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修复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052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轨道修复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车生产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修复工具。



背景技术:

整车生产中一般会采用双C形轨道来输送整车。在生产的过程中,轨道受到台车外力撞击易发生凹陷性拉伸变形。轨道变形影响到机器人精准定位和台车通过,严重影响生产的进度及品质。目前针对轨道变形修复的方法主要有:采用乙炔加热轨道,使轨道硬度变软,再慢慢敲平变形部位。若温度降低,需再进行加热后敲打,如此反复多次。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轨道变形部位前后用加强板加固焊接,之后采用千斤顶顶在变形部位进行修复,局部变形严重时应辅以乙炔加热与铁锤敲打,之后再用切割机切除加强板,最后对相应部位做打磨及防锈处理。

上述传统的轨道修复方法都存在以下问题:

1、抢修难度非常大:受到轨道空间限制,敲打作业难度非常大。

2、潜在危险性高:容易出现火灾安全隐患,对公司及保全自身安全危险非常大。

3、抢修工时长:维修过程中需要加热,敲击,打磨等,过程复杂繁琐,耗时耗力,降低了涂装车间的设备稼动率,直接影响到总装以及焊装正常生产。

4、对维修工人要求高,乙炔加热、电焊、切割打磨等维修工艺对维修工作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轨道修复工具,其使得轨道修复难度和危险系数大大降低,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方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轨道修复工具,轨道设有上下相对设置的顶部、底部和位于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之间的侧壁,包括第一紧固件、外框架和将所述外框架可拆卸地固定于轨道上的固定结构,所述外框架包括位于所述底部正下方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紧固件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并与所述底部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一紧固件同时与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一支撑部紧固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部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压设于所述顶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个第二紧固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侧壁相对设置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紧固件一一对应且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并与所述侧壁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螺纹孔均匀分布于所述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外框架上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与所述底部的侧端扣合的钩部,所述第二固定件设有与所述顶部的侧面相抵的限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还设有与所述钩部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螺纹配合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一定位部穿过所述第三螺纹孔并通过第二螺母紧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件还设有与所述限位部垂直连接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并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过所述条形孔并紧固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件为高强度螺栓。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修复工具,其通过固定结构将外框架可拆卸地固定于轨道上,之后再通过第一紧固件顶在轨道的变形部位,第一紧固件在旋紧的过程中可将变形部位修复。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将变形部位修复,简化轨道维修工序,其操作简单,缩短了修复工时,省时省力;同时其无需采用乙炔加热、电焊焊接、切割打磨等动火工序,安全可靠;采用本实用新型时其将受力点集中于轨道本身,不会产生二次变形;本实用新型修复效果好,修复后无需打磨。

所述外框架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轨道顶部相贴合,使得轨道底部在修复的过程中,顶部也被压紧固定,减少轨道修复过程中的变形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若干个第二紧固件来抵住轨道的侧壁,防止轨道在修复的过程中侧壁发生形变。

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钩设于轨道的底部,第二固定件支撑限位于轨道的顶部,从而使得外框架稳固地挂设于轨道上,同时也方便整个修复工具的安装与拆卸。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第一定位部穿过连接部上的第三螺纹孔与第一螺母配合,方便调节第一固定件的定位位置,使得钩部的伸出长度可调,用以适应修复不同规格尺寸的轨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第二定位部上开设有条形孔,方便调节第二固定件的定位位置,使得限位部的伸出长度可调,用以适应修复不同规格尺寸的轨道。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轨道修复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卡口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轨道,11、底部,12、顶部,13、侧壁,100、外框架,110、第一支撑部,111、第一螺纹孔,120、第二支撑部,130、连接部,131、第二螺纹孔,132、第三螺纹孔,200、第一固定件,210、钩部,220、第一定位部,300、第二固定件,310、钩部,320、第二定位部,321、条形孔,410、第一紧固件,420、第二紧固件,430、第三紧固件,510、第一螺母,520、第二螺母,530、第三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或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或设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修复工具,用以对变形的轨道10进行修复。涂装车间常用的轨道10为双C形轨道10,如图1所示,每个C形轨道10设有上下相对设置的顶部12、底部11和位于所述顶部12和所述底部11之间的侧壁13。该轨道修复工具包括第一紧固件410、设于所述轨道10外侧的外框架100和用于将所述外框架100可拆卸地固定于轨道10上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外框架100上的第一固定件200和第二固定件300。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200设有扣设于所述底部11的侧端上的钩部210;所述第二固定件300设有与所述顶部12侧面相抵的限位部310。所述外框架100包括位于所述底部11正下方的第一支撑部110。所述第一支撑部110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紧固件410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孔111。所述第一紧固件410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111并与所述底部11抵触。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固定件200和第二固定件300将整个修复工具固定于轨道10上,之后再通过第一紧固件410顶在轨道10的变形部位,第一紧固件410在旋紧的过程中可将变形部位修复。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将变形部位修复,简化轨道10维修工序,其操作简单,缩短了修复工时,省时省力;同时其无需采用乙炔加热、电焊焊接、切割打磨等动火工序,安全可靠;采用本实用新型时其将受力点集中于轨道10本身,不会产生二次形变;本实用新型修复效果好,修复后无需打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0上的第一螺母510,所述第一紧固件410同时与所述第一螺母510和所述第一支撑部110紧固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外框架100可选用大小与轨道10相适应的C形钢,C形钢框在轨道10的外侧。具体地,所述外框架100包括上述的第一支撑部110、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10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部120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0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0之间的连接部130。所述第二支撑部120压设于所述顶部12上,使得轨道10底部11在修复的过程中,顶部12也被压紧固定,减少轨道10修复过程中的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30与所述侧壁13相对设置。所述连接部130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131。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螺纹孔131一一对应且螺纹配合的第二紧固件420。所述第二紧固件420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131并与所述侧壁13抵触。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紧固件420来抵住侧壁13,防止轨道10在修复的过程中侧壁13发生形变。

可选地,所述第二紧固件420和所述第二螺纹孔131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螺纹孔131均匀分布于所述连接部130。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固定件200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具体如下:其包括上述的钩部210和与所述钩部210连接的第一定位部220。所述钩部210扣设于所述底部11的侧端,其从两个C形轨道10之间的底侧的开口中进入。所述第一定位部220的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外框架100的连接部130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220螺纹配合的第三螺纹孔132。所述第一定位部220穿过所述第三螺纹孔132并与第二螺母520紧固配合,从而将第一固定件200固定于外框架100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将第一固定件200安装于外框架100上,便于修复工具的安装与拆卸,方便修复工具根据变形部位及时更换位置。同时第一定位部220穿过第三螺纹孔132与第一螺母510配合,方便调节第一固定件200的定位位置,使得钩部210的伸出长度可调,用以适应修复不同规格尺寸的轨道10。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固定件200可设置为两个,对应的所述第三螺纹孔132和第二螺母520也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固定件200沿着所述连接部130的宽度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固定件300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具体如下:其包括上述的限位部310和与所述限位部310垂直连接的第二定位部320。所述限位部310与所述顶部12的侧面相抵,其从两个C形轨道10之间的顶侧的开口进入。所述第二定位部320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20上并通过第三紧固件430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20。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撑部120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三紧固件430配合的第三螺母530。优选地,请结合图3,所述第二定位部320上开设有条形孔321,所述条形孔321朝向所述限位部310设置。所述第三紧固件430穿过所述条形孔321并与所述第三螺母530紧固配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固定件300也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外框架100上,便于修复工具的安装与拆卸。同时第二固定件300的第二定位部320上开设有条形孔321,方便调节第二固定件300的定位位置,使得限位部310的伸出长度可调,用以适应修复不同规格尺寸的轨道10。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固定件200和第二固定件300的结构设计,一方面达到了固定整个修复工具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修复工具便于拆装和调节,其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件410优选为高强度螺栓,用以满足修复过程中所需机械强度;所述第二紧固件420和所述第三紧固件430均优选为蝶形螺栓或环形螺栓等,方便手拧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数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