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悬索桥成型的核心受力部件,具体是一种多功能索鞍。
背景技术:
悬索桥因其结构轻盈、造型美观、气势宏伟、跨越能力大、桥位受环境制约因素少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建设。
悬索桥的动态载荷和静态载荷均是由其主缆承受的,而对主缆的支承及走向控制则是通过索鞍实现的,即主缆和索鞍为悬索桥成型的核心受力部件。索鞍按其在悬索桥建设中的位置不同而分为主索鞍和散索鞍;主索鞍上具有两端宽度基本一致、底部呈拱形的鞍槽,主索鞍的作用主要是对主缆在竖向(即上、下方向)上进行支承和转向;散索鞍上具有两端宽度渐变性变化、底部内高外低弧形状、呈扩口结构的鞍槽,散索鞍的作用主要是对主缆在竖向(即上、下方向)和横向(即左、右方向)上进行发散转向。
采用现有主索鞍和散索鞍建成的悬索桥参见图8所示:在河流/峡谷的两岸分别建造主塔3,并在两岸分别选择较主塔3而靠内的锚固区,常见的锚固区采用隧道锚或重力锚,两岸的锚固区分别具有锚碇9;在每一主塔3的顶部安装主索鞍4(主要由鞍座和鞍体组成),在每一锚固区安装散索鞍8(主要由鞍座和鞍体组成),各主索鞍4和各散索鞍8的鞍槽朝向对应于主缆5的设计线性走向;主缆5线性安装在各主索鞍4的鞍槽内,由主索鞍4将主缆5在竖向(即上、下方向)上进行支承和转向,主缆5亦线性安装在各散索鞍8的鞍槽内,由散索鞍8将主缆5在竖向(即上、下方向)和横向(即左、右方向)上进行发散转向,使主缆5的端部形成若干索股,分成若干索股的主缆5端部锚固在对应锚固区的锚碇9上,主缆5通过吊索6连接桥面7,由桥面7将河流/峡谷的两岸连通。
在此悬索桥结构中,主索鞍仅具有对主缆的支承、转向作用,散索鞍仅具有对主缆的发散转向作用,主索鞍和散索鞍的功能单一。在悬索桥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主索鞍和散索鞍的单独布置空间,这就使得所设计悬索桥具有处在主索鞍之间的桥梁中跨段m、处在主索鞍和散索鞍之间的桥梁边跨段s,即设计的一座悬索桥必然具备两段边跨段s和至少一段中跨段m,它们按边跨段s-中跨段m-边跨段s的顺序成型。在此悬索桥结构中,边跨段s的长度较大,势必要求河流/峡谷的两岸要有足够宽度的空旷地带,以满足边跨段s的成型,这使得悬索桥的桥型结构体积过大,在建造时对地势环境要求较高,为了满足符合设计要求的地势,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大量的包括开挖作业在内的施工,不仅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建造成本高,而且易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人为破坏,不适宜在地势空间险峻的高山峡谷之间建造。
综上所述,现有功能单一的索鞍在应用于悬索桥建设时,无法对悬索桥的桥型形成紧凑结构的控制。为了使悬索桥的结构更为灵活、紧凑,以适应复杂地势环境,有必要对主导主缆走向的索鞍进行结构创新。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名称为“悬索桥复合式索鞍及使用该复合式索鞍建设的悬索桥”(公开号:cn204455822,公开日:2015年7月28日),该技术虽然在同一鞍体上形成了直壁状的支承段鞍槽和弧形锥面结构的发散段鞍槽,集支承和发散功能为一体。但是,该技术鞍体上的支承段鞍槽和发散段鞍槽所构成的整体鞍槽以拱形结构成型,在鞍槽的最高点两侧依次连接支承段和发散段,类似传统主索鞍的鞍槽,与传统主索鞍相较仅为鞍槽的一端为向外扩口的弧形锥面结构;由此可见,该技术限制了鞍体上的发散段主缆索股的发散角度,锚碇结构的分布及构造要匹配复合式索鞍的发散角度,悬索桥的锚跨长度及锚碇结构的布置及构造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所建造悬索桥结构轻盈、造型美观的控制和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悬索桥建造的特殊性和现有索鞍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有利于所建造悬索桥桥型实现紧凑化控制、可靠稳定的多功能索鞍。
本发明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索鞍,包括鞍体,所述鞍体的两端分别朝向中跨和锚碇、具有中跨端和锚固端,所述鞍体上具有对应中跨端的支承段鞍槽、对应锚固端的发散段鞍槽,所述鞍体上的支承段鞍槽和发散段鞍槽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平滑过渡,所述鞍体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鞍体的支承段鞍槽的两侧槽壁为竖向相互平行的立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鞍体的支承段鞍槽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支承段鞍槽的槽底构成台阶面,所述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曲率半径定值的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定值的弧线线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鞍体的发散段鞍槽的两侧槽壁分别为由内向外平滑渐变的外扩弧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鞍体的发散段鞍槽的槽壁由内向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形成外扩弧面结构。再进一步的,所述鞍体的发散段鞍槽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发散段鞍槽的槽底构成台阶面,所述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内而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递减的弧线线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多功能索鞍包括鞍座,所述鞍座固定在悬索桥的对应建设平台上,所述鞍座以可位移结构支承鞍体。进一步的,所述鞍座和鞍体之间的可位移结构为滑动钢支座结构、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滑动摩擦结构或者滚轴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鞍体为整体成型结构或多段组合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鞍体为全铸钢结构、焊接组合结构或者铸焊结合结构。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不仅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而且其发散段鞍槽匹配于对应的锚固端,使发散段鞍槽对主缆的索股发散及转向能够对应于锚碇的位置,进而使索股转向的角度在平缓中不失大角度调整、受力清晰,其既能确保所建设悬索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能合理、有效地减小主缆的延伸长度,有利于对所建造悬索桥的桥型实现紧凑化控制,特别适宜在悬索桥的边塔或岸基上固定使用;
2.本发明的支承段鞍槽结构以对主缆的竖向支承和转向引导为设计核心,其槽底各绳槽的底面形成了曲率半径定值的弧线线型,在悬索桥工程中,它能够对中跨段的主缆形成平缓、稳定、可靠地竖向支承和转向引导,使主缆能够形成稳定、优美、可靠地流线型抛物线,受力稳定、清晰,进而使主缆的受力最佳化;
3.本发明的发散段鞍槽以对主缆的发散转向引导为设计核心,其槽底各绳槽的底面形成了曲率半径递减弧线线型,在悬索桥工程中,它既能够对主缆形成平缓、稳定、可靠地发散转向引导,使主缆能够形成稳定、可靠地流线型发散,又能够对主缆的发散长度实现合理、有效地紧凑控制,有利于对所建造悬索桥的桥型实现紧凑化控制,进而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保护周边环境,其特别适宜在悬索桥的边塔或岸基上固定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鞍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鞍体与一种鞍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鞍体与另一种鞍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视图。
图5是图1所示鞍体与又一种鞍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b视图。
图7是本发明鞍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采用现有单一功能索鞍建成的悬索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鞍体;11—支承段鞍槽;12—发散段鞍槽;13—中跨端;14—锚固端;2—鞍座;3—主塔;4—主索鞍;5—主缆;6—吊索;7—桥面;8—散索鞍;9—锚碇;s—边跨段;m—中跨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悬索桥成型用的核心受力部件-索鞍,具体是一种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索鞍。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分别结合对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为多功能索鞍,包括鞍体1和鞍座2,二者在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可位移结构上、下方向组合在一起。在悬索桥工程中,本发明布置在悬索桥的边塔上。
其中,鞍体1以全铸钢结构整体成型。在悬索桥工程中,鞍体1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鞍体1的两端分别朝向中跨(河流/峡谷中心区域方向)和锚碇(岸基上的锚固区方向),即鞍体1具有中跨端13和锚固端14。鞍体1上具有鞍槽,该鞍槽从中跨端13至锚固端14以顺序衔接的支承段鞍槽11、过渡段鞍槽和发散段鞍槽12构成;支承段鞍槽11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中跨端13,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和转向;发散段鞍槽12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锚固端14,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以及竖向和横向上的发散转向;过渡段鞍槽将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顺序平滑过渡衔接,从而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平滑过渡。前述结构鞍体1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
具体的,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为竖向相互平行的立面结构。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曲率半径定值的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定值的弧线线型,即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固定值半径从过渡段处至中跨端13端面进行变化。
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两侧槽壁分别为由内向外平滑渐变的外扩弧面结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壁由内向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即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从内而外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壁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壁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内而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递减的弧线线型,即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从内(过渡段处)而外(锚固端端面处)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底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底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
鞍体1上的过渡段鞍槽是将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和槽底,按略带一定弧度变化的方式平滑过渡为发散段鞍槽12对应的两侧槽壁和槽底,即过渡段鞍槽的每侧槽壁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过渡段鞍槽的槽底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
鞍座2为常规的滚轴式支承结构。鞍座2的底板嵌装固定在悬索桥的边塔顶部,即边塔的顶部形成固定鞍座2的对应建设平台。鞍座2的支承结构对应悬索桥工程中的主缆延伸方向,鞍座2的支承结构具有多组滚轴、滚轴四周具有限位围板。鞍体1的底板坐落在鞍座2的支承结构上,鞍座2的支承结构以可位移装配结构支承于鞍体1的底板底面,在悬索桥工程中,使鞍体1能够跟随悬索桥工程中的桥面载荷变化而灵活调整。
实施例2
参见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为多功能索鞍,包括鞍体1和鞍座2,二者在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可位移结构上、下方向组合在一起。在悬索桥工程中,本发明布置在悬索桥的岸基上。
其中,鞍体1以焊接组合结构整体成型。在悬索桥工程中,鞍体1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鞍体1的两端分别朝向中跨(河流/峡谷中心区域方向)和锚碇(岸基上的锚固区方向),即鞍体1具有中跨端13和锚固端14。鞍体1上具有鞍槽,该鞍槽从中跨端13至锚固端14以顺序衔接的支承段鞍槽11、过渡段鞍槽和发散段鞍槽12构成;支承段鞍槽11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中跨端13,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和转向;发散段鞍槽12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锚固端14,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以及竖向和横向上的发散转向;过渡段鞍槽将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顺序平滑过渡衔接,从而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平滑过渡。前述结构鞍体1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
具体的,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为竖向相互平行的立面结构。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曲率半径定值的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定值的弧线线型,即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固定值半径从过渡段处至中跨端13端面进行变化。
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两侧槽壁分别为由内向外平滑渐变的外扩弧面结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壁由内向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即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从内而外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壁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壁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内而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递减的弧线线型,即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从内(过渡段处)而外(锚固端端面处)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底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底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
鞍体1上的过渡段鞍槽是将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和槽底,按略带一定弧度变化的方式平滑过渡为发散段鞍槽12对应的两侧槽壁和槽底,即过渡段鞍槽的每侧槽壁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过渡段鞍槽的槽底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
鞍座2为常规的滑动钢支座结构。鞍座2的底板通过锚固螺栓固定在悬索桥的岸基上,即岸基形成固定鞍座2的对应建设平台。鞍座2的支承结构对应悬索桥工程中的主缆延伸方向,鞍座2的支承结构具有摆动支承座、摆动支承座的四周具有限位围板。鞍体1的底板坐落在鞍座2的支承结构上,鞍座2的支承结构以可位移装配结构支承于鞍体1的底板底面,在悬索桥工程中,使鞍体1能够跟随悬索桥工程中的桥面载荷变化而灵活调整。
实施例3
参见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为多功能索鞍,包括鞍体1和鞍座2,二者在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可位移结构上、下方向组合在一起。在悬索桥工程中,本发明布置在悬索桥的岸基上。
其中,鞍体1以铸焊结合结构整体成型。在悬索桥工程中,鞍体1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鞍体1的两端分别朝向中跨(河流/峡谷中心区域方向)和锚碇(岸基上的锚固区方向),即鞍体1具有中跨端13和锚固端14。鞍体1上具有鞍槽,该鞍槽从中跨端13至锚固端14以顺序衔接的支承段鞍槽11、过渡段鞍槽和发散段鞍槽12构成;支承段鞍槽11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中跨端13,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和转向;发散段鞍槽12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锚固端14,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以及竖向和横向上的发散转向;过渡段鞍槽将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顺序平滑过渡衔接,从而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平滑过渡。前述结构鞍体1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
具体的,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为竖向相互平行的立面结构。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曲率半径定值的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定值的弧线线型,即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固定值半径从过渡段处至中跨端13端面进行变化。
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两侧槽壁分别为由内向外平滑渐变的外扩弧面结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壁由内向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即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从内而外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壁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壁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内而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递减的弧线线型,即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从内(过渡段处)而外(锚固端端面处)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底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底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
鞍体1上的过渡段鞍槽是将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和槽底,按略带一定弧度变化的方式平滑过渡为发散段鞍槽12对应的两侧槽壁和槽底,即过渡段鞍槽的每侧槽壁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过渡段鞍槽的槽底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
鞍座2为常规的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滑动摩擦结构。鞍座2的底板通过锚固螺栓固定在悬索桥的岸基上,即岸基形成固定鞍座2的对应建设平台。鞍座2的支承结构对应悬索桥工程中的主缆延伸方向,鞍座2的支承结构主要由具有若干栅格的板体和嵌装于栅格中的聚四氟乙烯垫组成,栅格板体的四周具有限位围板。鞍体1的底板为底面平整、光滑的不锈钢钢板;鞍体1通过不锈钢板坐落在鞍座2的支承结构上,鞍座2的支承结构以可位移装配结构支承于鞍体1的底板底面,在悬索桥工程中,使鞍体1能够跟随悬索桥工程中的桥面载荷变化而灵活调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鞍座上的支承结构主要由顶面平整、光滑的不锈钢钢板组成,不锈钢板的四周具有限位围板;鞍体的底板主要由底面具有若干栅格的板体和嵌装于栅格中的聚四氟乙烯垫组成;鞍体通过底板底面的聚四氟乙烯垫坐落在鞍座的支承结构-不锈钢板上。
实施例5
参见图7所示,本发明为多功能索鞍,包括鞍体1和鞍座,二者在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可位移结构上、下方向组合在一起。在悬索桥工程中,本发明布置在悬索桥的边塔上。
其中,鞍体1以铸焊结合结构分体成型,即鞍体1在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分成左、右两段,每段为铸焊结合结构成型,左、右两段以螺栓锁合的方式对接成整体。
在悬索桥工程中,整体的鞍体1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鞍体1的两端分别朝向中跨(河流/峡谷中心区域方向)和锚碇(岸基上的锚固区方向),即整体的鞍体1具有中跨端13和锚固端14。整体的鞍体1上具有鞍槽,该鞍槽从中跨端13至锚固端14以顺序衔接的支承段鞍槽11、过渡段鞍槽和发散段鞍槽12构成;支承段鞍槽11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中跨端13,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和转向;发散段鞍槽12的成型轮廓型线对应于锚固端14,在悬索桥工程中用于对主缆进行竖向支承、以及竖向和横向上的发散转向;过渡段鞍槽将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顺序平滑过渡衔接,从而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和发散段鞍槽12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平滑过渡。前述结构鞍体1集主索鞍支承功能与散索鞍发散功能为一体。
具体的,鞍体1上的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为竖向相互平行的立面结构。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曲率半径定值的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定值的弧线线型,即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以固定值半径从过渡段处至中跨端13端面进行变化。
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两侧槽壁分别为由内向外平滑渐变的外扩弧面结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壁由内向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即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从内而外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壁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壁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壁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每侧槽壁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鞍体1上的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具有多条绳槽,各绳槽的底面在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构成台阶面,各绳槽的底面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内而外以曲率半径递减的平滑渐变规律变化,呈曲率半径递减的弧线线型,即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轮廓型线在主缆的延伸方向上由从内(过渡段处)而外(锚固端端面处)顺序衔接的若干条弧形型线构成,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靠近过渡段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大、靠近锚固端14端面处的槽底弧形型线的半径最小,前一槽底弧形型线的末端相切于后一槽底弧形型线的首端,使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由内而外形成具有一定外扩弧度的锥面结构。
鞍体1上的过渡段鞍槽是将支承段鞍槽11的两侧槽壁和槽底,按略带一定弧度变化的方式平滑过渡为发散段鞍槽12对应的两侧槽壁和槽底,即过渡段鞍槽的每侧槽壁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对应槽壁型线内端相切,过渡段鞍槽的槽底成型型线的一端与支承段鞍槽11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另一端与发散段鞍槽12的槽底型线内端相切。
鞍座为常规的滚轴式支承结构。鞍座的底板嵌装固定在悬索桥的边塔顶部,即边塔的顶部形成固定鞍座的对应建设平台。鞍座的支承结构对应悬索桥工程中的主缆延伸方向,鞍座的支承结构具有多组滚轴、滚轴四周具有限位围板。鞍体的底板坐落在鞍座的支承结构上,鞍座的支承结构以可位移装配结构支承于鞍体的底板底面,在悬索桥工程中,使鞍体能够跟随悬索桥工程中的桥面载荷变化而灵活调整。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鞍体以焊接组合结构分体成型,即鞍体在对应主缆的延伸方向上分成左、中、右三段,每段为焊接组合结构成型,左、中、右三段以螺栓锁合的方式对接成整体。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