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公园、公路、公共场所的绿化带遍及各地,草坪修整工具也被广泛应用。其中吹风机属于一种常规电动工具,其主要用于吹扫落叶、路面灰尘、积水、积雪以及用于森林灭火。在吹风机的使用过程中,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用户对风力和风量有不同的需求。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各种风力或风量的调节方式,一般通过设置多级风扇串接实现风力的增大,或者增大进风口面积实现风量的提升。
例如中国专利CN205934814U公开了一种手持轴流式吹风机,其包括上壳体、出风筒、马达、涵道和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中间设有马达,用于带动风扇转动,所述马达下端与下壳体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有若干可拆卸涵道,所述涵道内的风扇与马达连接,所述下壳体侧面四周设有若干凸台a,所述出风筒内壁上端设有若干与凸台a对应的L形凹槽,用于出风筒与下壳体连接。该手持轴流式吹风机,采用多级风扇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或减少风扇的级数,来对应不同的风量规格,无需制作新的模具,大大拓展了使用场景,不仅适用于吹扫草坪垃圾、草屑和落叶,以及公园和道路上的落叶,另外强大的风力也可以用于森林灭火、路面清扫和吹雪作业。
上述专利文献中,通过改变串接风扇的数量可以改变吹风机管道内的压力,满足不同风力的需求,但由于单一的进风通道,对吹风机流量的提升产生限制,且传统的多级风扇的吹风机,在多级风扇同时工作时,由于每级风扇的叶片的结构、数量均一致,这样便会导致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受到一定的阻挡,进而影响吹风机的出风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吹风机,该吹风机的风速与风量均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吹风机,其包括:
机壳,包括主体部及具有连通外界并在轴向上延伸的吹风管;
动力装置,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以为所述吹风机提供动力;
风扇组件,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在轴向上前后设置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吹风机包括供至少所述第一风扇产生的气流进入的第一进风通道及供至少所述第二风扇产生的气流进入的第二进风通道,进入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内的气流和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内的气流均汇入至所述吹风管内并向外界吹出。
优选的,进入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由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共同驱动产生,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气流由所述第二风扇单独驱动产生。
优选的,所述机壳还包括将气流导入至所述吹风管内的第一涵道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涵道部连通的供气流进入的第一组进风口,当吹风机处于工作状态下,由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共同驱动产生的气流中的至少部分自所述第一组进风口进入至所述第一涵道部内以在所述第一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通道。
优选的,所述吹风机还包括供气流进入至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内的第二组进风口,所述第二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涵道部与所述吹风管之间。
优选的,所述机壳还包括将气流导入至所述吹风管内的第二涵道部,所述第二涵道部至少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涵道部,所述第二组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涵道部与所述第二涵道部之间,当吹风机处于工作状态下,由所述第二风扇单独驱动产生的气流中的至少部分进入至所述第二涵道部内以在所述第二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组进风口在轴向上前后分离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组进风口包括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进风口及在周向上环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径向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涵道部内,所述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涵道部内,位于所述第一涵道部内的第一风扇的数量大于等于1个,位于所述第二涵道部内的第二风扇的数量大于等于1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涵道部包括在轴向上贯通的第一接口部及与第一接口部相对的第二接口部,所述第一接口部与所述第一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接口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且所述第二接口部在径向上的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风扇在径向上的截面积。
优选的,进入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中的至少部分和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气流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之间汇集,并自所述第二风扇吹向所述吹风管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均为轴流风扇。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均包括轮毂和若干围设在轮毂周向上的叶片,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一风扇的叶片的数量、叶片的旋转外径、叶片的旋转内径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相应的所述第二风扇的叶片的数量、叶片的旋转外径、叶片的旋转内径。
优选的,所述第二风扇的轮毂比大于所述第一风扇的轮毂比。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马达及控制电路,所述马达控制所述风扇组件的旋转运动,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机壳可拆卸安装。
优选的,所述吹风管在轴向上设有一中心轴线,所述马达绕一旋转轴线驱动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旋转,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同轴设置且具有通过马达带动旋转的转动轴线,所述吹风管的中心轴线、所述马达的旋转轴线及所述第一、第二风扇的转动轴线三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通过设置叠加的进风通道(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并在每个进风通道内设置有风扇,通过多风道多风扇的叠加设计可实现吹风机的风速和风量都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2.本实用新型第一风扇的结构与第二风扇的结构设计成不相同,具体的,第一风扇与第一风扇的叶片的数量、叶片的旋转外径、叶片的旋转内径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相应的第二风扇的叶片的数量、叶片的旋转外径、叶片的旋转内径。如此设计,可减少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转动时产生的相互气流的阻挡,进而增加吹风机的出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吹风机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吹风机的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吹风机在工作状态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吹风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吹风机的右机壳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吹风机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吹风机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单风扇单风道的吹风机的风压分布示意图;
图10为双风扇单风道的吹风机的风压分布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风扇双风道的吹风机的风压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左机壳;2-马达;3-后导锥;4-连接轴套;5-卡圈;6-传动轴;7-第一风扇;8-第一轴承;9-第一涵道部;91-第一接口部;92-第二接口部;10-第一组进风口;11-导流板;12-第二组进风口;13-轴套;14-第二轴承;15-第二风扇;16-六角螺母;17-锁紧螺母;18-第二涵道部;19-吹风管;20-卡销;21-螺孔;22-卡槽;24-散热口;25-轴向进风口;26-第一径向进风口;27-第二径向进风口;28-前导锥;29-右机壳;30-卡槽凸台;31-输出轴;32-六角垫片;33-田字形限位凸起;40-主体部;100-吹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吹风机100的结构示意图,吹风机是一种常见的花园工具,用于执行清洁工作。吹风机主要利用吹风功能将散落的树叶集中起来,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吹风机100整体沿图1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延伸,定义该方向为轴向。吹风机100包括机壳、动力装置及风扇组件。其中机壳包括主体部40及具有连通外界的并在轴向上延伸的吹风管19。动力装置连接于主体部40以为吹风机100提供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装置包括可驱动风扇组件绕一旋转轴线旋转的马达2,该马达2容置于该主体部40内。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动力装置包括马达及控制电路(未图示)。动力装置与机壳可拆卸连接,以使得吹风机闲置时,动力装置可拆卸下来,用于其它动力工具,减少资源的浪费。风扇组件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风扇组件包括在轴向上前后设置的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吹风机100还包括供至少第一风扇7驱动产生的气流进入的第一进风通道及供至少第二风扇15驱动产生的气流进入的第二进风通道。优选的,进入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由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共同驱动产生,进入第二进风通道的气流由第二风扇15单独驱动产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主体部40与吹风管19为分体设置,当然,主体部40与吹风管19也可一体成型。主体部40为两个半壳体组装形成。具体的,主体部40包括左机壳1和右机壳29。左、右机壳组合后形成有将马达2容置在其内的收容空间。吹风机100包括可将气流导入至吹风管19内的第一涵道部9,主体部40形成有与第一涵道部9连通的供气流进入的第一组进风口10。当吹风机100处于工作状态下,由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共同驱动产生的气流的至少部分自第一组进风口10进入至第一涵道部9内以形成第一进风通道。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第一涵道部9向吹风管19的方向定义为前端,第一涵道部9的另一侧定义为后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涵道部9,为筒状部件,大致类似于台灯的形状设计。第一涵道部9的后端与主体部40固定连接。同时如图1和3所示,在第一涵道部9的上下对称面上设有田字形限位凸起33以限制第一涵道部9相对于主体部在周向上旋转。如图2所示,在左机壳1和右机壳29的后端均设置有散热口24。
如图1所示,吹风机100还包括将气流导入至吹风管19内的第二涵道部18,第二涵道部18至少部分套接于第一涵道部9,第一涵道部9与第二涵道部18之间的供气流进入的第二组进风口12。当吹风机100处于工作状态下,由第二风扇15单独驱动产生的气流中的至少部分进入至第二涵道部18内以在第二组进风口与第二风扇15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通道。其中由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共同驱动进入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的至少部分和由第二风扇15单独驱动进入第二进风通道的气流的至少部分在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之间汇集,并自第二风扇15吹向吹风管19内。其中第一涵道部9和第二涵道部18之间通过如图8和9所示的卡销卡槽的形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涵道部9的前端设置有如图8所示的沿第一涵道部9径向凸起的凸台卡销20,在第二涵道部18上设置有如图9所示的与卡销20配合的卡槽22,第一涵道部9通过卡销20卡入到第二涵道部15的卡槽22内实现二者的固定,同时卡槽22内侧设置有卡槽凸台30,在卡销20和卡槽凸台30上还设置有螺孔21,通过在螺孔21内安装螺钉进一步固定第一涵道部9与第二涵道部18。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第二涵道部18,只要在吹风管19与第一涵道部9之间形成有供气流进入第二进风通道内的第二组进风口12即可,从第二组进风口12进入的气流可直接流入至吹风管19内。进一步的,涵道部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两个,具体的数量可根据进风通道的数量作相应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涵道部9、第二涵道部18、主体部40、吹风管19均为分体设置。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涵道部9、第二涵道部18、主体部40、吹风管19中的至少两个为一体成型或全部一体成型。
优选的,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风扇7设置在第一涵道部9内,第二风扇15设置在第二涵道部18内。第二风扇15在轴向上位于第一风扇7的前端。第一涵道部9包括在轴向上贯通的的第一接口部91和第二接口部92。第一接口部91的开口尺寸大于第二接口部92的开口尺寸。其中,第一接口部91位于第二接口部92的后端,第一接口部91与第一组进风口10相连通,第二接口部92设置在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之间,且第二接口部92在径向上的截面积小于等于第二风扇15在径向上的截面积。第二接口部92朝向第二风扇15且与第二涵道部18相连通,且第二接口部92在径向上的截面积小于第二风扇15在径向上的截面积。如图6所示,为增加进入吹风机100内部的气流量,第一组进风口10包括形成于主体部40上的轴向进风口25、在周向上环设于主体部40上的径向进风口;其中径向进风口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径向进风口26及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径向进风口27。上述多个第一组进风口10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进风量的增加。第一组进风口10设置在第一风扇7的后端,第二组进风口12设置在第二风扇15的后端。第一组进风口10与第二组进风口12在轴向上前后分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均为轴流风扇。由于轴流风扇能够产生较高的风速,在没有增加尺寸的前提下,吹风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均包括轮毂和若干围设在轮毂周向上的叶片。优选的,第一风扇7的叶片的旋转外径、旋转内径和叶片的数量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相应的第二风扇15的叶片的旋转外径、旋转内径及叶片的数量。具体的,第二风扇15的旋转外径大于第一风扇7的旋转外径,第二风扇15的旋转内径大于第一风扇7的旋转内径,第二风扇15的叶片的数量大于第一风扇7的叶片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扇15的轮毂比为0.6~0.8,第一风扇7的轮毂比为0.5~0.7。优选的,第二风扇15的轮毂比大于第一风扇7的轮毂比,即第二风扇15的轮毂比优选为0.7,第一风扇7的轮毂比优选为0.6。需要说明的是:叶片的根部直径即为旋转内径,叶片的顶部直径即为旋转外径。叶片的根部直径与叶片的顶部直径之比即为风扇的轮毂直径与叶片外径之比,即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轮毂比。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扇7、第二风扇15的轮毂比大小对吹风机的风量及风速均至关重要。对于轴流吹风机而言,轮毂比直接影响其输出压力,轮毂比越大越大则输出压力越大,因此串接轮毂比较大的风扇有利于显著提高吹风管的输出压力。这样吹风效率更高。进一步的,上述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的叶片的结构不相同,进而使第一风扇7所产生的气流尽可能避免被第二风扇15的阻挡,当马达驱动风扇组件旋转时,便会产生较大的气流,进而使该吹风机100具有较好的吹风效率。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第一风扇7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各个第一风扇7的结构可完全相同也可至少部分不同;第二风扇15的数量也可以不止一个,各个第二风扇15的结构可完全相同也可至少部分不同。即设置在第一涵道部9内的第一风扇7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设置在第二涵道部18内的第二风扇15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吹风管19定义有一中心轴线X。该吹风管19套接于第二涵道部18的前端,且与第二涵道部18为可拆卸连接。优选的,吹风管19有且仅有一个。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吹风管19可为多截管子组合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吹风功能的风管。吹风管19的后端为连接端,前端设有连通外界的出风口191,第一涵道部9和第二涵道部18连接安装在吹风管19与主体部40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均由同一个马达2和一根传动轴6驱动;其中马达2固定安装在所述左机壳1和右机壳29内。在本实施例中,马达2包括输出动力的输出轴31,该输出轴31绕一旋转轴线带动第一、第二风扇一同旋转。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为同步同速运行,但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之间也可为同步异速运行或者同速异步运行或者异步异速运行。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同轴设置且具有通过马达带动旋转的转动轴线。在本实用新型中,吹风管19的中心轴线X、马达的旋转轴线及第一、第二风扇的转动轴线三线重合。相对于单个风扇,多个风扇的设置常会带来较高的噪音设计限制,而将上述三个轴线设计成重合,会大大的降低整机的噪音,且吹风效率更好。进一步的,马达2的输出轴31可通过连接轴套4连接传动轴6,连接轴套4的端部通过卡圈5固定限位。连接轴套4上安装有后导锥3;传动轴6穿过第一涵道部9伸入到第二涵道部18内与第二涵道部18末端的导流锥28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涵道部9通过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14安装到传动轴6上。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吹风机100还包括对第二组进风口12进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复数个导流板11。导流板11设置于第一涵道部9的外周面与第二涵道部18的内周面之间且在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导流板11的设置可将进入至第二组进风口12内的气流的流向进行导正,即使得气流沿着导流板11在第二进风通道内沿轴向向前移动至吹风管19内,减少气流损失,增大出风量。吹风机100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二风扇15与出风口191之间的前导锥28。前导锥28在垂直于中心轴线X的方向上的截面积由后端至前端成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本实施例中,前导锥28为锥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吹风机的工作原理:
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了解的,吹风机100的工作效果主要取决于吹风机的风量和风压。风扇的风量即风扇每单位时间排送的空气体积,用Q表示。风扇的风压即为风扇的出口气流全压与进口气流全压之差称为风压,用P表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风机工作时,马达带动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共同转动驱动外部气流通过第一组进风口10流入至第一涵道部9内,此时,在第一组进风口10与第二风扇15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通道,将流入至第一进风通道内的流量计为Q1,气流在第一进风通道内形成的风压计为P1;吹风机100工作时,马达2带动第一风扇7和第二风扇15旋转,由第二风扇15旋转产生的气流中的至少部分进入至第二涵道部18内以在第二组进风口12与第二风扇15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通道,将流入至第二进风通道内的流量计为Q2,气流在第二进风通道内的风压计为P2;流入第一进风通道内的气流和流入第二进风通道内的气流均汇入至吹风管19内,即在吹风管19内形成混合流道,最终在吹风管19的出风口形成强烈的喷射气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至吹风管19内的风量Q=Q1+Q2,风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流入至吹风管19内的气流产生的风压P=P1+P2,且由于前导锥的设置,最终气流在吹风管19前端产生的风压必然更大,因此,从吹风管19的出风口191吹出的气流的流速得到明显的增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机,在兼顾风速提升的同时还能保证风量显著增加,吹风效果非常好。具体的,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风扇、多风道的轴流式吹风机在风量和风速的提升会在下文中通过与常规轴流式吹风机的相关参数对比展现。
如图9所示,为常规的单风扇、单风道的轴流式吹风机的风压分布示意图,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双风扇、单风道的轴流式吹风机的风压分布示意图;图10相比于图9仅为单纯的风扇叠加。
图11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风扇、双风道的轴流式吹风机的风压分布示意图。图11中竖轴数据的单位为pa,其表示吹风管出风口处产生的风压。由下表可知:单纯的在风道内将风扇进行叠加,风道内压力增大但风量却降低了。而本实用新型的双风扇双风道的轴流式吹风机,一方面,叠加的进风通道,每个进风通道内都设有将外界气流引入各进风通道内的风扇,且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的结构不同,使得吹风管吹出的风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在不改变吹风管管径的条件下,风压也明显增加,进而吹风管出风口的吹出去的气流的流速大,吹风机的工作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因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轴流式吹风机可兼顾风量和风速的共同提升,吹风效果非常好。
如下表为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与现有技术进行的具体参数的比较,通过下表可知:通过减小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的尺寸,使得双风扇的轴功率最小;而又通过将第一风扇7的结构与第二风扇15的结构设计成不相同,且通过叠加进风通道的设计,使得即使在降低第一风扇7与第二风扇15尺寸的条件下,双风扇双风道的风量和风压也不会减小,且相对于单风扇单风道,双风扇双风道的方案在风量和风压上均得到显著的提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