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4550发布日期:2018-06-08 20:4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轨道作为列车的承重结构和走形轨道,不仅在结构受力上要满足规范要求,而且在线形上要满足列车行驶要求。轨道梁横向尺寸受到车辆的限制一般都较小,导致轨道梁的横向整体刚度较弱。

目前,国内只有重庆轨道交通2、3号线具有跨座式单轨运营经验,轨道梁之间没有采用横向连接构件,如图1所示,两个轨道梁之间没有设置横向连接,轨道梁单独受力,轨道梁与桥墩盖梁11之间采用垫石12及支座13进行连接,导致结构横向刚度较弱,行车舒适性较差。国外,美国拉斯维加斯、巴西圣保罗等地的跨座式轨道梁采用了钢结构横向连接构件,如图2所示,其中钢结构为工字钢22,所述工字钢的两端分别采用高强螺栓23与两个轨道梁21相连接,工字钢与轨道梁之间为铰接,但工字钢对轨道梁的刚度几乎没有贡献,仅作为疏散通道的支撑构件,且采用工字钢作为横向连接构件存在直接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均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其基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工作特点,研究及设计了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该轨道梁设有双线轨道梁,并且双线轨道梁之间利用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进行连接,提高了轨道梁的横向整体刚度,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强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其包括第一轨道梁、第二轨道梁和横向连接构件,其中:

所述横向连接构件设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之间,其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段、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的宽度也相等,并且宽度大于高度,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与第一轨道梁相连,并与第一轨道梁同步预制;所述第二连接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与第二轨道梁相连,并与第二轨道梁同步预制;所述中间段同样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在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安装到位后单独预制,所述中间段的一端通过第一钢板与第一连接段可拆卸连接,该第一钢板设于中间段与第一连接段连接处的上方,并且该第一钢板的长度及宽度与第一连接段的长度及宽度相等,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钢板与第二连接段可拆卸连接,该第二钢板设于中间段与第二连接段连接处的上方,并且该第二钢板的长度及宽度与第二连接段的长度及宽度相等。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与中间段连接的一端呈阶梯状,所述第二连接段与中间段连接的一端也呈阶梯状,所述中间段的两端呈阶梯状。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钢板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段和中间段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中预埋有供第一螺栓穿过的第一螺栓孔,所述中间段中预埋有供第二螺栓穿过的第二螺栓孔。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钢板通过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固定在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间段中预埋有供第三螺栓穿过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二连接段中预埋有供第四螺栓穿过的第四螺栓孔。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间段与第一连接段连接处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三钢板,该第三钢板的形状及尺寸与所述第一钢板相同,其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段和中间段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间段与第二连接段连接处的下方还设置有第四钢板,该第四钢板的形状及尺寸与所述第二钢板相同,其通过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固定在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的厚度相同,均为30mm。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的尺寸为Φ32mm,所述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第三螺栓孔和第四螺栓孔的尺寸为Φ35mm。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由横向连接构件连接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并将横向连接构件中的第一连接段、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设计成高度相等,宽度也相等,并使宽度大于高度,以此有效提升轨道梁的横向整体刚度,改善列车行驶舒适性,解决了钢结构连接构件对横向刚度几乎没有贡献的弱点,同时解决了钢结构后期养护成本高的劣势。

2.本实用新型在保证整体受力的前提下,横向连接构件与轨道梁利用钢板实现可拆卸式连接,方便后期轨道梁线形调整,并且将钢板的长度及宽度设计成与相应连接段的长度及宽度一致,便于后期拆卸的同时提高中间段与连接段的连接强度与连接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横向连接构件采用一部分与轨道梁同时预制,一部分单独预制譬如在工厂单独预制,然后两部分在现场进行拼装,不仅减少了现场浇筑的工程量,而且构件制造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另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向连接构件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包括第一轨道梁1、第二轨道梁2和横向连接构件,其中,横向连接构件设于第一轨道梁1和第二轨道梁2之间,其包括第一连接段3、第二连接段4和中间段5,第一连接段3和第二连接段4的结构相同,中间段5设于第一连接段3和第二连接段4之间,第一连接段、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的高度(与轨道梁的高度方向一致)相等,譬如都为300mm,第一连接段、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的宽度(与轨道梁的延伸方向一致,下同)也相等,譬如都为400mm,并且宽度大于高度,由于两轨道梁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横向连接构件所需的长度(水平延伸,并与轨道梁的延伸方向垂直,下同)也较长,为了保证横向连接构件自身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将横向连接构件的宽度设计成大于其高度,以在保证自身结构强度的同时有效提高轨道梁的横向整体刚度;所述第一连接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与第一轨道梁相连,并与第一轨道梁同步预制;第二连接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与第二轨道梁相连,并与第二轨道梁同步预制;中间段同样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在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安装到位后单独预制,譬如在工厂单独预制,然后在两轨道梁以及两连接段制备结束后,与连接段进行装配,其中,中间段的一端通过第一钢板6与第一连接段可拆卸连接,该第一钢板设于中间段与第一连接段连接处的上方,并且该第一钢板的长度(与轨道梁的延伸方向垂直,下同)及宽度(与轨道梁的延伸方向一致,下同)与第一连接段的长度及宽度相等,中间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钢板与第二连接段可拆卸连接,该第二钢板设于中间段与第二连接段连接处的上方,并且该第二钢板的长度及宽度与第二连接段的长度及宽度相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及中间段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其中第一连接段及第二连接段分别与两轨道梁同步预制,相对于钢结构,采用混凝土制成的横向连接构件更易养护,后期基本不用养护,降低了成本,且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提高了轨道梁的横向刚度。

具体的,中间段的尺寸在轨道梁安装到位后,根据第一连接段及第二连接段的空间位置的测量结果确定,且中间段在预制好后进行现场安装。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段与中间段连接的一端呈阶梯状,第二连接段与中间段连接的一端也呈阶梯状,并且中间段的两端呈阶梯状,装配时,中间段两端的阶梯状分别与第一连接段的阶梯状以及第二连接段的阶梯状咬合,实现对接,保证抗剪能力。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一钢板6通过第一螺栓7和第二螺栓8固定在第一连接段和中间段上。为了便于连接段与中间段的可靠连接,第一连接段中预埋有供第一螺栓穿过的第一螺栓孔,中间段中预埋有供第二螺栓穿过的第二螺栓孔,由此通过将第一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实现第一钢板与第一连接段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螺栓孔实现第一钢板与中间段的可拆卸连接。

同样的,第二钢板通过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固定在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上,并且中间段中预埋有供第三螺栓穿过的第三螺栓孔,第二连接段中预埋有供第四螺栓穿过的第四螺栓孔,由此通过将第三螺栓穿过第三螺栓孔实现第二钢板与中间段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螺栓孔实现第二钢板与第二连接段的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保证连接段与中间段的可靠连接,在中间段与第一连接段连接处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三钢板9,该第三钢板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一钢板相同,其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段和中间段上。中间段与第二连接段连接处的下方还设置有第四钢板,该第四钢板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二钢板相同,其通过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固定在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上。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的长度为500mm,宽度为400mm,高度为30mm,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的结构尺寸相同,均为500mm(长)×400mm(宽)×30mm(厚,与连接段的高度方向一致)。

为了保证连接可靠性,通过试验选用Φ32mm的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即可满足装配要求,此外为了保证螺栓能有效穿过待连接件,将螺栓孔即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第三螺栓孔和第四螺栓孔的尺寸设计为Φ35mm。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