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堤与路堑(土质、软质岩石、或硬质岩石路堑)连接处结构设计,尤其涉及一种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
背景技术:
为保证路基纵向刚度的均匀变化,使支撑轨道的基础或路面刚度不发生突变,在路堤与路堑连接处需要设置过渡段。高速铁路路基相关规范规定,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按设计要求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挖入深度不应小于1.0m,台阶高度宜为60cm左右,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同;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应按设计要求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1.0m,台阶高度宜为60c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由于在路基上部荷载作用下,路堤与路堑交界面易出现滑坡、开裂及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另外,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存在潜在地下水的地段,路堑施工改变了原地下水渗流途径,易使地下水渗入路堤,引发路基病害。所以,路堤与路堑连接处是路基工程的薄弱地段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质量高、路基平顺、稳定性与耐久性好的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在路堑一侧顺原坡面纵向开挖台阶,在路堤一侧采用碎石或砾石类渗水性填料分层填筑压实,至与每层台阶面齐平后,沿路基纵向铺设土工格栅,并在路堑一侧的最高台阶及最低台阶的内角处设置横向排水软式透水管。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提高了路堤与路堑连接处的工程质量,满足路基平顺、稳定与耐久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U形钢筋锚,2-土工格栅,3-横向排水软式透水管,4-路堑,5-基床表层,6-基床底层,7-路堤本体,8-过渡段,9-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在路堑一侧顺原坡面纵向开挖台阶,在路堤一侧采用碎石或砾石类渗水性填料分层填筑压实,至与每层台阶面齐平后,沿路基纵向铺设土工格栅,并在路堑一侧的最高台阶及最低台阶的内角处设置横向排水软式透水管。
所述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小于1.0m,台阶高度为60cm,台阶面设置4%向内倾斜的坡度。
所述土工格栅:其一侧用U形钢筋锚固于所述台阶的土体内。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提高路堤与路堑连接处的工程质量,满足路基平顺、稳定与耐久性要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路堤与路堑连接处结构形式,一种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结构。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路堑侧顺原坡面纵向开挖台阶,以使各填筑层之间相互咬合,提高路堤与路堑交界处过渡段的抗滑性能。路堤一侧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或砾石类渗水性填料分层填筑压实,至与每层台阶面齐平后,沿路基纵向铺设一定长度的土工格栅,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在路堑最高台阶及最低台阶的内角处设置横向排水软式透水管,将路堑坡内水引至路基外,以防止地下水渗入路堤,减少路堤病害。
所述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1.0m,台阶高度为60cm左右,台阶面设置4%左右向内倾斜坡度。
所述土工格栅,其一侧用U形钢筋锚固于过渡段台阶土体,以避免路堤与路堑交界处开裂,提高路堤与路堑交界处过渡段的抗滑性能。
所述横向排水软式透水管设置在路堑最高台阶及最低台阶的内角处,用于将路堑坡内水引至路基外,以防止地下水渗入路堤,减少路堤病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台阶面设置4%左右向内倾斜坡度,以使各填筑层之间相互咬合,提高路堤与路堑交界处的抗滑性能。
2.沿路基纵向铺设一定长度的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一侧用U形钢筋锚固于台阶土体,以避免路堤与路堑交界处开裂,提高路堤的稳定性。
3.在路堑最高台阶及最低台阶的内角处设置横向排水软式透水管,将路堑坡内水引至路基外,以防止地下水渗入路堤,减少路堤病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