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9234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



背景技术: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始于1863年英国伦敦,其目的是利用地铁取代城市马车交通,开创城市交通现代化的新纪元。25年后,德国奔驰(内燃机)汽车商业上市,由于汽车产量有限,许多城市出现有轨电车。130年后的今天,汽车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交通工具获得共识。

目前,城市交通由地铁、轨道交通、高架、信号平交、公交优先(BRT)等多种交通混合组成。由于交通工具(汽车)与道路结构(地铁为轴心)各一,地铁将城市多维(地上、地下)空间撕成一条条、一块块,真可谓称其为“多马分食”。 “多马分食”的特点是即便修建足够多的地铁,也只能维持城市交通不瘫痪,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研究资料表明:地下空间既可敷设地铁交通,亦可敷设汽车交通,两者均具大容量、快速、准点等特点,但后者多项指标优于前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使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更完善、更优越,对现有城市交通模式的缺陷揭示的淋漓尽致、体无完肤。

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是在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优化,其特性更胜一筹。路网效果提升得益于非机平台换向立交,立交模式有二:一、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二、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结果是机动道互通;非机道独立信号平交,两者相辅相成,使其城市道路节点通行量和车速猛增多倍。所谓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是一站换乘路网优化公交的简称。

不难看出,除通行量和速度增多倍外,公交具有大容量、快速、准点、按需供给、换乘方便、可达性好等特性;智能交通是汽车交通最高形式,多维交通路网为智能交通提供硬件支撑,使其路网变为网约多维交通路网,是现今教科书上智能交通的真实、标准版本,填补课本的“空白”。

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是建立城市一元电动汽车或智能汽车的“颠覆性换代工程”,彻底改变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通“拥堵”成为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一种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换向立交为非机平台换向立交,以及公交换乘线路。

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平台换向立交有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和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两种。

进一步的,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是在上跨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在地面层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立交直通线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通过,由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上非机平台独立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面节点机动道为全互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相辅相成,确保地面节点全互通,即节点无需设置信号平交。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是在下穿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在地面层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由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独立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面节点机动道为全互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相辅相成,确保地面节点全互通,即节点无需设置信号平交。

进一步的,所述公交换乘线路有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叠加、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叠加、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与换向平交叠加、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与换向平交叠加、斑马平交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叠加、斑马平交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换向平交叠加八种。

进一步的,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二、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上跨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再由地上非机平台顶层,经换乘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经换乘竖梯至地面层。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二、下穿线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下非机平台,然后从地下非机平台经行人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下穿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下穿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下非机平台,然后从地下非机平台经行人竖梯至地面层。

进一步的,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有两个层面:一、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二、换向立交公交换向线路;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二、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上跨线经换乘竖梯至直通线再经换乘竖梯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再经换乘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上非机平台再经换乘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换向立交立交换乘线路有二:一、换向立交上层公交换乘线路;二、换向立交下层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换向立交上层公交换乘线路是通过换向竖梯至地上非机平台;

所述换向立交下层公交换乘线路是通过换向竖梯至换向立交上层;

所述上跨换向立交和地下下穿换向立交均采用换乘竖梯公交换乘线路相同,下面不追述。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有两个层面:一、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二、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二、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下非机平台,然后从地下非机平台经行人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下穿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下穿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下非机平台,然后从地下非机平台经行人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换向立交立交换乘线路有二:一、换向立交上层公交换乘线路;二、换向立交下层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换向立交上层公交换乘线路是通过换向立交至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下穿线

所述换向立交下层公交换乘线路能过换乘竖梯至换向立交上层

进一步的,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与换向平交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有两个层面:一、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二、换向平交公交换向线路;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二、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上跨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上跨线,经换乘竖梯至直通线,再经换乘竖梯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然后再经换乘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直通线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经换乘竖梯至地上非机平台,再经换乘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换向平交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单行道公交换乘线路;二、双行道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单行道公交换乘线路是经单行竖梯至地面层;

所述双行道公交换乘线路是经双行竖梯至地面层。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与换向平交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是经单行竖梯和双行竖梯至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下穿线,再经换乘竖梯至地下非机平台,然后再经行人竖梯至地面层。

进一步的,所述斑马平交与双宽道上跨换向立交、宽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宽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双窄道上跨换向立交、窄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双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公交换乘线路均由换向立交,经换乘竖梯由立交下层至上层,再由立交上层经东西斑马竖梯至地面层。

附图说明

图1、双宽道斑马平交与双宽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1)斑马平交。

图2、双宽道斑马平交与双宽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2)上跨线。

图3、双宽道斑马平交与双宽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3)直通线。

图4、宽窄道斑马平交与宽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1)斑马平交。

图5、宽窄道斑马平交与宽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2)上跨线。

图6、宽窄道斑马平交与宽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3)直通线。

图7、宽混道斑马平交与宽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1)斑马平交。

图8、宽混道斑马平交与宽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2)上跨线。

图9、宽混道斑马平交与宽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3)直通线。

图10、双窄道斑马平交与双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1)斑马平交。

图11、双窄道斑马平交与双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2)上跨线。

图12、双窄道斑马平交与双窄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3)直通线。

图13、窄混道斑马平交与窄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1)斑马平交。

图14、窄混道斑马平交与窄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2)上跨线。

图15、窄混道斑马平交与窄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3)直通线。

图16、双混道斑马平交与双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1)斑马平交。

图17、双混道斑马平交与双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2)上跨线。

图18、双混道斑马平交与双混道上跨换向立交叠加竖梯平面图:(3)直通线。

图19、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1)直通线(地面层)。

图20、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2)地下非机平台。

图21、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3)下穿线(地下一层)。

图22、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1)上跨线(地上一层)。

图23、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2)直通线(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图24、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3)地上非机平台(地面层)。

图25、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4)机动道(直通线)剖面图。

图26、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以及非机道和竖梯平面图:(5)非机道(直通线)剖面图。

图27、地下下穿换向立交竖梯平面图:(1)直通线。

图28、地下下穿换向立交竖梯平面图:(2)下穿线。

图29、地下上跨换向立交竖梯平面图:(1)上跨线。

图30、地下上跨换向立交竖梯平面图:(2)直通线。

图31、双坡式换向平交竖梯平面图。

其中:2 地面高速路网 3 信号平交路网 4 双道单坡换向左右全独立上跨换向立交 5双道单坡换向左右全独立下穿换向立交 6公交停靠线 7直通公交 9 公交 10 非公交 11 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 12 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 13 信号平交 15 换向立交 16 直通线 17 下穿线 18直通分离点 19直通切入点 20 直通换向左匝 21 下穿分离点 22 下穿切入点 23 下穿换向左匝 24 直通右匝 25下穿右匝 26 变坡点 27 坡道 28 水平段 29东西斑马竖梯 30 换乘竖梯 31斑马站位 32 斑马平交 33 上跨线 34 上跨右匝 35 上跨分离点 36 上跨切入点 37 上跨换向左匝 38上跨换向立交 39 下穿换向立交 40 地面层 41 地上一层 42地下一层 43 地下二层 44 地下三层 46 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7 地下非机平台层 48 非机道信号平交 49 自行车道 50 行人道 51 行人竖梯 52 地上非机平台 53 地下非机平台 55 双宽道上跨换向立交 56 宽窄道上跨换向立交 57 宽混道上跨换向立交 58 双窄道上跨换向立交 59 窄混道上跨换向立交 60 双混道上跨换向立交 61 非机平台换向立交 63 机动道 64 非机道 66 地面公交站 67 地上公交站 68 地下一层公交站 69 地下二层公交站 70 地下三层公交站 71 单向回头匝道 72双向回头匝道 73 宽道 74 窄道 75 混道 79 换向平交 80 单行道 81 双行道 82 单行右匝 83 双行右匝 84 单行竖梯 85 双行竖梯 86 单行道公交站 87 双行道公交站 88 单行道分离点 89 单行道切入点 90 单行道换向左匝 91 双行道分离点 92 双行道切入点 93 双行道换向左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图1—图31

图1—图18:斑马平交与地下换向立交15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是由换向立交15,经换乘竖梯30由立交下层至上层,再由立交上层经东西斑马竖梯29至地面层40;

上跨换向立交38和下穿换向立交39公交换乘线路相同。

图19、图20、图21: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15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有两个层面:一是地上公交换乘线路,二是地下公交换向线路;

地上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上跨换向立交38的换乘竖梯30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6,再由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6的换向竖梯30至地面层40。

地下换向立交15经换乘竖梯30,由立交下层至上层,再由地上非机平台52,经换乘竖梯30至地面层40。

上跨换向立交38和地下下穿换向立交39公交换乘线路相同。

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与地下上跨、下穿换向立交15叠加公交换乘线路是由换向立交15,经换乘竖梯30由立交下层至立交上层,再经换乘竖梯30至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的下穿线17,然后再经换乘竖梯30至地下非机平台53,经人行竖梯51出地面层40。

所述上跨换向立交38和下穿换向立交39的公交换乘线路相同

图27、图28、图29、图30:上跨换向立交38、下穿换向立交39均通过换乘竖梯30实现公交换乘。

图31:换向平交29是通过单行竖梯84和双行竖梯85实现公交换乘。

结语

中国有信心、有能力领导全球城市颠覆性的城市交通革命,实现本世纪为“汽车地下化世纪”、地下空间开发世纪,多维空间开发世纪,福祉人类社会。本发明远优于以地铁为轴线的现有城市交通模式,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智能交通提供了硬件保障;为开发约半个城市地面建筑面积的地下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撑,是实现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