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8481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



背景技术:

道路于行政界处常会设置调头车道,以方便需要改变路线的车辆调头,常见的调头车道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将行政界处的中分带1-1断开,然后在原来的中分带1-1区域内另设隔离带和环形的调头车道1-2,中分带1-1两侧的单向车道共用环形的调头车道1-2,调头车道1-2由临时车道一1-2a、临时车道二1-2b及其两端的调头区构成,与临时车道一1-2a相邻的为主车道一1-3,与临时车道二1-2b相邻的为主车道二1-4。

当主车道一1-3内的车辆一1-5欲进入临时车道一1-2a调头时,需注意避让从临时车道二1-2b转弯过来的车辆二1-6;而当车辆一1-5完成调头后欲从临时车道二1-2b跨至主车道二1-4时,又需要注意避让主车道二1-4内欲要进入临时车道二1-2b内的车辆三1-7。一旦行驶于临时车道一1-2a内的车辆二1-6与主车道一1-3内欲调头的车辆一1-5并排行驶,车辆一1-5要想进入临时车道一1-2a时,只有加速超车辆二1-6,或减速后排于车辆二1-6后,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安全隐患:车辆一1-5超车并入临时车道一1-2a后,车辆二1-6易追尾车辆一1-5且易超速受罚,而当车辆一1-5减速等待车辆二1-6先行时,后车易追尾车辆一1-5,且使调头花费时间过程;同样的道理,当车辆一1-5完成调头并驶入临时车道二1-2b时,与其并排行驶的车辆三1-7也将面临上述同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具有两个互不干涉的单向调头车道,车辆调头受到的干扰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包括原中分带,原中分带两侧分别设有主车道一、主车道二,原中分带于行政界处设有将其分隔为两个新中分带的缺口,两个新中分带均包括一体连接的原体区、渐变区、狭长区,原体区与原中分带等宽,渐变区为等腰梯形形状,狭长区为比原体区窄的细长区域;渐变区与狭长区旁围设有调头车道,调头车道两侧分别与主车道一、主车道二连接,调头车道的整体宽度等于原中分带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行政界处将原中分带断开,分成两段新中分带,并且将新中分带宽度压缩,用以给调头车道的设置提供空间,主车道一与主车道二分别单独使用一条调头车道,车辆均沿着等腰梯形的渐变区斜边进入调头车道,因此欲进入调头车道的车辆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较小。

优选的,渐变区与原体区的连接处、渐变区与狭长区的连接处、狭长区顶部均设有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处圆角的设置,可方便车辆沿着原体区拐进调头车道内,然后沿着渐变区减速后继而调整方向沿着狭长区直行,再于狭长区顶部减速拐弯,最后依次沿着狭长区、渐变区、原体区逐渐加速汇入主车道中。

优选的,缺口中央设有斑马线,斑马线与原中分带垂直,主车道一、主车道二外侧分别设有非机动车道一、非机动车道二,主车道一与非机动车道一之间、主车道二与非机动车道二之间分别隔有与原中分带平行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上设有供斑马线穿过的断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供行人、非机动车等于行政界处调头。

优选的,调头车道的转弯处设有用于拦住调头车道内直行车辆的活动挡板,活动挡板与原中分带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活动挡板挡在调头车道的直行方向上,对于阻拦直行车辆占用调头车道具有良好的效果。

优选的,调头车道的转弯处顶端还设有固定座,固定座设于原中分带的轴线上,固定座上对称地铰接有两块活动挡板,活动挡板与固定座之间设有使被撞的活动挡板自动回弹的复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座上铰接两块活动挡板,一块用于警示禁止直行车辆占用调头车道,另一块用于警示对面主车道内的车辆禁止驶入该调头车道,由于驶入调头车道内后车辆会受活动挡板的阻挡而无法直行,所以大部分需直行的司机将不会占用调头车道。

优选的,复位机构为两端分别固定于固定座、活动挡板上的弹簧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簧一的弹力将活动挡板维持在与原中分带垂直的位置,当违章车辆不顾活动挡板的警示而执意占用调头车道并撞于活动挡板上时,活动挡板被撞开,待违章车辆驶离后活动挡板在弹簧一的作用下恢复原状态,继续发挥警示作用。

优选的,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于活动挡板上的长杆,长杆上套有弹簧二,固定座上设有供长杆伸出的长通孔,弹簧二抵于活动挡板与固定座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违章车辆撞于活动挡板上时,活动挡板转至靠近固定座,抵于活动挡板与固定座之间的弹簧二被压缩,待违章车辆驶离活动挡板时,压缩的弹簧二恢复原状,从而将活动挡板推至原位处,使活动挡板继续发挥警示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行政界处的机动车道上双向设有互相独立的调头车道,机动车调头效率较高,行政界处的非机动车道上也设有供行人或非机动车调头的路口结构,方便了人们在行政界处的调头,节省了大量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提出的技术问题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体现活动挡板与固定座、复位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体现活动挡板与固定座、复位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单侧活动挡板与固定座、复位机构连接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1-1、中分带;1-2、调头车道;1-2a、临时车道一;1-2b、临时车道二;1-3、主车道一;1-4、主车道二;1-5、车辆一;1-6、车辆二;1-7、车辆三;

2、新中分带;21、原体区;22、渐变区;23、狭长区;3、主车道一;4、主车道二;5、非机动车道一;6、非机动车道二;7、调头车道;8、圆角;9、斑马线;10、绿化隔离带;11、活动挡板;12、固定座;12a、长通孔;13、复位机构;131、弹簧一;132、长杆;133、弹簧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如图2所示,道路的行政界处设有供机动车使用的调头车道7,以及供行人、非机动车使用的斑马线9,道路两侧靠近边缘处均设有一道绿化隔离带10,道路中央设有一道原中分带,两道绿化隔离带10与原中分带均与道路的轴线平行。原中分带于行政界处断开成两条新中分带2,斑马线9设于两条新中分带2中央处,且斑马线9与绿化隔离带10垂直,斑马线9与两条绿化隔离带10相交处设有断口,断口将绿化隔离带10断开,行人、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可以从绿化隔离带10的端口处通过。当行人、非机动车等需要调头时,遵守交通规则,从道路一侧沿着斑马线9走到道路另一侧即可。

原中分带两侧为主车道一3、主车道二4,绿化隔离带10分别紧贴主车道一3、主车道二4设于道路外侧,两侧的绿化隔离带10与道路边缘之间的区域分别为非机动车道一5、非机动车道二6,斑马线9将这两车道连接。

新中分带2靠近顶部的两侧内凹,内凹后形成的尖端上围设调头车道7,也可将新中分带2看作由原体区21、渐变区22、狭长区23一体连接,原体区21的宽度与原中分带的宽度相同,原体区21上一体连接等腰梯形的渐变区22,且连接处设有圆角8,渐变区22上一体连接细长的狭长区23,连接处也设有圆角8,狭长区23顶端同样设有圆角8。调头车道7包围渐变区22、狭长区23两侧设置,调头车道7与新中分带2合成的整体宽度与原中分区的宽度相当。

如图3所示,调头车道7顶部设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为位于狭长区23轴线上的长板,长板两侧通过合页各铰接有一块活动挡板11,活动挡板11的初始位置与狭长区23的轴线垂直,且两侧活动挡板11关于固定座12对称。活动挡板11背对与违章车辆接触的面上与固定座12之间连接固定弹簧一131,弹簧一13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活动挡板11与固定座12之间,弹簧一131即为活动挡板11与固定座12之间的复位机构13,复位机构13可使活动挡板11被违章车辆撞击后自动复位。

实施例2

一种跨行政界的路口设计,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中的复位机构13不同的是,复位机构13包括与活动挡板11固定连接的长杆132,长杆132固定于活动挡板11被撞侧的相反侧,固定座12上开设有长通孔12a,长杆132伸进长通孔12a内,当活动挡板11向固定座12处转动时,长杆132可在长通孔12a内移动且不受阻挡,长杆132上还套着一个弹簧二133,活动挡板11处于初始位置时,弹簧二133两端分别抵于固定座12、活动挡板11的两侧。当违章车辆撞上活动挡板11时,长杆132插入长通孔12a伸至固定座12另一侧的长度增加,长杆132上的弹簧二133随之压缩,待违章车辆驶离时弹簧二133恢复原状,弹簧二133将活动挡板11推至原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