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

文档序号:33709235发布日期:2023-03-31 22:5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漂浮于海面上,以对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形成周向防护;所述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包括承力架和网状缓冲单元;所述承力架包括有基础环形体和支撑臂组件;所述基础环形体环绕海上风电单桩基础进行布置;所述支撑臂组件由所述基础环形体所负担,且其中心轴线的反向延伸线与所述基础环形体的中心轴线相交;所述支撑臂组件的数目设为多个,且围绕所述基础环形体的中心轴线进行周向均布;所述网状缓冲单元用来直接承受来自于船舶的冲撞力,其由多个所述支撑臂组件所协同拉展、且负担;当所述基础环形体因间接地受到船舶冲撞力作用而围绕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执行周向旋转运动时,与船舷始终相顶触的所述网状缓冲单元亦发生跟随性周向旋转运动,且发生自适应性弹性变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组件包括有滑移件、安装座以及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在所述基础环形体上开设有安装空腔,以用来装入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当所述网状缓冲单元受到船舶冲击力作用时,所述滑移件因受压而执行轴向位移运动,与所述滑移件固定为一体的所述安装座同步地执行位移运动,在此进程中,所述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得以蓄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件由弧形端头和柱体连接而成;所述弧形端头用来连接、固定所述网状缓冲单元;在所述基础环形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柱体自由穿入的、与所述安装空腔相贯通的、且其中心轴线的反向延伸线与所述基础环形体的中心轴线相交的第一避让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包括有第一液压阻尼器和第二液压阻尼器;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的外端均铰接于所述安装座的底壁上,而内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安装空腔的两相对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组件还包括有第二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在所述网状缓冲单元受到船舶冲击力作用时的初期阶段,所述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进行蓄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述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协同所述第二冲击势能吸收单元进行同步蓄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包括有套筒、柱状弹簧、第三液压阻尼器以及第四液压阻尼器;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柱体的外围;所述柱状弹簧被弹性地压靠于所述基础环形体的周向外侧壁和所述套筒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三液压阻尼器、所述第四液压阻尼器的外端均铰接于所述套筒的周向外侧壁上,而内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安装空腔的两相对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孔的两侧,在所述基础环形体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三液压阻尼器自由穿入的、与所述安装空腔相贯通的第二避让孔以及供所述第四液压阻尼器自由穿入的、与所述安装空腔相贯通的第三避让孔;在所述网状缓冲单元被船舶冲击的某一时刻,所述弧形端头与所述套筒的顶壁相顶触,且随着时间的继续推进,所述柱状弹簧、所述第三液压阻尼器和所述第四液压阻尼器同步地蓄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的内腔中成型出有填充体;在所述填充体开设有与所述柱体外径相适配的、且其中心轴线与所述套筒的中心轴线相共线的滑移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环形
体由轻质工程塑料制成,且在注塑进程中其内部成型出有大量减重空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假定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的直径值为d1,所述基础环形体的内径为d2,厚度值为t,则d2-d1≤20cm,1/5 d1≤t≤1/3 d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缓冲单元由多片围绕所述基础环形体中心轴线进行周向均布的缓冲网构成;每个所述缓冲网均由两相邻所述支撑臂组件所协同负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网为钢丝绳网或尼龙绳网。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防撞缓冲装置,包括承力架和网状缓冲单元。承力架包括基础环形体和支撑臂组件。基础环形体环绕海上风电单桩基础进行布置。支撑臂组件的数目设为多个,且均由基础环形体所负担。网状缓冲单元由多个支撑臂组件所协同拉展、且负担。支撑臂组件包括滑移件、安装座和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在基础环形体上开设有装入安装座和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的安装空腔。当网状缓冲单元受到船舶撞击时,滑移件因受压而执行轴向位移运动,与滑移件固定为一体的安装座同步地执行位移运动,在此进程中,第一冲击势能吸收单元得以蓄能,从而可有效地降低海上风电单桩因受到意外撞击而损坏的风险。意外撞击而损坏的风险。意外撞击而损坏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沈中祥 赵周杰 何旺旺 陈继业 王文庆 蒋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1.06
技术公布日:2023/3/3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