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_2

文档序号:83769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平衡。基坑被动区2指位于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内侧对围护体施加被动土压力的坑内土体。临时反压措施包括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区域的坑内被动区回填土方或者堆载砂包、皇土石袋至不低于1/2基坑挖深高度处,以平衡基坑内外水平应力。基坑的挖深是指垫层底标高与室外地坪间距离。坑底加固措施包括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区域采用水泥土搅拌粧或者高压旋喷粧或者压密注浆对所述基坑被动区2坑底地基土进行加强挤密处理,加固的宽度彡4m、深度彡3m。
[0034]继续参考图2,步骤二、裂缝修补:对压顶板11以及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出现的裂缝采用密实混凝土封堵、掺水玻璃压密注浆或者高压喷射注浆的方法进行修复。
[0035]组成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的水泥土搅拌粧顶端固接的压顶板11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其厚度为200mm。为了增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的整体性,水泥土搅拌粧和压顶板11的连接处布设有钢筋、钢管等加强锚固构件。在基坑土体卸载过程中,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内侧和外侧受力不均匀时,会导致压顶板11出现拉裂缝。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基坑坑边地表也可能出现裂缝。此时,若裂缝开展程度较大,需要及时采取填补修复措施。与此同时,应加强现场管理,防止地表水、雨水等渗入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坝体内部,从而保证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的稳定性。
[0036]继续参考图2,步骤三、加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1:包括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内加打土钉或锚杆,以及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靠近基坑的一侧插入钢板粧,旨在提高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的强度和刚度。
[0037]也就是说,若基坑变形情况较难控制,可选择性地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内打土钉或锚杆等方式对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坝体本身进行加固。进行打土钉施工时,通常是从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内侧即基坑被动区2往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外侧即基坑主动区3方向打入,以进一步加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较佳地,还可以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靠近基坑的一侧插入钢板粧。
[0038]当然,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还包括:控制土方开挖:即分层、分段、对称、均衡开挖土方,临时边坡分级开挖并采取适当护坡措施;土方开挖分层厚度(4m,分段长度< 30m,使得超孔隙水压力得到均匀释放。临时边坡分级开挖的分级高度(4m,放坡坡度彡1:1.5,坡间平台宽度彡1.5m,并对坡面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坡。
[0039]继续参考图2,步骤四、形成刚性换撑机制:基坑垫层随挖随浇,加快完成基础底板的浇筑施工,并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与基础底板之间用素砼换撑4填实。
[0040]当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完成基坑基础底板的浇筑施工,同时在基坑基础底板和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I之间的空隙处浇筑素砼换撑4填实,从而形成刚性的换撑机制。根据设计规范,为了保证基坑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时架设模板的顺利进行,基坑基础底板和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之间会预留一个施工缝。因此,当基坑土体卸载结束并完成基础底板的施工后,为形成完整传力机制,保证整个基坑体系的受力稳定性,需要及时将前述预留的施工缝用素砼换撑4填实,形成刚性换撑。当然,基坑土体开挖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规范要求组织基坑施工,坚持分层分段对称均衡地开挖土方,临时边坡分级开挖并采取适当护坡措施;土方开挖分层厚度< 4m,分段长度< 30m,使得超孔隙水压力得到均匀释放。同时,开挖至基底时应该及时浇捣垫层和基础底板,垫层随挖随浇,减少基坑大面积暴露时间,无垫层暴露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加厚垫层、采用垫层配筋或设置坑底支撑,以防止坑底土体回弹隆起。
[0041]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基坑围护结构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因墙体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者土层结构的软弱敏感或者基坑挖土施工时违规超挖等原因使得墙身受力不均匀而导致的变形、开裂等威胁基坑施工安全的情况。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对基坑主动区卸荷,减少基坑主动区的水土压力,并限制基坑主动区的施工荷载;对基坑被动区反压,临时堆载加固坑底土体,提高被动区抗力;对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压顶板以及墙身出现的裂缝及时采取填补修复措施;并且采用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上加打土钉或者锚杆的方法或者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靠近基坑的一侧设置钢板粧的方法来对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进行加固;还有就是及时完成基础底板的浇筑施工,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与基础底板之间用素砼填实,形成刚性换撑机制,保持整个基坑体系的受力稳定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防止淤泥质软土地层中基坑施工时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因变形、开裂、渗漏等险情恶化而导致基坑事故,控制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形变,保证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稳定性,从而满足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要求。当然,在使用本发明的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的同时,要配合信息化施工和动态控制的方法,根据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和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适时调整现场施工的顺序和方法,随时掌握基坑各组成部分的内力和变形,以利于更早地发现隐患,确保基坑工程的稳定安全。也就是说,在整个基坑土体开挖过程中如果基坑出现渗漏、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变形过大时,应视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例如:采用基坑坑外降水、卸土等措施减少基坑主动区的水土压力;在基坑被动区堆载反压土、加固坑底土体,以提高被动区抗力;在墙身内加设撑、锚结构等应急措施以控制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变形发展;并加快基础底板施工以尽快形成换撑,从而保证基坑的安全稳定施工。
[0042]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包括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以及锚固于挡墙顶部的压顶板,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设置于基坑周边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一、基坑主动区卸荷,基坑被动区反压,并限制施工荷载; 步骤二、裂缝修补:采用密实混凝土封堵或者掺水玻璃压密注浆或者高压喷射注浆的方法对所述压顶板以及所述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出现的裂缝进行填补修复; 步骤三、加强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 步骤四、形成刚性换撑机制:所述基坑垫层随挖随浇,加快完成基础底板的浇筑施工,并在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与所述基础底板之间用素砼填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包括采用轻井降水或者开沟卸土的方法,减少所述基坑主动区的水土压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轻井降水方法包括沿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区域围护外侧布设若干井点管,所述井点管底部设置滤水管插入透水层,所述井点管顶部通过软管与集水总管连接,然后通过抽水设备将所述集水管内水抽出,从而降低所述基坑主动区地下水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沟卸土方法包括在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区域围护外侧开挖若干宽度2?5m,深度不超过基坑挖深2/3的沟槽,挖出土方及时外运,以减少所述基坑主动区的直接土压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包括采用临时反压或坑底加固的措施,提高所述基坑被动区抗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反压措施包括在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区域的坑内被动区回填土方或者堆载砂包、皇土石袋至不低于1/2基坑挖深高度处,以平衡所述基坑内外水平应力。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加固措施包括在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区域采用水泥土搅拌粧或者高压旋喷粧或者压密注浆对所述基坑被动区坑底地基土进行加强挤密处理,加固的宽度多4m、深度 ^ 3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还包括:控制土方开挖:分层、分段、对称、均衡开挖土方,临时边坡分级开挖并采取适当护坡措施;所述土方开挖分层厚度< 4m,分段长度< 30m,使得超孔隙水压力得到均匀释放。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边坡分级开挖的分级高度< 4m,放坡坡度< 1:1.5,坡间平台宽度多1.5m,并对坡面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坡。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在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内加打土钉或锚杆,以及在所述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靠近所述基坑的一侧插入钢板粧。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险情处理方法,属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该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险情处理方法包括:对基坑主动区卸荷,减少基坑主动区的水土压力;对基坑被动区反压,提高被动区抗力;并限制施工荷载;对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压顶板以及墙身出现的裂缝及时采取填补修复措施;以及加强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控制土方开挖、加快形成刚性换撑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在淤泥质软土地层中开挖基坑时,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围护区段因变形、开裂、渗漏等险情恶化导致失稳、滑移、坍塌等基坑事故,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
【IPC分类】E02D37-00, E02D31-02, E02D29-02
【公开号】CN104695492
【申请号】CN201510076457
【发明人】林巧, 钟铮, 金玺, 王红梅, 周婉
【申请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