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隔离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79985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河道底泥隔离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涉及隔离层。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的产生量日益增加,而我国的污水处理率相对较低,导致大量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直接进入我国地表水体,造成了我国的许多地表水体的受到污染。
[0003]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底泥覆盖的方式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现有的底泥隔离层的结构,单单是采用多层堆压结构,在底泥隔离层中不设有防渗膜,容易导致底泥隔离层的隔离效果不佳,底泥易外逸污染物。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河道底泥隔离层,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河道底泥隔离层,包括一底泥隔离层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隔离层主体包括一中间修复层,所述中间修复层的上方与下方均设有一防渗膜层;
[0007]所述防渗膜层是一由工土膜制成的防渗膜层;
[0008]所述中间修复层内设有颗粒活性碳、碾碎磷灰石、有机粘土中的任意一种活性修复材料;
[0009]所述防渗膜层的厚度不大于5mm,且不小于0.2mm ;
[0010]所述中间修复层的厚度不大于10cm,且不小于0.5cm。
[0011]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了传统底泥隔离层主体的结构,将传统多层修复材料层进行从下至上依次覆盖于底泥上的结构,改良为在中间修复层上下均设有一防渗膜层,从而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污染水体质量,通过在双层防渗透膜层中间设有一中间修复层,从而防止当下层防渗膜层无法防止底泥外逸污染物时,通过中间修复层,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向上蔓延。
[0012]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限定防渗膜层与中间修复层的厚度,便于将底泥隔离层主体卷成卷状,便于收纳整理,减少占用面积。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防渗透膜层的厚度防止厚度过薄而导致的强度不佳,厚度过厚而导致的成本上升,本实用新型优化了防渗膜层的厚度,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自身强度。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中间修复层的厚度,从而在保证中间修复层的修复效果的前提下,防止因中间修复层过厚而导致的质量过重不易铺设。
[0013]所述中间修复层内还设有细沙。用于自然流动比较少或者基本没有的水体河段。细沙的自身重量较轻,在自然流动比较少或者基本没有的水体河段,无需加重底泥隔离层主体,而防止底泥隔离层主体无法定位,漂移。
[0014]所述中间修复层包括一外包结构,所述外包结构内设有一网格状固定结构,所述外包结构内还设有偶数个用于填充活性修复材料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由所述外包结构与所述网格状固定结构固定连接构成。
[0015]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活性修复材料密封在中间修复层中,通过设有网格状固定结构,防止成团,或者区间密度过小,有效的控制本实用新型各个部位的活性修复材料的填充均匀性。
[0016]所述外包结构的横截面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任意一种结构。
[001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包结构设计为多种不同的横截面,可用于污染水体的不同容置空间的活性修复用。
[0018]所述外包结构是由土工膜构成的密封结构。
[0019]本实用新型通过选取土工膜作为封装活性修复材料用的材料,因为土工膜易于卷成卷状,且可以起到防渗漏的效果。
[0020]所述网格状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九个纵横交错排布支撑杆,相邻的所述支撑杆的间距不小于5cm,且不大于30cm ;
[0021]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面与所述外包结构内壁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端面与所述外包结构内壁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0022]所述支撑杆的高度不大于10cm。
[0023]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支撑杆的高度,便于通过高度限定活性修复材料的填充高度。
[0024]所述网格状固定结构是由编织线上下贯穿所述外包结构编织而成,所述网格状固定结构的横截面包括至少三个相互平行的平行线,还包括至少三个垂直于所述平行线的垂直线;
[0025]所述外包结构通过所述编织线分割成偶数个独立的所述容纳腔。
[0026]本实用新型通过由编织线构成的网格状固定结构,首先,将活性修复材料用由外包结构密封、打匀,用编织线固定活性修复材料与外包结构的相对位置,防止活性修复材料在外包结构内移动,导致活性修复材料在外包结构内的分布不均。
[0027]所述编织线的径向宽度优选为容纳腔高度的1/2。
[0028]有助于保证中间修复层的平整性。
[0029]所述网格状固定结构的纵向高度不大于10cm,且不小于0.5cm。
[0030]所述活性修复材料是颗粒活性碳。
[0031]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防止外逸污染水体。
[0032]所述网格状固定结构是一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设有偶数个通孔,所述工土格栅与所述外包结构固定连接构成所述容纳腔;
[0033]所述通孔的个数等于所述容纳腔的个数。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图;
[003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间修复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37]参照图1、图2,河道底泥隔离层,包括一底泥隔离层主体,底泥隔离层主体包括一中间修复层2,中间修复层2的上方与下方均设有一防渗膜层I ;防渗膜层I是一由工土膜制成的防渗膜层I ;中间修复层2内设有颗粒活性碳、碾碎磷灰石、有机粘土中的任意一种活性修复材料13 ;防渗膜层I的厚度不大于5mm,且不小于0.2mm ;中间修复层2的厚度不大于10cm,且不小于0.5cm。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了传统底泥隔离层主体的结构,将传统多层修复材料层进行从下至上依次覆盖于底泥上的结构,改良为在中间修复层2上下均设有一防渗膜层1,从而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污染水体质量,通过在双层防渗透膜层中间设有一中间修复层2,从而防止当下层防渗膜层I无法防止底泥外逸污染物时,通过中间修复层2,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向上蔓延。
[0038]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限定防渗膜层I与中间修复层2的厚度,便于将底泥隔离层主体卷成卷状,便于收纳整理,减少占用面积。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防渗透膜层的厚度防止厚度过薄而导致的强度不佳,厚度过厚而导致的成本上升,本实用新型优化了防渗膜层I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