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踩踏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5767发布日期:2018-12-05 20:13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防踩踏通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防踩踏通道属于安全通道领域。



背景技术:

如今,在节假日,世博园、博览会、展览馆、地铁站、火车站、体育场等场所,人流比较集中,拥堵情况严重,大多数场所设计了蛇形通道,使人流在蛇形通道内排队通行。当人流量不大的时候,从蛇形通道通行成为了一种负担,因为从蛇形通道通行的路程比直线距离多了很多倍;如果蛇形通道内的某一个人出现意外,如后方人员推搡前方人员,造成前方人员跌倒,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某个队列整体跌倒,从而发生踩踏事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能够灵活变化、确保通行效率、保证通行安全的防踩踏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防踩踏通道,包括左侧隔离栏和右侧隔离栏,左侧隔离栏上沿前后方向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左半挡杆,右侧隔离栏上沿前后方向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右半挡杆,左半挡杆与右半挡杆由前向后依次交错设置,左侧隔离栏、右侧隔离栏、左半挡杆、右半挡杆围成沿前后方向的曲折的通道。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左侧隔离栏后端、右侧隔离栏后端用于控制通道开闭的道闸。

进一步的,左侧隔离栏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左侧立柱,左侧立柱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左侧上横梁,左侧立柱的上部还安装有沿前后方向的左侧下横梁,左侧下横梁位于左侧上横梁的下方,左侧下横梁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左半挡杆;右左侧隔离栏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右侧立柱,右侧立柱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右侧上横梁,右侧立柱的上部还安装有沿前后方向的右侧下横梁,右侧下横梁位于右侧上横梁的下方,右侧下横梁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右半挡杆。

进一步的,左半挡杆通过第一三通转动安装在左侧下横梁上,右半挡杆通过第二三通转动安装在右侧下横梁上。

进一步的,第一三通与左侧下横梁通过限位销固定连接,第二三通与右侧下横梁通过限位销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位于最外侧的左侧立柱与左侧上横梁之间通过第一弯头连接,位于中部的左侧立柱与左侧上横梁之间通过第三三通连接;位于最外侧的右侧立柱与右侧上横梁之间通过第二弯头连接,位于中部的右侧立柱与右侧上横梁之间通过第四三通连接。

由于实行上述技术方案,就使得通过该防踩踏通道时,不需要前后折返,只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左右移动身体即可;左半挡杆和右半挡杆将该防踩踏通道沿前后方向分隔成多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独立空间内只能容纳两人,可以将排队通过的人群分隔开,不会出现拥挤、推搡的情况,位于前方的人员不会被后方的人员推倒,即使某一个人在通过的过程中跌倒,后方的人员也不会随着被绊倒,从而避免了踩踏情况的发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蛇形通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踩踏通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防踩踏通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防踩踏通道中右侧隔离栏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防踩踏通道中右侧下横梁与右半挡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1、左半挡杆,2、右半挡杆,3、左侧立柱,4、左侧上横梁,5、左侧下横梁,6、右侧立柱,7、右侧上横梁,8、右侧下横梁,9、第二三通,10、限位销,11、第二弯头,12、第四三通,13、蛇形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2至6所示,防踩踏通道,包括左侧隔离栏和右侧隔离栏,左侧隔离栏上沿前后方向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左半挡杆1,右侧隔离栏上沿前后方向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右半挡杆2,左半挡杆1与右半挡杆2由前向后依次交错设置,左侧隔离栏、右侧隔离栏、左半挡杆1、右半挡杆2围成沿前后方向的曲折的通道。如图1所示,为现有蛇形通道13的通行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踩踏通道的通行示意图,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同样面积的区域内,图1所示的蛇形通道13有两个入口和两个出口,图2所示的防踩踏通道有三个入口和三个出口,人群按照虚线所示的方向行进;在人群相当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蛇形通道13路程更长,同时需要折返两次,等待时间更长,通行人群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图2所示的防踩踏通道进口和出口均较蛇形通道13多,通行效率高,通行人员更容易接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踩踏通道为直线型通道,通过该防踩踏通道时,不需要前后折返,只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左右移动身体即可;左半挡杆1和右半挡杆2将该防踩踏通道沿前后方向分隔成多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独立空间内只能容纳两人,可以将排队通过的人群分隔开,不会出现拥挤、推搡的情况,位于前方的人员不会被后方的人员推倒,即使某一个人在通过的过程中跌倒,后方的人员也不会随着被绊倒,从而避免了踩踏情况的发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安全。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左侧隔离栏后端、右侧隔离栏后端用于控制通道开闭的道闸。本实用新型在通道的出口安装了道闸,根据人流情况自动控制道闸的开启或关闭,灵活放行。

如图3至6所示,左侧隔离栏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左侧立柱3,左侧立柱3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左侧上横梁4,左侧立柱3的上部还安装有沿前后方向的左侧下横梁5,左侧下横梁5位于左侧上横梁4的下方,左侧下横梁5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左半挡杆1;右左侧隔离栏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右侧立柱6,右侧立柱6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右侧上横梁7,右侧立柱6的上部还安装有沿前后方向的右侧下横梁8,右侧下横梁8位于右侧上横梁7的下方,右侧下横梁8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右半挡杆2。这样,左侧上横梁4和右侧上横梁7形成了扶手,可以供通行人员手扶,便于通行人员维持身体平衡,更加安全快速地通过;左侧下横梁5用于安装左半挡杆1,右侧下横梁8用于安装右半挡杆2,左半挡杆1、右半挡杆2的高度位于成年人大腿部位,不易横跨,能够起到很好地隔离作用。

如图2至6所示,左半挡杆1通过第一三通转动安装在左侧下横梁5上,右半挡杆2通过第二三通9转动安装在右侧下横梁8上。这样,当人流量不多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左半挡杆1和右半挡杆2可以快速放下,此时左半挡杆1、右半挡杆2均处于竖置位置,防踩踏通道变成宽敞的直行通道,可供人员快速通过。

如图2至6所示,第一三通与左侧下横梁5通过限位销10固定连接,第二三通9与右侧下横梁8通过限位销10固定连接。防踩踏通道使用时,需要用限位销10将左半挡杆1、右半挡杆2固定,使左半挡杆1、右半挡杆2水平设置,起到很好地隔离作用。

如图2至6所示,位于最外侧的左侧立柱3与左侧上横梁4之间通过第一弯头连接,位于中部的左侧立柱3与左侧上横梁4之间通过第三三通连接;位于最外侧的右侧立柱6与右侧上横梁7之间通过第二弯头11连接,位于中部的右侧立柱6与右侧上横梁7之间通过第四三通12连接。这样,左侧隔离栏、右侧隔离栏都是模块化结构,易于安装维护,同时防踩踏通道的长度可以自由设定,适用范围更广泛。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排队行进的人流被两两分离,不会产生骨牌效应,有效地防止踩踏情况发生;手扶高度合适,推搡、拥挤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身体平衡;通行效率高;如遇突发事件或人流量不大时,左半挡杆、右半挡杆可快速落下,防踩踏通道可以变成宽敞的直行通道;通道出口处安装智能道闸,根据人流情况自动控制道闸开启,灵活放行;通过串并联可以适当增加长度和出口数量,模块化设计,易于安装维护;一般用于展览会门口、景区门口和车站无行李通道。

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