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1086发布日期:2022-10-22 04:3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


背景技术:

2.近十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到了8708km,基本都采用现浇方式进行地铁车站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辅助施工材料,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随着“碳双减”口号的提出,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化建造逐渐被应用于工程实际。但全预制装配化存在基坑支护要求高、预制构件重量大,工程施工难度及造价普遍高于常规的地铁车站施工方式,目前仍处于试验与试点研究阶段,暂未能得到普及和推广。
3.叠合装配施工相对于全现浇的施工方案能减少临时支护工程量及建筑模板的消耗,减少建筑垃圾;同时相对于全预制装配式的车站建造方式,预制叠合式构件重量轻,运输及吊装方便,又能提升车站结构的整体性、降低施工难度。目前,叠合装配式的建造方式较多应用于房屋建筑、地下管廊等工程项目,应用于地铁车站等其他地下工程的实际项目较少,已有的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其现浇的部分较多,关键受力节点处的受力承载性能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通过设置第一预制叠合侧墙和第一现浇叠合侧墙,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通过设置锚固块和第一连接翼板,提升侧墙与顶板连接部位的整体受力性能。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顶板和现浇混凝土底板,所述现浇混凝土底板和顶板之间设有第一中隔板和两个第一侧墙板,所述第一中隔板设于两个第一侧墙板之间;所述现浇混凝土底板的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凸起连接部,所述第一凸起连接部与第一侧墙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墙板靠近第一中隔板的一侧为第一预制叠合侧墙,所述第一侧墙板远离第一中隔板的一侧为第一现浇叠合侧墙,所述第一预制叠合侧墙的上端向顶板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翼板,所述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还包括第一锚固管,所述第一连接翼板的上端设有锚固块,所述第一锚固管的一端延伸至锚固块,另一端穿过第一预制叠合侧墙。
6.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叠合侧墙固定有定位筋,所述定位筋延伸至第一现浇叠合侧墙内。
7.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连接部的上端呈阶梯状。
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翼板与第一预制叠合侧墙之间设有斜面。
9.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下端设有预制混凝土梁和两个预制叠合楼板,所述预制混凝土梁设于两个预制叠合楼板之间,所述顶板的上端为现浇叠合楼板,所述现浇叠合楼板延伸至预制混凝土梁与预制叠合楼板之间,所述现浇叠合楼板还延伸至预制叠合楼板与第一
连接翼板之间。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现浇叠合侧墙和现浇叠合楼板之间的施工缝设于锚固块远离第一中隔板的一侧。
11.优选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底部向第一中隔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三凸起连接部。
12.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上端设有找坡层,所述找坡层的高度由中间位置处分别向两侧降低,所述找坡层的上端还贴合有压型波纹钢板,所述压型波纹钢板呈波浪状。
13.优选的,还包括增加层板,所述增加层板,所述增加层板和顶板之间设有第二中隔板和两个第二侧墙板,所述第二中隔板设于两个第二侧墙板之间,所述增加层板与顶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中隔板的结构与第一中隔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侧墙板的结构与第一侧墙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现浇叠合侧墙的上端向第二侧墙板方向延伸有第二凸起连接部。
14.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隔板包括现浇混凝土夹层和两个预制边板,所述现浇混凝土夹层设于两个预制边板之间,所述现浇混凝土夹层和两个预制边板沿水平方向分布
15.优选的,所述现浇混凝土底板的中间位置向第一中隔板的方向延伸有第四凸起连接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预制叠合侧墙和第一现浇叠合侧墙,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通过设置锚固块和第一连接翼板,提升侧墙与顶板连接部位的整体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增加层板,2.顶板,3.现浇混凝土底板,4.第一中隔板,5.第一侧墙板,6.第二中隔板,7.第二侧墙板,8.找坡层,9.压型波纹钢板,21.预制混凝土梁,22.预制叠合楼板,23.现浇叠合楼板,211.第三凸起连接部,31.第一凸起连接部,32.第四凸起连接部,41.现浇混凝土夹层,42.预制边板,51.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2.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3.第一连接翼板,54.第二凸起连接部,55.定位筋,56.第一锚固管,57.锚固块,58.斜面,100.施工缝。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一
26.参照附图1和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顶板2和现浇混凝土底板3,现浇混凝土底板3和顶板2之间设有第一中隔板4和两个第一侧墙板5,第一中隔板4设于两个第一侧墙板5之间;现浇混凝土底板3的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凸起连接部31,第一凸起连接部31与第一侧墙板5连接,第一侧墙板5靠近第一中隔板4的一侧为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第一侧墙板5远离第一中隔板4的一侧为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2,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的上端向顶板2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翼板53,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还包括第一锚固管56,第一连接翼板53的上端设有锚固块57,第一锚固管56的一端延伸至锚固块57,另一端穿过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锚固块57和第一锚固管56的设置为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的安装提供锚固支点。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2和第一连接翼板53的设置,保证了侧墙板与顶板2的连接部位的整体受力性能。
27.具体的,第一锚固管56为波纹管。
28.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固定有定位筋55,定位筋55延伸至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2内。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的定位筋5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位筋55沿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定位筋55为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的安装提供支点。
29.第一凸起连接部31的上端呈阶梯状。第一凸起连接部31与第一侧墙板5之间设置有施工缝100,该设置能有效对施工缝100进行截水,提高地铁车站的整体防水性能。
30.第一连接翼板53与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之间设有斜面58。该设置进一步提升关键受力节点处的受力承载性能。
31.顶板2的下端设有预制混凝土梁21和两个预制叠合楼板22,预制混凝土梁21设于两个预制叠合楼板22之间,顶板2的上端为现浇叠合楼板23,现浇叠合楼板23延伸至预制混凝土梁21与预制叠合楼板22之间,现浇叠合楼板23还延伸至预制叠合楼板22与第一连接翼板53之间。
32.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2和现浇叠合楼板23之间的施工缝100设于锚固块57远离第一中隔板4的一侧。
33.预制混凝土梁21的底部向第一中隔板4的方向延伸有第三凸起连接部211。具体的,第一中隔板4与第三凸起连接部211之间设有连接段,通过在连接段进行现浇的方式将第一中隔板4与第三凸起连接部211进行连接。
34.现浇混凝土底板3的中间位置向上延伸有第四凸起连接部32,第一中隔板4与第四凸起连接部32之间也有连接段,通过在连接段进行现浇的方式将第一中隔板4与第四凸起连接部32进行连接。
35.顶板2的上端设有找坡层8,找坡层8的高度由中间位置处分别向两侧降低,具体的,找坡层8为人字形坡,其坡度为2~5%,找坡层8的上端面在横向上呈波浪形外轮廓。找坡层8的上端还贴合有压型波纹钢板9,压型波纹钢板9呈波浪状;纵向通过横向坡度的变化,形成波浪式顶部构造,便于结构顶部地层形成沟渠式排水,避免发生无规律的车站顶板2渗漏水。
36.实施例二
3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38.还包括增加层板1,增加层板1,增加层板1和顶板2之间设有第二中隔板6和两个第二侧墙板7,第二中隔板6设于两个第二侧墙板7之间,增加层板1与顶板2的结构相同,第二中隔板6的结构与第一中隔板4的结构相同,第二侧墙板7的结构与第一侧墙板5的结构相同,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2的上端向第二侧墙板7方向延伸有第二凸起连接部54。
39.实施例三
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41.第一中隔板4包括现浇混凝土夹层41和两个预制边板42,现浇混凝土夹层41设于两个预制边板42之间,现浇混凝土夹层41和两个预制边板42沿水平方向分布。现浇混凝土夹层41和两个预制边板42沿水平方向分布,该设置进一步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
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预制叠合侧墙51和第一现浇叠合侧墙52,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通过设置锚固块57和第一连接翼板53,提升侧墙与顶板连接部位的整体受力性能。
4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