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城市雨水管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城市雨水管网分为三种:分流制、合流制和混流制。
[0003]传统的混流制管网雨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其采用一个大的雨水处理系统负责一片很大的汇水区域,因为汇水区域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到雨水在管道或是地表径流上的延迟时间,导致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大量混合。例如,某城市在靠近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修建有调蓄池,假设M地区距离该调蓄池lKm,M地区内的城市雨水通过管网直接排放到调蓄池,M地区的城市初期雨水完全排放到调蓄池的时间为Tl。对于超出该区域的距离调蓄池较远的地区,假设N地区距离调蓄池的直线距离为10km,N地区的城市初期雨水完全排放到调蓄池的时间为T2,从时间长短来看,T2显然要远远大于Tl。而当调蓄池收集满了初期雨水后,超出的雨水就开始自动排放到自然水体中,调蓄池从开始收集雨水到开始向自然水体排放的时间为T3。实际运行时,如果仅仅顾及M地区的雨水排放情况,S卩M地区的初期雨水能够通过调蓄池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后期的洁净雨水能够排放到自然水体中,需要T3大于Tl,一旦超出T3,调蓄池立马向自然水体排放,而此时N地区流向调蓄池的雨水还是污染很严重的初期雨水,即T3小于T2,向自然水体排放无疑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
[0004]如果仅仅考虑到N地区的雨水排放情况,S卩T3大于T2,那N地区的初期雨水能够通过调蓄池进入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处理。但是对于M地区来说,Mft区有大量的后期洁净雨水也在调蓄池排放N地区的初期雨水的时间内排放到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这样的排放情况会给城市污水系统造成很大的处理压力。另外,实际运行时紙也区和N地区的管网一般为连通情况,由于距离的不同,路途上的滞留作用,N地区的初期雨水可能会严重污染紙也区的后期洁净雨水,也会导致雨水排放情况的不合理。
[0005]由于初雨与后期雨水大量混合,如果要实现对该区域初期雨水的完全调蓄,则需要建一个体积庞大的大型调蓄池8,导致成本过高,其调蓄效果也由于初雨和后期雨水的混合而大大降低。
[0006]有些地方也设置多个调蓄池对雨水进行处理,但调蓄池的数量在设置时并未考虑前述远点与近点之间汇流时间差的问题,因此其初雨与后期雨水仍然存在大量混合的现象,雨水处理效果与经济效益仍然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处理效果更好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
[000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管网区域包括雨水支管、污水支管和污水总管、所述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之间第一导通,其特征在于: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为面积在0.2?4平方公里之间的雨水处理分区,每个所述雨水处理分区包括一个雨水支管、一个污水支管和一个弃流井,所述弃流井的井体包括沉淀室、浮箱室和浮球室三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沉淀室连接弃流井进水管,所述浮箱室、浮球室共同连接弃流井出水管,所述浮球室连接弃流井弃流管,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出水口第二导通且与该雨水处理分区内的弃流井进水管连通,所述弃流井的弃流管与污水总管连通,出水管与自然水体连接。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末端调蓄池和污水处理厂,所述末端调蓄池进水口与污水总管末端连通,出水口与污水处理厂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雨水处理分区包括离污水处理厂最远的远点雨水处理分区和其余雨水处理分区,所述远点雨水处理分区和其余雨水处理分区内均设有汇流管,所述远点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分别通过汇流管和污水总管与远点雨水处理分区内的弃流井进水管连接,所述其余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均通过汇流管与其余雨水处理分区各自对应的弃流井进水管连接。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弃流井的弃流管管口分别低于进水管、出水管管口,所述沉淀室与浮箱室之间开有第一溢流口,所述沉淀室与浮球室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一溢流口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的面积,所述第一溢流口、第二溢流口均高于弃流管管口,所述浮箱室内设有浮箱,所述浮球室内设有连通至弃流管的弃流通道和可将弃流通道口覆盖的浮球,所述浮箱的重量大于浮球的重量,所述浮箱与浮球之间通过传动装置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弃流井的井体内设置相互垂直的竖直布置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所述第一挡墙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沉淀室,所述第一挡墙的一部分、第二挡墙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浮箱室,所述第一挡墙的另一部分、第二挡墙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浮球室。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溢流口开在第一挡墙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二溢流口开在第一挡墙的另一部分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溢流口底部开有旱季污水溢流口,所述旱季污水溢流口低于第二溢流口开设。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一端与浮箱固定,另一端穿过滑轮组与浮球固定。
[0016]进一步的,所述浮箱室与浮球室之间底部开有泄水孔,所述泄水孔的孔径小于出水管和弃流管管口的面积,所述浮箱室内底部设有浮箱限位块。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管网划分为面积在0.2-4平方公里的雨水处理分区,每个雨水处理分区设立单独的小型弃流井,每个弃流井对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进行处理。由于雨水处理分区面积较小,每个分区内距离小型弃流井远点与近点的雨水汇流至小型弃流井进水口的时间差较小,初雨与后期雨水的混合度大大降低,雨水的处理效果显著提高。此外,各个雨水处理分区通过各自的弃流井对分区内的雨水进行处理,不同分区雨水的处理过程可以同时进行,大大的提高了雨水处理的效率。相较于在整个区域内修建总的大型的雨水调蓄系统,本发明的片区独立结构体积更小,初雨收集纯度更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混流制管网的雨水弃流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弃流井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22]
[0023]其中:1.1.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2.其余雨水处理分区2.雨水支管3.污水支管
4.弃流井5.污水总管6.污水处理厂7.自然水体8.大型调蓄池9.末端调蓄池10.井体
11.进水管12.出水管13.沉淀室14.浮箱室15.浮球室16.浮球17.浮箱18.弃流管19.第一溢流口 20.第二溢流口 21.泄水孔22.滑轮组23.第一挡墙24.第二挡墙25.弃流通道26.旱季污水溢流口 27.浮箱限位块28.汇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2所示为基于混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与污水处理厂6连通的污水总管5和按区域划分的多个雨水处理分区I。该系统包括管网区域内的雨水支管2、污水支管3和与污水处理厂6连通的污水总管5。雨水支管2、污水支管3中部第一导通,使得雨水支管2与污水支管3之间的雨水在汇流的过程中能够相互混合。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的多个雨水处理分区,雨水处理分区包括距离污水处理厂6最远的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1和其余雨水处理分区1.2,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1和其余雨水处理分区1.2内均设有汇流管28。每个雨水处理分区的面积在0.2?4平方公里之间,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均包括一个雨水支管2、一个污水支管3和一个弃流井4。弃流井4包括井体10,井体10上设有进水管11、出水管12和弃流管18,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1内的雨水支管2和污水支管3出水口分别通过汇流管28和污水总管5与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1内的弃流井进水管连接(雨水支管2和污水支管3出水口通过汇流管28和污水总管5实现第二导通)。其余雨水处理分区1.2内的雨水支管2和污水支管3通过汇流管28与其余雨水处理分区1.2各自对应的弃流井进水管连接(雨水支管2和污水支管3通过汇流管28实现出水口的第二导通)。弃流井4的弃流管18均与污水总管5连接,通过污水总管5将初雨送至末端调蓄池9进行调蓄后在送至污水处理厂6进行处理,而后期雨水经出水管12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7。
[0026]本发明中的弃流井可以采用任意能够实现本发明功能的弃流井结构,如图3、图4所示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弃流井的结构,该弃流井4包括井体10,所述井体10内设置沉淀室
13、浮箱室14和浮球室15三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沉淀13室连接进水管11,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