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钢屏障移动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6363阅读:959来源:国知局
旋转式钢屏障移动护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车行道侧用于保护车辆行驶安全的车行道隔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在收费站广场以及施工现场组装应用的旋转式钢屏障移动护栏。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公路交通发展十分迅速,然而不断发生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活动护栏的防撞效果日显重要。

现在我国设置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公路路侧的护栏主要是二波板、三波板护栏以及砼护栏等。二波板、三波板护栏均为半刚性护栏,质量小的车辆与半刚性护栏碰撞后,半刚性护栏变形较大,吸能效果较好,通过变形可以对车辆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但质量较大的车辆与半刚性护栏碰撞后,半刚性护栏有可能被完全损坏而起不到防护的作用;砼护栏属于刚性护栏的范畴,因为刚性护栏的刚性大,与车辆碰撞后变形量小,对车辆起不到任何缓冲作用,导至车辆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方向,加速度也相应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很大变化,因而对车内人员产生较大冲击。

在收费站广场大多使用的是水马、雪糕桶和砼护栏等,水马和雪糕桶没有任何的防撞能力,只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在收费站广场等场所遇到失控车辆则会成为潜在的事故源。

施工区使用的防护措施多半是水马和雪糕桶,也有少量的使用钢管焊接的可随意移动的轻型护栏,特别是在施工区使用的水马和雪糕桶,极易在使用阶段丢失,使水马和雪糕桶在施工区唯一起到的警示作用也就此失去,给路人及驾驶人员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其中很多护栏是没有防撞能力的,并且没有防盗措施,有防撞能力的很多活动护栏又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验收方面也没有依据,这导致很多所谓的防撞活动护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达不到最初设计的防撞效果。用户在维修时也没标准参照,导致维修成本高且维修质量低下,还造成很多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较强的防撞能力且又能灵活移动,在验收、维修方面有标准,能从各个环节保证质量和使用效果的活动护栏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能力达到A级,便于运输、施工,同时维护简单的旋转式钢屏障移动护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旋转式钢屏障移动护栏,它包括数节活动导向隔离单元;各活动导向隔离单元之间通过其端部可松开的连接装置串连成车辆约束系统;所述活动导向隔离单元包括底座,底座顶面通过若干圆形立柱与横梁连接,立柱与底座和横梁可拆卸连接,底座和横梁之间的立柱上套装有旋转桶;在活动导向隔离单元底座的底部两边设有若干连接底板,连接底板上钻有螺纹通孔,活动导向隔离单元通过螺纹通孔和锚固螺母与通行区域地面的植筋螺栓进行锚固联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约束系统还包括两端的端部导向锚固单元,端部导向锚固单元的一端与活动导向隔离单元通过其端部可松开的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端部导向锚固单元也包括底座和横梁,底座顶面通过圆形立柱与横梁连接,立柱与底座和横梁可拆卸连接,底座和横梁之间的立柱上套装有旋转桶;端部导向锚固单元外端部的横梁为斜梁并与底座顶部连接,底座外端部为斜面;在端部导向锚固单元底座的底部两边设有若干连接底板,连接底板上钻有螺纹通孔,端部导向锚固单元通过螺纹通孔和锚固螺母与通行区域地面的植筋螺栓进行锚固联接。

具体的,所述底座的横截面为梯形,且开口向下;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C形,且开口向下。

具体的,所述底座高度与其下部纵向棱边间距的比例为1:1,底座高度与其上部纵向棱边间距的比例为2:1。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两侧导向面由单一的板材制成,其导向面在其下部纵向棱边和上部纵向棱边之间的高度范围内设有两个纵向凸筋;底座的下部纵向棱边设有一个向底座中心折弯的纵向凸筋。

具体的,所述可松开的连接装置包括设置于底座两侧导向面端部的螺栓孔和连接板,该连接板上设有与相邻底座端部螺栓孔相对应的螺栓通孔;还包括设置于横梁顶面端部的螺栓孔和连接板,该连接板上设有与相邻横梁端部螺栓孔相对应的螺栓通孔;通过连接板、螺栓和螺母将各活动导向隔离单元和端部导向锚固单元串连成车辆约束系统。

具体的,所述圆形立柱下部通过法兰、螺栓和螺母固连在底座顶面上;圆形立柱顶部中心设有螺孔,横梁顶面对应处设有螺栓通孔,圆形立柱顶部通过螺栓固连在横梁顶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顶面端部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槽。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城市快速路路侧以及匝道口、收费站广场等区域,各活动导向隔离单元和端部导向锚固单元通过若干连接板和螺栓、螺母联接实现串联成组,具有高灵活性及高约束能力统一的优点;为了增强护栏的吸能功效以及导向功能,开创性地将钢屏障护栏与旋转护栏相结合,利用优化设计方案,最终形成了高性能旋转式防撞护栏的结构及特性:有效地利用钢屏障大的空间结构增加其吸能功用,采用了旋转护栏导向及吸能的双重优点,大大提升了护栏导向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活动导向隔离单元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活动导向隔离单元的横断面图。

图4是图1中活动导向隔离单元的立面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活动导向隔离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9是图1中端部导向锚固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端部导向锚固单元的立面图。

图11是图10中D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E处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中端部导向锚固单元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中F处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面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端部与路面锚固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G处的放大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节单元连接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连接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本实施例包括两节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和两端的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各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之间、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与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通过其端部可松开的连接装置串连成车辆约束系统3。参见图2至图8,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包括底座11,底座顶面13通过12根圆形立柱14与横梁12连接,底座11和横梁12之间的立柱14上套装有旋转桶15,旋转桶15在横梁12与底座11连接前可利用其自身的圆孔穿进立柱14上;立柱14与底座11和横梁12可拆卸连接,由图5、图6、图8可见,圆形立柱14下部通过法兰16、螺栓17和螺母18固连在底座顶面13上;圆形立柱14顶部中心设有螺孔,横梁12顶面对应处设有螺栓通孔,圆形立柱14顶部通过螺栓19、垫片114固连在横梁12顶面上;部分立柱14也可向下穿过底座顶面13直到底座11底部,以起到加强作用。由图2、图3可见,底座11的横截面为梯形,且开口向下;横梁12的横截面为C形,且开口向下。参见图3,底座高度H与其下部纵向棱边间距A的比例为1:1,底座高度H与其上部纵向棱边间距a的比例为2:1。参见图2,底座11两侧导向面110由单一的板材制成,其导向面110在其下部纵向棱边和上部纵向棱边之间的高度范围内设有两个纵向凸筋;底座11的下部纵向棱边设有一个向底座中心折弯的纵向凸筋;且在底座顶面13的端部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槽111。

参见图9至图14,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包括底座21和横梁22,底座21顶面也通过圆形立柱14与横梁22连接,底座21和横梁22之间的立柱14上套装有旋转桶15,立柱14与底座21和横梁22可拆卸连接,立柱14也可向下穿过底座21顶面直到底座21底部,以起到加强作用,还可在底座21顶面到底座21底部之间设加强立柱24,如图10所示。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的形状、结构及各部件连接方式(如图11、图12、图14所示)与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外端部的横梁为斜梁并与底座顶部连接,且其底座外端部为斜面;在底座21的内端部的顶面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槽23。

参见图7、图13、图15、图16、图17,在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和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的底座的底部两边设有若干连接底板112,连接底板112上钻有螺纹通孔113,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和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通过螺纹通孔113、锚固螺母31、垫片32与通行区域地面的植筋螺栓33进行锚固联接。

参见图18、图19,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与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端部可松开的连接装置包括设置于底座11和底座21两侧导向面110端部的螺栓孔34和连接板35,连接板35上设有与相邻底座端部螺栓孔34相对应的螺栓通孔38;还包括设置于横梁12和横梁22顶面端部的螺栓孔36和连接板37,连接板37上设有与相邻横梁端部螺栓孔36相对应的螺栓通孔39;将连接板35和连接板37上的螺栓通孔38和螺栓通孔39与相邻底座端部的螺栓孔34和相邻横梁端部的螺栓孔36分别对齐,插入螺栓40,垫上垫片42,通过拧紧螺母41,将各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和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串连成车辆约束系统,使各活动导向隔离单元1及端部导向锚固单元2串联处不可相对于彼此偏转,以达到相对较高的刚性以及相对较高的约束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