平行,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不接触。另外,电舱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电缆支架,用于支撑固定电缆,阻火墙61的伸出长度由电缆支架的位置决定,保证电缆支架位于挡火板62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之间。阻火墙61耐火极限不小于3h,挡火板62为耐火隔板。
61.进一步地,所述阻火机构6包括:
62.位于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与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壁垂直且接触;位于边缘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和顶边与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位于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与对应的一个竖直隔板3接触,且顶边与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
63.挡火板62,设置在边缘舱室和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另一个侧边上,与所述竖直隔板3平行。
64.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隧道本体1的截面为圆形,竖直隔板3设置为两个,将上舱体11分割为三个舱室,包括两个电舱和一个电信舱,阻火机构6包括阻火墙61,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垂直,但阻火墙61完全填充在舱室内。若一个边缘舱室为电舱,则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和顶边均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此时阻火墙61为扇形结构的阻火墙61;中间舱室为电舱,位于中间舱室内的阻火墙61的一个侧边与对应的一个竖直隔板3接触,阻火墙61的顶边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为了保证阻火效果,则在阻火墙61上设置挡火板62,挡火板62设置在所述阻火墙61的另一个侧边上,所述挡火板62与所述竖直隔板3平行,挡火板62的顶边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接触。另外,电舱内沿隧道本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支架123,用于支撑固定电缆,阻火墙61的伸出长度由支架123的位置决定,支架123位于挡火板62与隧道本体1的内壁之间。阻火墙61耐火极限不小于3h,挡火板62为耐火隔板。
6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逃生口31上设置有可开闭的防火门7。
66.具体地,在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而在隧道本体1这种狭小空间内,烟雾容易积累并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每一第一逃生口31上均设置可开闭的防火门7,在人员需要通过第一逃生口31时,打开防火门7,经过对应的第一逃生口31后,关闭防火门7,阻断烟雾和火焰,以保护人员安全。
6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逃生口21上设置有可开闭的井盖8。
68.具体地,在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而在隧道本体1这种狭小空间内,烟雾容易积累并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每一第二逃生口21上均设置可开闭的井盖8,在人员需要通过第二逃生口21时,打开井盖8,经过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后,关闭井盖8,阻断烟雾和火焰,以保护人员安全。井盖8与第二逃生口21之间采用销轴衔接,使得井盖8能够绕一个点开闭,实现井盖8的打开和闭合。
6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攀爬机构4设置在所述边缘舱室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上;所述第二攀爬机构5设置在所述中间舱室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上。
7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攀爬机构4包括固定爬梯,所述固定爬梯的顶端穿过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位于对应的边缘舱室内,所述固定爬梯的底端支撑在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部底端。
71.具体地,水舱内可设置可移动的车辆,因此,需要在下舱体12中间部位预留供车辆通过的道路,并且,第一攀爬机构4设置在位于边缘舱室的第二逃生口21上,不会对车辆的
行走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将第一攀爬机构4设置为位置固定的爬梯,采用固定的爬梯方便人员的攀爬。并且,为了便于人员从对应的舱室通过第一攀爬机构4进入下舱体11,将爬梯的顶端的端部设置为穿过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位于对应的边缘舱室内。
7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攀爬机构5包括软梯,所述软梯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中间舱室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上。
73.具体地,水舱内可设置可移动的车辆,因此,需要在下舱体12中间部位预留供车辆通过的道路,因此,水舱中的水管通常沿着靠近隧道本体1的内壁的两侧布置。为了避免第二攀爬机构5影响行车安全,将第二攀爬机构5设置为软梯,使得在需要通过软梯从中间的舱室进入到下舱体12时,伸展软梯,在进入下舱体12后,收起软梯,为车辆预留行车通道。具体地,软梯可以设置为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伸缩杆51,两个伸缩杆51均包括多个伸缩套筒511,伸缩套筒511沿着远离第二逃生口21的方向直径依次减小,两个伸缩杆51中直径相同的两个伸缩套筒511的底端设置有水平连接杆52,直径最大的两个伸缩套筒1作为所述伸缩杆51的顶端,通过销轴53与所述对应的第二逃生口21可转动连接,最底端的水平连接杆52上设置有连接环54,以实现在在软梯收缩时,与设置在第二逃生口21上的卡块可拆卸连接,实现软梯的限位。
74.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7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7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单片机、芯片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77.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