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桥梁结构。
背景技术:
桥梁是日常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其分布面广,公共性强,适用性和安全性是保证其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前提条件。我国作为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桥梁的抗震性能就成为桥梁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然而现有的减震桥梁的减震效果不好,而且一般都是整体性的桥梁,这样容易导致桥体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桥梁结构,通过设置橡胶盘,提升桥梁的减震效果,达到避免桥体断裂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桥梁结构,包括桥墩和置于桥墩上的桥面,所述的桥墩的上固定有挡板,所述的挡板置于桥面的两侧,所述的桥墩与桥面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桥墩朝向桥面的一侧、桥面朝向桥墩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的若干个支撑板形成容纳腔,所述的容纳腔内放置有橡胶盘,所述的橡胶盘的外壁与支撑板、桥墩、桥面均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桥墩通过支撑板对桥面支撑,再通过支撑板、桥墩、桥面与橡胶盘抵触,使橡胶盘在容纳腔中始终具有一定的形变,产生弹力,从而使桥墩与桥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弹力,当有地震发生时,使得支撑板、桥面和桥墩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从而使桥体不易发生断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的第一加强板与支撑板、桥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板与支撑板、桥墩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设置,能够增加支撑板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使支撑板支撑更大重量的桥面上的物体,提升了实用性的同时,增加了桥面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桥墩上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桥墩、桥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桥面的弹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减震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桥面朝向桥墩的一侧固定有内杆,所述的桥墩朝向桥面的一侧固定有套杆,所述的内杆穿设于套杆中且与套杆滑动连接,所述的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内杆、套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内杆沿着套杆移动,对弹性件的形变方向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弹性件的弹力,提升了桥面和桥墩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桥墩朝向桥面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管,所述的支撑管的外壁均与桥墩、桥面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管的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撑管的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使得支撑管自身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具有一定的弹力,从而能够使桥面和桥墩进一步提升减震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管内固定有多个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呈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的设置增加了支撑管的结构强度,使得支撑管可以对桥面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提升了桥面的承重能力,同时不会对支撑管的弹力造成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橡胶盘置于容纳腔中,发生一定的形变,产生弹力,使桥面与桥墩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通过弹性件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桥面与桥墩之间的弹性,通过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的支撑管对桥面支撑,增加了桥面的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桥面和桥墩之间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体现容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桥墩;11、平板;12、立柱;2、桥面;31、支撑板;32、加强板;33、容纳腔;34、橡胶盘;41、支撑管;42、支撑杆;51、内杆;52、套杆;53、弹性件;54、支撑盘;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桥梁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减震桥梁结构,包括桥墩1和置于桥墩1上方的桥面2,桥墩1包括若干个立柱12和一个平板11,平板11和立柱12一体化连接。立柱12呈圆柱状,立于地面上用以对平板11支撑,平板11水平放置。
在平板11背对立柱1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板31,支撑板31置于平板11和桥面2之间。支撑板31呈长方体设置;支撑板31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与桥面2、平板11固定连接。
四个支撑板31围绕成一个容纳腔33,每个支撑板31背对容纳腔33的一侧一体化有两个加强板32,加强板32呈三棱柱设置,一个和桥面2固定连接,另一个和平板11固定连接,用以增加支撑板31的结构强度。
橡胶盘34放置于容纳腔33中。橡胶盘34呈球状,且橡胶盘34与四个支撑板31均保持抵触,使橡胶盘34发生一定的形变。橡胶盘34从容纳腔33中凸出并与桥面2抵触。沿着平板11的宽度方向共设置有两列橡胶盘34。
沿着平板11的宽度方向还设置有三根长条形的支撑管41,三根支撑管41的长度方向与平板1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将支撑板31置于相邻的支撑管41之间;支撑管41沿自身的轴向呈中空设置,支撑管41的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
支撑管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桥面2朝向平板11的表面以及平板11朝向桥面2的表面固定连接。每根支撑管41内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42,若干个支撑杆42沿着支撑管41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支撑杆4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支撑管41相对的两个内壁。且使支撑杆42的轴心置于支撑杆42横截面的对角线上,且支撑杆42不相互交叉。
沿平板1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四列内杆51,每列内杆51置于支撑板31与支撑管41之间。内杆51呈圆柱状,沿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内杆51的一端与平板11连接,另一端穿设于套杆52中,使内杆51与套杆52滑动连接,在内杆51上固定有支撑盘54,弹性件53的一端和支撑盘54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套杆52朝向平板11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件53优选为弹簧。套杆52远离平板11的一端和桥面2固定连接。
在平板11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个长方体状的挡板6,挡板6置于桥面2的两侧,使挡板6的表面与桥面2的侧面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