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3152发布日期:2019-05-21 21:32阅读:1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改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城市道路的丁字交叉口设置全互通立交,相比于半互通立交和灯控交叉口,全互通立交可以提供一种在一个节点实现转向功能而不必绕行、不必受红绿灯的限制基本没有时间延误。在改造项目中,城市道路的限制条件是比较多的,限制主要来源于两点:平面用地和竖向净空。城市道路的用地范围基本没有向外扩展的可能性,一般是在道路范围内设置沿道路纵向上的桥梁或隧道,没有设置转向匝道的条件。而且当需要增设立交时,一般不能超出现有道路范围,或者超出的范围非常有限,这也成为互通立交的瓶颈。

城市道路立交改造项目的设计还受到竖向净空的限制,对于已经通车的城市道路路基段,很多时候其上是高速公路或者其他城市道路的高架桥,立交设计在后,二者的竖向净空关系无法很好协调。出于环境影响、经济因素等的考虑,大部分情况是高架桥到地面的净空小于设置两层的高度,有的是一层的高度,有的是比一层大一些的高度。而大多数互通立交形式,实现多个方向的转向,需要多层的净空。再者城市道路的地下管线较多,而且已有高架桥的存在,使得利用隧道解决转向交通功能,比较困难,特别是在项目投资也同时受限时。特别是中心城区,出于景观、振动、噪音、周边居民的诉求、投资等各方面的考虑,要尽量缩小立交的规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向外拓展用地、净空要求小、全互通的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纵向道路、隆起的第一匝道桥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横向道路侧边与纵向道路相交形成丁字交叉口,横向道路包括上车行道和下车行道,纵向道路包括左车行道和右车行道,第一匝道桥的延伸方向与横向道路相同,第一匝道桥位于横向道路中间且为双向车道,第二匝道桥为单向车道并连接横向道路与纵向道路,第一匝道桥在横向道路上依次形成第一端口、第一掉头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位于纵向道路的左侧,第二匝道桥分别在纵向道路的右车行道和横向道路的上车行道形成入口和出口,第二匝道桥的下方位于纵向道路上形成第二掉头口,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的平面投影共同占用横向道路的部分上车行道,第二匝道桥的平面投影占用纵向道路的部分右车行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匝道桥与第二匝道桥的平面投影没有相交。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匝道桥与第二匝道桥的出口之间至少留有一条车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二匝道桥的出口位于第一掉头口和丁字交叉口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掉头口与丁字交叉口的距离为300米,并位于第一匝道桥下的中间位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二匝道桥下的掉头口净空为3米。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人行天桥,人行天桥横跨纵向道路并分支连接到横向道路的对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二匝道桥下方处设有绿化带,绿化带位于纵向道路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人行天桥穿过第二匝道桥并跨过绿化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这种通过平面投影不相交的一条左转匝道桥和一条直行匝道桥形成了一种单层的全互通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无须设置灯控也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在无须扩展交通用地的情况下降低了丁字交叉口全互通立交对净空的要求,满足目前绝大部分限用地、限净空的道路改造需求;并且还相应地设置了横跨纵向道路的人行天桥穿过左转匝道桥底绿化部分,再由其分叉横跨横向道路,提高了净空利用率,实现了行人车辆全互通的一种全新的全互通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该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该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1、纵向道路2、隆起的第一匝道桥3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4。横向道路1和纵向道路2均包括双向车道,横向道路1一般为主道路,其侧边连接纵向道路2相交形成丁字交叉口。横向道路1包括上车行道11和下车行道12,纵向道路2包括左车行道21和右车行道22,上车行道11、下车行道12、左车行道21和右车行道22均不代表行车方向,只是为了方便描述,代称其同一道路上同一方向的一系列车道。从附图上看,横向道路1上方同一方向的车道为上车行道11,横向道路1下方同一方向的车道为下车行道12;纵向道路2左方同一方向的车道为左车行道21,纵向道路2右方同一方向的车道为右车行道22。

第一匝道桥3的延伸方向与横向道路1相同,位于横向道路1中间且为双向车行。第一匝道桥3在横向道路1上形成依次形成第一端口31、第一掉头口32和第二端口33,整个第一匝道桥3位于丁字交叉后的左侧。第二匝道桥4为单向车道,连接横向道路1与纵向道路2。第二匝道桥4分别在纵向道路2的右车行道22和横向道路1的上车行道11形成入口43和出口41,第二匝道桥4的下方位于纵向道路2上形成第二掉头口42。第一匝道桥3和第二匝道桥4的平面投影共同占用横向道路1的部分上车行道11,第二匝道桥4的平面投影占用纵向道路2的部分右车行道22。第一匝道桥3和第二匝道桥4均只连接横向道路1和纵向道路2上的部分车道,不占用的车道继续发挥原车道方向作用。

在第一匝道桥3与第二匝道桥4的出口41之间不留有车道时,在横向道路1上且要左转进入纵向道路2的车辆通过第二匝道桥4的桥下进入第一掉头口32进入掉头,直行到丁字交叉口右转进入纵向道路2。这时候只需要保证第二匝道桥4的出口41位于第一掉头口32和第二端口33之间。而当在第一匝道桥3与第二匝道桥4的出口41之间留有一条或者多条车道时,横向道路1要左转进入纵向道路2的车辆预先进入该车道便能最终进入到纵向道路2中,这时候只需要将第二匝道桥4的出口41设置在位于第一掉头口32和丁字交叉口之间。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匝道桥3与第二匝道桥4的平面投影没有相交。第一匝道桥3和第二匝道桥4交错布置,在一层净空的情况下就能顺利实施,并且不需要扩展路面。

本实施例中,横向道路1上原本就设有高架桥或者高速公路,横向道路1与原先设有的高架桥或者高速公路之间只有一层净高允许,而且横向道路1和纵向道路2都难以向外扩张或者说向外扩张的距离非常有限。本实施例中,横向道路1的上车行道11和下车行道12均包括四条车道,排列顺序由上到下。纵向道路2的左车行道21和右车行道22均包括三条车道,排列顺序由左到右。在横向道路1和纵向道路2上设置第一匝道桥3和第二匝道桥4。

第一匝道桥3的桥身顺延横向道路1的方向,第一匝道桥3包括两条车道,占用上车行道11的第四条车道和下车行道12的第一条车道。第一匝道桥3完全位于丁字交叉口的左侧,并第一匝道桥3的桥底中间设置第一掉头口32,第一掉头口32位于丁字路口左侧300米处。第一掉头口32可以供上车行道11的车辆、下车行道12的车辆和来自第二匝道桥4的车辆掉头。第二匝道桥4为单向左转匝道桥,连接右车行道22的第一条车道和上车行道11的第二条车道。第二匝道桥4与右车行道22的第一条车道的连接处为入口43,该入口43距离丁字交叉口有一定距离,便于在其桥下设置第二掉头口42。第二掉头口42连通左车行道21和右车行道22,位于第二匝道桥4下,且掉头口净空为3米。纵向道路2上位于第二匝道桥4下,除了第二掉头口42外,其余部分可布置绿化带。第二匝道桥4上车行道11的第二条车道形成出口41,出口41位于第一掉头口32的右侧,由第二匝道桥4出口41出来的车辆可以通过该掉头口。

在丁字交叉口设置有人行天桥5,人行天桥5横跨纵向道路2并分支连接到横向道路1的对侧。人行天桥5在跨过纵向道路2时在绿化带部分降低高度,使得人行天桥5下穿第二匝道桥4,第二匝道桥4的桥下净空满足行人净空2.5米。而人行天桥5下为绿化带,其桥下净空没有限制。人行天桥5分支由中部分叉横跨纵向道路2。由于横跨纵向道路2的人行天桥5分支的高度高于横跨纵向道路2部分,两者相连时注意控制人行天桥5的坡度满足规范要求。

纵向道路2在丁字交叉口的左转通过第二匝道桥4来实现,车辆进入右车行道22的第一条车道经过入口43进入第一匝道桥3,顺着第二匝道桥4驾驶到出口41,进入横向道路1上车行道11的第二条车道中。纵向道路2的右转通过丁字路口的直接右转来实现,车辆在右车行道22的第二或第三条车道抵达丁字交叉口直接右转。横向道路1的下车行道12的车辆直接在丁字交叉口右转进入纵向道路2。横向道路1上车行道11的车辆先进入上车行道11的第四条车道,然后在第一掉头口32掉头进入下车行道12中,再到达丁字交叉口进行右转,由此实现横向道路1左转进入纵向道路2中。这样达到交叉口立交的全互通。

在进行道路改造时,一般先建设人行天桥5,然后建设第二匝道桥4,再进行第一匝道桥3的建设,最后修复道路开放交通。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依照净空高度的要求进行布置,并适当调整位置避开现状高架桥的桥墩及周围建筑。

当然,本设计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不同特征的组合,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