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收集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收集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回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经第一加热模组、冷凝模组和第二加热模组的处理,获得水源再利用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将某些特殊的工作流体回收,来获得环保、能源再利用等作用的手段,已属于一公知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102211833号《空调设备之冷凝水回收装置》、第100210518号《集水装置》、结合马达、帮浦、喷射吸引器和文氏管、加速器等机构,将凝结水回收到储存槽的第92204723号《高温凝结水回收装置》和第98203651号《液体循环回收装置》专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0003]一个有关这类回收或集水装置在结构设计和操作应用方面的课题是,习知回收/集水装置因为收集的液体含有细菌、灰尘或其类似物,无法作为民生用水。并且,它们在结构配置和操作控制上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使回收/集水装置的结构获得精简、方便的作用,是特别被考量的。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普通回收/集水装置的整个机组被装设在特定的环境或场合中,并不利于运输或携带;或让人员依据需求任意移动,而这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0004]另一个有关这类集水装置在操作应用方面的课题是,依据空气的露点温度(DewPoint Temperature)和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或称RH)的关系(请参考图1),假设环境温度约30°C,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约50%时,其露点温度约在20?30°C ;特别是在多雨的气候或环境。因此,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经过处理来去除细菌或灰尘,作为民生用水,也是特别被考量的。
[0005]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在有关回收或集水装置或其相关组合系统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集水装置和相关组件的结构组合,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构造不同于现有,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形态,而有别于现有技术。实质上,不仅可改善现有结构设计复杂和移置麻烦,而获得利于运输、携带等情形;同时,也会增加它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面的简便性。例如,该回收/集水的流体同时经过特别处理,来符合民生用水的条件;或进一步获得水源再利用或节约能源等手段。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露。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收集处理装置,具备有方便从大气中搜集水源的作用。包括一风扇模组组合第一壳体;风扇模组将空气气流输入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加热模组,藉第一加热模组提高该空气气流的焓值和温度。第一壳体枢接第二壳体,共同装设有冷凝模组;第二壳体和一底座间设置有容器和第二加热模组。以及,上述通过冷凝模组的气流形成液体进入容器,经第二加热模组加热成气化流体,配合一输送管通过冷凝模组冷凝成液体后,输入一集水槽体,提供人员取用,来获得水源再利用或节约能源的作用。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流体收集处理装置,该第一壳体设有主凹室和副凹室;主凹室装设第一加热模组,副凹室及/或第二壳体装设冷凝模组。第二壳体组合有第三壳体和配置在第三壳体内的电路模组。以及,第二壳体连接该输送管,输送管组合在冷凝模组上,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因此,容器内的流体经第二加热模组加热气化,去除流体杂质(例如,细菌、灰尘或其类似物)后,进入输送管入口端,并且经输送管配送通过冷凝模组,冷凝成液体,而从输送管出口端输入集水槽体。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常规的空气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图。
[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风扇模组、第一加热模组、第一壳体、冷凝模组、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电路模组和集水槽体等部分的结构情形。
[001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加热模组、第一壳体和冷凝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6是本实用新型冷凝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加热模组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流体的运动路径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阅图2、4及4,本实用新型流体收集处理装置包括一风扇模组,概以参考编号90表示。风扇模组90具有一本体91组合一网状物92 ;本体91界定有一内部空间93,收容一风扇94 ;以及,本体91配合轴套95组合马达96和风扇94,使风扇94在本体91内转动自如,将外部环境的空气气流吸入本体91。
[0017]在所采的实施例中,本体91周边形成有凸部结构的组合部97,组合一第一壳体
10。第一壳体10的周边设有勾状结构的组合部17,可装卸的扣合本体91的组合部97。第一壳体10内设有一包含轴孔11的轴筒12和连接在第一壳体10、轴筒12之间的肋部13,将第一壳体10分成主凹室14和相通主凹室14的副凹室15。主凹室14收容有包含加热鳍片81的第一加热模组80和隔热挡板82 ;副凹室15装设有冷凝模组70。以及,第一壳体10的周边区域也设有凸肩结构的连接部16,用以连接一第二壳体20。
[0018]请参考图3、5及6,冷凝模组70包括冷凝鳍片71和绕设布置在冷凝鳍片71上的冷凝管72和输送管73。详细来说,将冷凝管72内填装有低温氮气或其类似物,使冷凝鳍片71或冷凝模组70具有冷凝作用。输送管73具有一入口端74和一出口端75 ;入口端74连接第二壳体20或第二加热模组60,出口端75从冷凝鳍片71的中间区域穿出,通过第二壳体20,组合一集水槽体50 (此部分在下文中还会予以说明)。
[0019]请参阅图3、5及7,第二壳体20的周边区域设有扣臂结构的枢接部21,扣接第一壳体10的连接部16。第二壳体20有一凹室22和设置在凹室22上的通孔25 ;第二壳体20的凹室22和第一壳体10的副凹室25共同收容该冷凝模组70,并且使通孔25连接输送管73的入口端74。第二壳体20在凹室22中间区域设有一包含轴孔23的轴体24 ;轴体24也具有相通轴孔23的排气口 26,可让高压气体进入轴孔23,然后排出。
[0020]图中显示了第二壳体20枢接一底座27 ;底座27形成有一轴孔28,相通于第二壳体20的轴孔23。第二壳体20和底座27之间设置收容有一容器40 ;以及,第二壳体20的凹室22 (底部)上,邻接轴体24的区域设有孔洞29,相通于容器40。并且,凹室22周边区域的高度朝向孔洞29区域的高度形成倾斜递减的形态。
[0021]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容器40具有一轴柱41和轴孔42,相通于第二壳体20的轴孔23和底座27的轴孔28。以及,第二壳体20和容器40之间(或容器40上)配置有一第二加热模组60。第二加热模组60可以是加热线圈的结构,绕设在容器40上。
[0022]图3描绘了在所采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或底座27组合有一第三壳体30 ;第三壳体30应用固定器31固定组合在第二壳体20或底座27上。第三壳体30周边区域具有凹部32,使第三壳体30和底座27之间形成开口 33,以容许上述的从排气口 26进入第二壳体轴孔23的高压气体从开口 33溢散(例如,图8的白色箭头部分描绘的情形)。
[0023]图3也显示了第三壳体30设有一轴体34和轴孔35,相通于第二壳体20的轴孔23、容器轴孔42和底座轴孔28。第三壳体30界定有一凹室36,配置收容一电路模组50,并且配合一基座37固定。电路模组50用来控制上述第一加热模组80、冷凝模组70和第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