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挡墙。
背景技术:2.挡土墙是一种挡土建筑物,其应用十分广泛,常被用在公路、铁路、河堤、易滑坡的山脚等地方。挡土墙的作用原理在于在公路基础、土质边坡、河水两岸等侧面修建墙体以阻挡土体滑坡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挡土墙作为使用最广泛的挡土支护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现有的挡土墙都是由砌块一个个堆砌而成,各个砌块之间连接不紧密,其稳定性不高,容易出现倾倒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减少挡墙易发生倾倒的问题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挡墙。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挡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挡墙,包括多个相互层叠的挡块、用于连接同层挡块的连接组件和用于传递力的抵接组件,所述挡块开设有抵接槽和卡接槽,所述挡块设置有抵接部和卡接部,所述卡接槽可卡接于下层挡块的卡接部,所述抵接部可抵接于下层挡块的卡接槽内,所述挡块具有抵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通过连接组件与相邻挡块的第二连接面相连,所述抵接组件的输出端抵接于所述抵接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块层叠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挡墙,从而挡住土壤,防止泥土松散。在堆砌挡块时,将上层挡块的抵接部抵接于下层挡块的抵接槽,同时下层挡块的卡接部也会通过上层的卡接槽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层叠。连接组件可以将同层之间的挡块相互连接,各个挡块之间形成整体,减少单个挡块发生倾斜的问题,使得挡墙的稳定性提高,抵接组件的输出端抵接于抵接面,当挡墙受到土壤较大的推力时,挡墙会将所受到的推力部分传递至抵接组件,抵接组件直接将力传递至地面,从而减少挡墙出现倾倒的问题。
8.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于所述挡块所述第二连接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挡块的第一连接杆可进入相邻挡块的第一连接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砌筑挡块的同一层时,只需将挡块的第一连接杆与其相邻挡块的第一连接槽相连,可以使同一层的挡块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提高受力均匀性,当土壤对挡墙产生推力时,不会单独作用与其中一个挡块,最终提高挡墙的整体性。
10.可选的,所述挡块的抵接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端部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槽进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内填充有填充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进一步提高墙体稳定时,可以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伸入安装槽内,然后通过填充剂将安装槽堵住,填充剂凝固之后可以使第一连接杆与其
相邻的挡块形成一体,提高连接效果。
12.可选的,所述挡块包括子块和母块,所述子块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母块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子块的第二连接杆可进入所述母块的第二连接槽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子块与母块配合连接,在砌筑时同一层挡块时,将子块的第二连接杆插入相邻母块的第二连接槽,实现两者的连接,以一子一母间隔排序,使同层的挡块形成整体,而且只需将第二连接杆插入第二连接槽内即可,安装方便。
14.可选的,所述抵接组件包括基座、抵接板和抵接杆,所述抵接杆分别与所述基座和所述抵接板构成转动副,所述抵接板抵接于所述挡块的抵接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座设置于地面,抵接板可以抵接在多个挡块的抵接面上,抵接杆将基座和抵接板连接起来,当挡墙受到较大土壤推力时挡墙若产生倾斜的趋势,抵接面会将该倾斜趋势的力传递至抵接板,抵接板将力传递至抵接杆和基座上,最后再由基座将土壤的推力卸下至地面,从而阻止挡墙倾斜。抵接杆分别与基座和抵接板构成转动副,可以使得抵接板能够始终贴合于挡块的抵接面上。
16.可选的,所述抵接杆上部设置有防滑条。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条具有防滑的作用,可以用脚或抵接物下压抵接杆的防滑条,让抵接杆轻微转动,进一步使抵接板抵接于挡块的抵接面上。
18.可选的,所述挡块的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的延长面相交且与所述抵接面倾斜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的延长面相交的同时与抵接面倾斜设置,当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对于抵接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时,可以相配合实现挡板第一连接面与相邻的连接面也能相互抵接传递力。此时推动其中一个挡块时,当块可以将力传递其相邻的左右两侧的挡块上。当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对已抵接面的倾斜角不同时,挡板在连接的时候可以使得挡墙也产生一定角度,而不是呈平面,是墙面呈弧形或折型,可以抵挡不同位置的土壤。
20.可选的,所述挡块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平行设置且相对于所述抵接面倾斜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平行设置且与抵接面倾斜设置,当挡块的第一连接面与相邻挡块第二连接面贴合时,会相互抵接,此时能够让同一层的挡块形成整体。推动其中一个挡块,该挡块可以将所受到的力传递至其相邻的挡块。
22.可选的,所述卡接槽大于所述卡接部,所述卡接部抵接于所述卡接槽内至少一个内壁。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槽大于卡接部,可以方便上一层的挡块安装于下一层挡块上,当卡接部抵接于卡接槽其中一个内壁时,上下两层的挡块会形成整体,此时若拖动上层的挡块,下层的挡块也会产生反作用力抵抗土壤的推力。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连接组件可以将同层之间的挡块相互连接,各个挡块之间形成整体,减少单个挡块发生倾斜的问题,使得挡墙的稳定性提高,抵接组件的输出端抵接于抵接面,当挡墙受到土壤较大的推力时,挡墙会将所受到的推力部分传递至抵接组件,抵接组件直接将力传递至地面,从而减少挡墙出现倾倒的问题。
26.2.在砌筑挡块的同一层时,只需将挡块的第一连接杆与其相邻挡块的第一连接槽相连,可以使同一层的挡块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提高受力均匀性,当土壤对挡墙产生推力时,不会单独作用与其中一个挡块,最终提高挡墙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挡墙的正面三维示意图。
28.图2是实施例一中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实施例一中挡块的连接示意图。
30.图4是挡墙的背面三维示意图。
31.图5是实施例二中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实施例三中挡块的连接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挡块;11、抵接槽;12、抵接部;13、卡接槽;14、卡接部;15、抵接面;151、安装槽;152、填充剂;16、第一连接面;17、第二连接面;18、子块;19、母块;2、连接组件;21、第一连接杆;22、第一连接槽;23、第二连接杆;24、第二连接槽;3、抵接组件;31、基座;32、抵接板;33、抵接杆;331、防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挡墙。
36.实施例一:
37.参照图1和图2,一种挡墙,包括多个挡块1,每个挡块1通过横向排列与竖向排列形成挡墙,挡块1开设有抵接槽11和卡接槽13,抵接槽11位于挡块1朝向土壤的一侧,卡接槽13开设于挡块1的底部。挡块1还设置有抵接部12和卡接部14。抵接部12位于挡块1的下部,卡接部14位于挡块1的上部。当需要将挡块1竖向排列时,将上一层挡块1的抵接部12抵接于下一层挡块1的抵接槽11上,同时下一层挡块1的卡接部14会位于上一层挡块1的卡接槽13内,将下一层挡块1的卡接部14与上一层卡接槽13的侧壁抵接,从而实现层叠。本实施例中,挡块1通过预制的方式制备而成,为方便上一层的挡块1安装于下一层的挡块1上,挡块1的卡接槽13大于卡接部14,在安装时,只需将卡接部14抵接于卡接槽13朝向土壤的那一侧壁即可。本实施例中卡接部14只抵接于卡接槽13的一侧壁,其他实施例中,卡接部14也可同时抵接于卡接槽13的侧壁和顶壁。
38.挡块1在横向排列的时候,可通过连接组件2将同层之间的挡块1连接起来,连接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杆21。该第一连杆21与挡块1为同一种材料,通过模具一体化制备而成。挡块1具有第一连接面16,第二连接面17和抵接面15,第一连接面16为挡块1的左右两面,抵接面15为背离土壤的那一面。。挡块1的第一连接面16开设有第一连接槽22。当同层挡块1之间需要相互连接时,将第一连接杆21伸入第一连接槽22即可。
39.挡块1的抵接面15还开设有安装槽151,第一连接槽22与安装槽151连通,使得第一连接杆21的端部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槽22进入安装槽151内。当需要同层挡块1之间的连接效果更好时,可以对安装槽151内填充满填充剂152,从而进一步实现同层挡块1之间的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填充剂152为水泥砂浆,其他实施例也可以使混凝土砂浆。
40.参照图3,挡块1的第一连接面16和第二连接面17平行设置且相对于抵接面15倾斜设置。通过倾斜的方式可以使第一连接面16与第二连接面17在抵接的时候不只是摩擦连接。
41.参照图4,在挡墙远离土壤一侧设置抵接组件3,抵接组件3可以直接将挡块1的承受的力传递至地面。抵接组件3包括基座31、抵接板32和抵接杆33,基座31设置于地面,抵接杆33一端与基座31铰接,另一端铰接于抵接板32,抵接板32与抵接杆33连接的相对面可以抵接于挡块1的抵接面15。抵接杆33上表面还设有防滑条331,只需要用脚或者外物按压抵接杆33,可以进一步增加抵接效果。
42.本实施例中,挡墙1底部还设置有排水孔,当下雨或土壤的水分含量过多时,可以将土壤中多余的水分排出,该排水孔在图中未示意。
43.实施例二:
44.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挡块1包括子块18和母块19,子块18具有第二连接杆23,第二连接杆23与子块18同样一体化预制而成,母块19开设有第二连接槽24,子块18的第二连接杆23可进入母块19的第二连接槽24内。
45.实施例三:
46.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挡块1的第一连接面16与第二连接面17的延长面相交且与抵接面15倾斜设置。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