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边坡防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2.基坑边坡防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3.边坡通常呈现非匀质性和各向异性特性,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局部或者瞬态大变形乃至失稳滑动而引起滑坡。通常情况下,降雨是引起滑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边坡体上的土石层含水量增加,增加了滑体的重量,且伴随土体强度降低,导致滑坡产生。
4.一般来说,在基坑开挖不深的情况下,一般在坡面挂设防护网,减速碎石的滑落;在基坑开挖较深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喷射混凝土使坡面稳定。
5.但是,对于大型基坑而言,坡体稳定性与其内部含水量息息相关,如果采用挂网喷浆的方式,则会使坡体排水性变差,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如果坡体内没有任何防滑坡措施和隔绝边坡体水带连贯性的措施,将难以减缓边坡滑坡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提升边坡防护能力,减少边坡滑坡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
7.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包括基坑边坡、灌注桩、第一挡土组件和第二挡土组件;
9.所述基坑边坡包括从高到低依次设置的坡顶平台、坡面平台和基坑平台,所述坡面平台将所述基坑边坡的坡面分为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所述第一坡面高于第二坡面;
10.所述灌注桩插置于第一坡面和坡面平台之间,将所述基坑边坡的坡体分为第一坡体和第二坡体;
11.所述第一挡土组件包括用于减缓水流的第一挡土板,所述第一挡土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面上;
12.所述第二挡土组件包括用于减缓水流的第二挡土板,所述第二挡土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坡面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灌注桩插设于第一坡面和坡面平台之间,能够提升第一坡体的稳定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第一坡体流向第二坡体的水分,减少滑坡的情况;第一挡土组件设置于第一坡面上,能够减缓第一坡面的水流,改善第一坡面水土流失的情况;第二挡土组件设置于第二坡面上,能够减缓第二坡面的水流,改善第二坡面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而能够提升第一坡体和第二坡体的稳定性。
14.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挡土板为一组,所述第一挡土板设置有多组;第一挡土板倾斜设置,并且从第一坡面的坡顶到坡底的方向上,同一组内的第一挡土板逐渐向彼此靠近。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土板倾斜设置,能够减缓水流,同时也能够引导水流,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
16.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二挡土板为一组,两个第二挡土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土板设置有多组;所述第二挡土板倾斜设置,并且从第二坡面的坡顶到坡底的方向上,第二挡土板逐渐远离彼此。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挡土板倾斜设置,当水流流向第二挡土板时,能够分别从倾斜的第二挡土板向两侧流动,从而减缓第二坡面的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
18.可选的,第二挡土组件还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置于第二坡面上,所述引流板间隔设置有多个,多组第二挡土板设置于所述引流板之间。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坡面的水流经过第二挡土板向引流板汇聚,水流从引流板排放至基坑平台,引流板的设置能够减少第二坡面的水土流失。
20.可选的,所述第二挡土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每组第二挡土板远离彼此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引流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沿引流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从而将每组第二挡土板连接于相邻引流板之间,提升第二挡土组件的稳定性;第二连接板能够形成引流板的边沿,能够引导水流,便于排水。
22.可选的,所述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包括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所述第一排水沟设置于坡面平台上,所述第二排水沟设置于基坑平台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排水沟能够及时排走坡面平台的水流,第二排水沟能够及时排走基坑平台的水流。
24.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水沟底壁间隔开设有排水井,所述引流板朝向排水井。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排水沟水流过多时流向排水井,并且引流板汇聚的水流也能够及时排向排水井。
26.可选的,所述灌注桩包括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成排并交替设置,所述素混凝土桩具有透水性。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混凝土与素混凝土成排设置,素混凝土能够透水,允许第一坡体的部分水流流向第二坡体,能够在提升第一坡体稳定性的同时减少第一坡体的负荷,减少第一坡体出现滑坡的情况。
28.可选的,所述基坑护坡排水结构包括用于减少水土流失的临边防护,所述临边防护设置于所述坡顶平台上。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临边防护能够减少坡顶平台水土流失的情况,也能更好地保护第一坡面。
30.可选的,所述临边防护包括防护墙和防护板,所述防护墙设置于所述坡顶平台上,所述防护板设置于所述防护墙上。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墙提升防护的稳定性,防护板具有一定高度,防护板能够减少坡顶平台水土流失至第一坡面上。
3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33.1.第一挡土组件设置于第一坡面上,能够减缓第一坡面的水流,改善第一坡面水
土流失的情况;
34.2.第二挡土组件设置于第二坡面上,能够减缓第二坡面的水流,改善第二坡面水土流失的情况;
35.3.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成排并交替设置能够在提升第一坡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基坑护坡排水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3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基坑护坡排水结构的示意图;
38.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1、基坑边坡;11、边坡平台;111、坡顶平台;112、坡面平台;113、基坑平台;12、边坡坡面;121、第一坡面;122、第二坡面;13、边坡坡体;131、第一坡体;132、第二坡体;2、临边防护;21、防护墙;22、防护板;3、灌注桩;31、钢筋混凝土桩;32、素混凝土桩;4、排水沟;41、第一排水沟;42、第二排水沟;421、排水井;5、第一挡土组件;51、第一挡土板;52、第一锚固杆;53、支护角钢;6、第二挡土组件;61、第二挡土板;62、引流板;63、第一连接板;64、第二连接板;65、第二锚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实施例1:
42.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
43.参考图1,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包括基坑边坡1,基坑边坡1包括边坡平台11、边坡坡面12和边坡坡体13。边坡平台11视为在边坡坡体13开挖的平面,边坡平台11包括坡顶平台111、坡面平台112和基坑平台113,坡顶平台111的水平面的高度高于坡面平台112的高度,坡面平台112的水平面的高度高于基坑平台113的高度。边坡坡面12包括第一坡面121和第二坡面122,第一坡面121位于坡顶平台111和平面平台之间,第二坡面122位于坡面平台112和基坑平台113,并且第二坡面122的面积大于第一坡面121的面积。边坡坡体13包括第一坡体131和第二坡体132,第一坡体131的体积大于第二坡体132的体积。
44.参考图1,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临边防护2,临边防护2包括防护墙21和防护板22,防护墙21砌设于坡顶平台111上,防护墙21距第一坡面121有一定间距,减少第一坡面121水土流失时对防护墙21的影响。防护板22与防护墙21固定连接,能够阻挡第一坡面121的水土流失。
45.参考图1,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灌注桩3,灌注桩3设置于第一坡体131和第二坡体132之间,灌注桩3包括钢筋混凝土桩31和素混凝土桩32。钢筋混凝土桩31与素混凝土桩32交替且间隔设置,钢筋混凝土桩31能够提升第一坡体131的稳定性,素混凝土桩32具有透水性,钢筋混凝土桩31与素混凝土桩32之间的间隔以及素混凝土桩32能够允许第一坡体131内的部分水分流向第二坡体132,提升第一坡体131的稳定性。
46.参考图1,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排水沟4,排水沟4包括第一排水沟41和第二排水沟42。第一排水沟41设置于坡面平台112靠近灌注桩3的一侧,第一排水沟41能够收集第一坡面121的水流并能及时排走。第二排水沟42设置于基坑平面靠近第二坡面122的一侧,
第二排水沟42能够收集第二坡面122的水流并能及时排走。
47.参考图2,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第一挡土组件5,第一挡土组件5包括第一挡土板51、支护角钢53和第一锚固钉。第一挡土板51为矩形板,第一挡土板51与第一坡面121垂直,第一挡土板51设置有多个,两个挡土板为一组。对于每组的第一挡土板51而言,两个第一挡土板51朝向彼此倾斜设置,并且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两个第一挡土板51的间距逐渐变小。支护角钢53为l形板,支护角钢53一端与第一坡面121贴合,支护角钢53另一端与第一挡土板51固定连接。第一锚固杆52穿设于支护角钢53从而将支护角钢53固定与第一坡面121上。
48.参考图2,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第二挡土组件6,第二挡土组件6包括引流板62和第二锚固杆65。引流板62为矩形板,引流板62与第二坡面122贴合,第二锚固杆65穿设于引流板62从而将引流板62与第二坡面122固定连接。
49.参考图1,沿第二排水沟42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排水井421,引流板62与排水井421的位置一一对应,引流板62能够将水流引导流至排水井421内。
50.参考图2,基坑护坡排水结构还包括挡土单元,挡土单元包括第二挡土板61和第一连接板63。第二挡土板61与第二坡面122垂直,两个第二挡土板61固定连接并相互倾斜设置,从第二坡面122的坡顶到坡底的方向上,两个第二挡土板61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两个第一连接板63分别与两个第二挡土板61远离彼此的一端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由此,两个第二挡土板61和两个第一连接板63形成了一组挡土单元,挡土单元设置有多组,挡土单元间隔布置于第二坡面122上。
51.参考图2和图3,第二挡土组件6还包括第二连接板64,第二连接板64与引流板6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64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板64分布于引流板6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第二连接板64沿引流板6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板63与第二连接板64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63与第二连接板64的内侧贴合,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63还可以与第二连接板64的外侧贴合。
52.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临边防护2能够减少坡顶平台111水土流失的情况,灌注桩3能够提升第一坡体131的稳定性。由于每组第一挡土板51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能够汇聚水流便于将水流排至第一排水沟41内。第二挡土板61能够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第二坡体132内的水分以及雨水能够由第二挡土板61引导从引流板62流向排水井421。
53.实施例2:
54.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基坑护坡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
55.本技术实施例2使用实施例1中的基坑护坡排水结构,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56.s1:开设坡面平台112,修整第一坡面121和第二坡面122;
57.s2:修建临边防护2;
58.s3:在第一坡面121和坡面平台112之间钻挖桩坑,并设置灌注桩3;
59.s4:开挖第一排水沟41和第二排水沟42,并在第二排水沟42开挖排水井421;
60.s5:对第一坡面121挂设防护网,安装第一挡土组件5,并在每组的第一挡土板51之间喷洒混凝土浆;
61.s6:对第二坡面122挂设防护网,安装第二挡土组件6。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