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限位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093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限位模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限位模型。



背景技术:

双块式无砟轨道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板组成,底座板宽2.8m,厚21cm,每块底座板有2个限位凹槽,限位凹槽的尺寸为1000mm*700mm*110mm,距离板端75cm。在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底座板限位凹槽主要为限制道床板发生位移。通常情况下,施工限位凹槽时采用钢模和木模组合,采用钢模时在模板底部焊接钢筋来支撑模板,模板内侧打孔插筋限制模板移动,此种方法存在模板自重大、拆模困难、施工效率低,木模组合存在错台、表面不平整、固定复杂、通用性差、循环使用次数低、整体性差等缺点。

为了克服传统技术的缺点,申请号为201420126006.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新型模具,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纵向模板,两条纵向模板之间连接有横向模板,两条纵向模板之间设有凹槽模板,凹槽模板通过凹槽模板支撑架固定在纵向模板上,纵向模板的外侧设有模板支撑体系。凹槽模板与凹槽模板支撑架之间设有高度调节装置。纵向模板和横向模板在高度上分别有标准横向模板和标准纵向模板、超高横向模板和超高纵向模板。

又如申请号为201520068963.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块式底座板限位凹槽浇筑辅助装置,包括:支撑柱,其两端分别架设在整体道床模板上,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限位凹槽模板,其位于下方;以及调节装置,其包括第一螺母和表面带有螺纹的紧固件,紧固件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限位凹槽模板上,而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以延伸到至少一个支撑柱的上方,其另一端还螺接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母位于至少一个支撑柱的上方,其外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直径,通过调节第一螺母与紧固件的螺接位置调节限位凹槽模板和支撑柱之间的距离,以用于调节限位凹槽模板的上表面和整体道床的上表面平齐。

上述现有技术虽然克服了传统技术的缺点,但是部件繁多,结构复杂,不利于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限位模型,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限位模型,包括两根支撑槽钢、凹槽模板和四根螺柱,所述两根支撑槽钢呈平行设置,四根所述螺柱均贯穿所述支撑槽钢并与设于支撑槽钢下端的凹槽模板相连,每根所述支撑槽钢上均设有用于贯穿所述螺柱的通孔,所述螺柱沿通孔能够沿横向来回移动,所述支撑槽钢的上沿上侧、下沿上下侧和凹槽模板的上侧均设有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模板为厚度为5mm的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沿横向的长度为10cm。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模板上端设有4个螺纹孔,所述凹槽模板与所述螺柱呈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限位模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限位模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限位模型的俯视图。

图中所示:

1-支撑槽钢;2-凹槽模板;3-螺柱;4-螺母;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所述的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限位模型,包括两根支撑槽钢1、凹槽模板2和四根螺柱3,所述两根支撑槽钢1呈平行设置,四根所述螺柱3均贯穿所述支撑槽钢1并与设于支撑槽钢1下端的凹槽模板2相连,每根所述支撑槽钢1上均设有用于贯穿所述螺柱3的通孔5,所述螺柱3沿通孔5能够沿横向来回移动,所述支撑槽钢1的上沿上侧、下沿上下侧和凹槽模板2的上侧均设有螺母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模板2为厚度为5mm的钢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5沿横向的长度为10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模板2上端设有4个螺纹孔,所述凹槽模板2与所述螺柱3呈螺纹连接。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1)所述限位模型安装前,先放点并用墨斗弹出限位凹槽(图中未示)的边线,安装时先将凹槽模板2的纵向中线与限位凹槽纵向中线重合,然后用“G”型卡将凹槽模板2与底座板模板(图中未示)固定;

(2)将所述限位模型在支撑槽钢1上横向移动,确保凹槽模板2的横向中心线与限位凹槽横向中心线重合;

(3)通过测量队放出的高程点,用线绳将两高程点拉成线,拧螺母4调节所述限位模型的高度,当所述限位模型的棱线与线绳刚好接触为宜;

(4)按此方式一个一个调节安装;

(5)凹槽混凝土成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