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4115发布日期:2022-11-09 07:39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边坡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护坡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边坡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工程建设中形成的边坡,由于土层直接裸露在外,在遇到降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或剥落等地质灾害,从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预防上述情况发生,就需要进行边坡的治理,在边坡设置支护结构即是其中一种治理方式。
3.参照图5,现有的小型的公路边坡,在支护前会对边坡进行修整,然后在边坡下方设置挡土墙,传统的施工方式会在边坡上通过混凝土浇筑出框架,现今,许多工程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会使用预制的混凝土块体,互相交错设置于边坡上后,使用螺栓插入混凝土块交叉重叠处进行固定,从而对边坡进行支护。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使用螺栓固定方式抗拔性不强,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容易向上滑出土面,从而失去对框架的固定作用,存在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边坡支护结构的抗拔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边坡支护结构。
6.本技术提供一种边坡支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包括多个交叉设置在一起的第一杆、第二杆,以及用于将第一杆与第二杆固定于边坡上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内部中空的外管和第一管盖,所述外管的一端与第一管盖相连接,所述外管能够穿设过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交叉处并于边坡内,且所述第一管盖能抵接于第二杆上表面,所述外管管壁上沿外管的径向方向滑动设置有多个灌浆管,所述灌浆管与所述外管内腔相贯通,所述第一管盖上转动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位于外管内腔,所述连杆上设置有用于将灌浆管顶出外管表面的顶出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组件能够将第一杆和第二杆固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将外管插入边坡来固定整个支护结构。通过连杆上的顶出件将灌浆管顶出外管,使得灌浆管插入边坡中,从而能够加强固定组件的抗拔性。外管内的空间与灌浆管内的空间相贯通,从而使得水泥浆能够从外管注入灌浆管中,能进一步加强固定组件的整体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抗拔性。
9.可选的,所述顶出件为凸轮,所述凸轮于连杆外壁上设置有多个且与灌浆管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凸轮具有凸边,当所述连杆转动时,所述凸轮上的凸边能够驱动灌浆管往远离连杆的一侧滑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杆转动,将凸轮上的凸边转动至朝向灌浆管方向,能够将灌浆管从外管内顶出,从而使得灌浆管插入边坡内。
11.可选的,所述外管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供灌浆管穿设的通孔,所述通孔与灌浆管一一对应,所述通孔内壁上设置有凸块,所述灌浆管侧壁上开设有供凸块滑动的凹槽,且所述凹槽两侧均未贯通至灌浆管端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灌浆管滑动于通孔内时,凸块滑动于凹槽内,且凹槽两侧均为贯通至灌浆管端面,使得凸块只能在凹槽的长度范围内滑动,从而能限制灌浆管从外管上脱离出去。
13.可选的,所述外管内底面上开设有用于供连杆下端插接以形成转动连接的插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杆插入插孔内,能使得连杆的转动更加稳定。
15.可选的,所述连杆延伸出第一管盖的一端设置有便于驱动连杆转动的转动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杆的转动头可以方便的操作连杆转动,且转动头端面设计为多边形结构,从而能够使用扳手或者电动螺丝枪等工具,来辅助对连杆进行转动,达到操作更加省力的效果。
17.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二管盖,所述第二管盖与外管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管盖上开设有灌浆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灌浆管滑出外管后,可将第一管盖拆下,将第二管盖盖合于外管上,并通过第二管盖上的灌浆孔,可以方便地朝外管内注浆。
19.可选的,所述第一管盖与所述第二管盖与外管通过螺纹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管盖与第二管盖的可拆卸连接。
21.可选的,所有所述灌浆管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开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灌浆管外侧为碎石层或者是松软的土层时,水泥浆可以沿着开孔流出灌浆管外,使得灌浆管外部的土层粘连,能够进一步加强外管与灌浆管的抗拔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通过顶出件驱动灌浆管从外管滑出,插入护坡内,可以加强固定组件的抗拔性,从而加强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25.2.通过第二管盖的灌浆孔外外管和灌浆管内注入水泥浆,可以加强固定组件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固定组件固定插边坡内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第一管盖连接于外管上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第二管盖连接于外管上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相关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杆;2、第二杆;3、固定组件;31、第二管盖;311、灌浆孔;4、外管;41、灌浆管;411、凹槽;412、开孔;42、通孔;421、凸块;43、插孔;5、第一管盖;51、连杆;511、转动头;6、顶出件;61、凸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参照图1,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杆1、第二杆2
和用于将第一杆1与第二杆2固定于边坡上的固定组件3,第一杆1和第二杆2交错设置形成网状结构且第一杆1和第二杆2于交错部分均开设有供固定组件3穿设的预留孔,第二杆2卡接于第一杆1上表面,固定组件3从第一杆1和第二杆2的预留孔内穿设并插接于边坡内,从而将整个支护结构固定于边坡上。
34.参照图2和图3,固定组件3包括外管4和第一管盖5,第一管盖5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外管4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外管4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且远离第一管盖5的一端为封闭的尖端结构,使得外管4能够更容易穿设过第一杆1和第二杆2的交叉处,并能插入边坡内,此时第一管盖5下表面抵接于第二杆2上表面,从而将第一杆1与第二杆2固定于边坡上,对边坡形成支护的效果。
35.参照图3和图4,外管4管壁上滑动设置有多个灌浆管41且开设有供灌浆管41穿设的通孔42,灌浆管41沿外管4的径向方向滑动,灌浆管41和通孔42一一对应。灌浆管41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背离外管4内部空间的一侧为尖端结构,以方便插入土层中,灌浆管41另一端位于外管4内,且灌浆管41于外管4内的一端为开口结构,使得灌浆管41内腔和外管4内腔相贯通,从而使得水泥浆能够从外管4流入灌浆管41内。灌浆管4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开孔412,水泥浆能从开孔412处流出,使得灌浆管41与外部的土层粘连,能够进一步加强外管4与灌浆管41的抗拔性。
36.参照图3和图4,通孔42上下相对的两个内壁上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有两个凸块421,灌浆管4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开设有供凸块421滑动的凹槽411,且凹槽411两侧均未贯通至灌浆管41端面,从而使得凸块421只能在凹槽411长度范围内滑动,灌浆管41不会从外管4上脱离。当外管4穿设入边坡内时,灌浆管41收纳于外管4内,不会影响外管4插入边坡,当外管4穿设到一定位置时,将灌浆管41滑出外管4表面,插入土层中,能够增大外管4与土层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外管4的抗拔性。
37.参照图3,第一管盖5上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连接有连杆51,连杆51上设置有用于将灌浆管41顶出外管4表面的顶出件6。连杆51一端延伸于外管4内腔,外管4内底面上开设有用于供连杆51下端插接以形成转动连接的插孔43,连杆下端能够插入插孔42内。为了方便驱动连杆51转动,连杆51另一端延伸出第一管盖5并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有转动头512,转动头512端面为多边形结构,本实施例采用为六边形结构,从而通过扳手或者电动螺丝枪等设备能够方便地驱动连杆51转动。
38.参照图3,顶出件6为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连接杆侧壁的凸轮61,凸轮61沿连杆51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且与灌浆管41的位置相对应。凸轮61为椭圆形块,具有凸边和短边,当外管4插设入护坡时,转动连杆51,凸轮61上的凸边转动至朝向灌浆管41方向,灌浆管41部分被推出外管4外壁,插入边坡内。
39.参照图3和4,将灌浆管41插接于边坡中的土壤后,可将第一管盖5从外管4上螺纹旋下取出,并一同取出连接于第一管盖5上的连杆51,第一管盖5与连杆51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外管4上还配备有第二管盖31,第一管盖5取下后,将第二管盖31螺纹旋入外管4,使第二管盖31下表面抵接于第二杆2上表面,进而将第一杆1和第二杆2固定于边坡上。第二管盖31上开设有灌浆孔311,通过灌浆孔311处往外管4内灌浆,从而能够提升外管4与灌浆管41的牢固性。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边坡支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支护结构时,首先将第一杆1
与第二杆2交错安装于边坡上,然后再将连接有第一管盖5的外管4沿着第一个块体和第二杆2的重合部分插入边坡内,直至第一管盖5下表面抵接于第二杆2上表面,再转动延伸出第一管盖5表面的连接头,使得灌浆管41滑出外管4表面,即可取下第一管盖5,螺纹旋入第二管盖31,最后往灌浆孔311内灌入水泥浆即可完成安装。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