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道路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631阅读:1652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道路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道路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使得城市水体黑臭问题突出。降雨时,初期径流携带的大量路面垃圾未经处理且快速的流入城市河道。而路沿石将机非隔离带内绿地圈围起来,使得道路径流无法流入其中,不能利用机非隔离带中绿地对初期径流污染的削减、对径流总量控制等作用。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理念的推行,开口式路沿石应用越来越广,机非隔离带中绿地削减初期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的功能被充分利用。但由于国内城市市容环卫环境欠佳,导致降雨初期冲刷效应明显,降雨初期的道路径流污染负荷较大,且初期径流中携带大量的垃圾。若初期径流未经拦截,由路沿石开口进入机非隔离带的绿地,将直接影响机非隔离带内植物的生长,带来较差的市容环境,且加大了绿化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缓解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和截污净化功能的应用于道路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本实用新型结合路沿石开口,通过特殊形式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将污染浓度高、携带泥沙的初期径流进行截流储存,并将初期径流中漂浮的悬浮物和垃圾进行截流,避免污染浓度高的初期径流进入机非隔离带中而影响市容环境,增加绿化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道路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所述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两侧的截污段、中间的下凹段以及连接截污段和下凹段的连接段;所述截污段设于靠近机非隔离带路沿石侧,所述截污段呈下凹状。

优选的,所述截污段相对于道路平面的下凹深度为5cm~10cm;单侧截污段宽度占机非隔离带带宽的15%~20%。

优选的,所述截污段由下至上设有填土层和耐污植被层;所述填土层的渗透系数≤1×10-6m/s。截污段提供给雨水一定的水力停留时间,使得水中悬浮颗粒物得以沉降至截污段底部,并由填料表面截留。

优选的,所述截污段与路沿石2内壁紧密相连。

优选的,所述截污段的最高点与路沿石开口的下端齐平。所述路沿石为开口式路沿石。

优选的,所述路沿石为开口式路沿石,且开口最低点标高高于所述截污段最高点标高。

优选的,所述下凹式绿地结构设置在具有一定设计坡度的道路两侧。

优选的,所述下凹段宽度占机非隔离带带宽的60%~70%;所述下凹段最低点低于截污段最低点。

优选的,相对于道路平面,所述下凹段的下凹深度为150mm~250mm。

优选的,所述下凹段由下至上设有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层和覆盖层。

优选的,所述下凹段中心线上每隔10~15m设置一个雨水溢流口,该雨水溢流口与地下雨水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段上密集种植有单行绿篱,植株高度高于30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下凹绿地结构利用截污段的沉砂作用,对于初期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杂质进行截留;同时通过连接带上紧密种植的单行灌木带,拦截径流中漂浮的垃圾和悬浮物;充分保护下凹绿地主体部分的植物,保障了进入到下凹机非隔离带的径流水质;被截留的杂质、污染物极易清理,在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之下,保证了市容环境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凹绿地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凹绿地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截污段,2为路沿石,3为灌木,4为雨水溢流口,5为种植土层,6为覆盖层,7为砾石层,8为砂层,9为路沿石排水孔,10为道路,11为人行道,12为连接段,13为下凹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调整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应用于道路两侧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如图1所示,平面图由上至下依次为机动车道、机非隔离带和非机动车道。如图2所示,下凹式绿地结构设于道路10和人行道11之间的机非隔离带上,包括两侧的截污段1、一个下凹段13和二者的连接段12。其中截污段1设置于靠近路沿石2一侧,并且与路沿石2内壁紧密相连;截污段1呈下凹状,下凹深度相对道路10平面为5cm~10cm;截污段1由透水能力差(渗透系数≤1×10-6m/s)的回填土填实,整段长度以确保进入机非隔离带的径流在截污段1渗流的最小化,单侧宽度占整体机非隔离带带宽的15%~20%;截污段1种植果岭草等耐污能力强的植被;截污段1的最高点应与路沿石2开口的下端齐平,可有效将路沿石排水孔9流入的污染浓度高、携带泥沙的初期径流进行截流沉淀。

所述截污段1与下凹段13的连接段12密集种植有单行绿篱,以灌木3为主。径流中体积较大的固体污染物(漂浮的垃圾和悬浮物)可被绿篱枝干特有的紧密结构有效拦截。通过截污段1与绿篱的结合运用,降雨时初期径流所携带的泥沙、漂浮的垃圾和悬浮物得以截留,保证进入下凹段13径流的基本水质,并且保障了下凹段13植被的正常生长,避免垃圾进入机非隔离带的下凹段13而影响市容环境,增加绿化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下凹段13位于下凹机非隔离带的中间位置,宽度占机非隔离带带宽的60%~70%,是下凹式绿地结构的主体部分,是雨水径流入渗和净化的主要场所。下凹段13下凹深度相对道路10平面为150mm~250mm;下凹段13中绿地铺装结构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覆盖层6、种植土层5、砂层8、砾石层7,可进一步净化、入渗污染浓度较低的雨水径流。下凹段13最低点低于截污段1最低点,降雨强度较大时,为雨水径流汇速率超过下凹式绿地的入渗能力,为避免区域积水过多,下凹段13中心线上每隔10~15m设置一个雨水溢流口4,该雨水溢流口4与地下雨水管道连接;雨水溢流口4标高齐平于道路10平面,即当下凹段13内积水深度超过道路10平面时,雨水溢流口4收集过量径流,并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放。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采用有开口,或者是具有透水能力的路沿石2,并且开口最低点标高高于所述下凹绿地截污段1最高点标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