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地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0553发布日期:2019-02-19 18:3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地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路障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交通行业中,阻拦柱的使用非常广泛。在实现交通分流和道路控制,规范车辆的有序停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现有的交通阻拦设施中,大多使用固定式或悬臂式的阻拦设施。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现有设施,给城市管理和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固定式的铁柱或水泥桩等,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动态调整。约束了道路空间的充分利用。尤其遇到紧急情况,如火灾或急救病人,都会因为这些不会动的阻拦柱的拦挡而耽误宝贵时间;悬臂式的阻拦设施,也因为其在使用时,有一定的空间要求而限制了他的使用范围,而且悬臂式的阻拦设施由于结构原因,他的耐冲撞能力也比较低。

升降柱广泛用于城市交通、军队及国家重要机关大门及周边、步行街、高速公路收费站、机场、学校、银行、大型会所、停车场等许多场合。通过对过往车辆的限制,有效地保障了交通秩序及主要设施和场所的安全。经过多年的应用发展,现今护柱已经扩展出各种样式,其主要分为液压式升降柱、可移动式升降柱和固定柱等。中国专利申请号CN 101949137 B提出“升降地柱”利用液压传动系统进行升降,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未用到气囊驱动。中国专利申请号CN 206986784 U提出“一种采用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的升降地柱”为一种采用直流无刷电机的输出轴和丝杠啮合实现地柱升降,结构简单,但电路复杂,可靠性较低。中国专利申请号CN 203923946 U提出“一种简易升降地柱”为一种手动操作控制柱体升降的地柱,结构简单,但是操作过程繁琐,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动态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升降地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具有反映速度快,全自动升降,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占用空间少,美观环保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地柱,它能有效地解决驱动升降地柱的伸缩。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升降地柱,包括柱体、上盖板和位移传感器,外筒的两端分别与中心设有大通孔的上盖板和中心设有小通孔的底板内侧固定,缸体的下端与底板固定,缸体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设有中筒,中筒的两端分别与上盖板和底板的内侧固定,中筒的筒壁上部设有两条纵向滑槽;柱体为中空结构的筒状体,设置在中筒和缸体之间,柱体的内壁与缸体的外壁间隙配合,外壁与中筒的内壁间隙配合,活塞杆的顶部与柱体内腔的端面固定,底部的活塞体与缸体内壁间隙配合;柱体的底部外侧设有对称的两个挡肩,挡肩的凸起与滑槽间隙配合,其中,一侧的挡肩外端设有位置磁铁;气囊设置在缸体内部,气囊顶端与活塞体的下端面固定,底端与底板上表面固定;空气主管路一端穿过底板中心的小通孔与气囊的底部连接,另一端经电磁两通阀一后再通过三通接头分别与空气支管路一、空气支管路二连接,空气支管路一连接高压气缸,空气支管路二连接真空气缸。

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上盖板内部,位移传感器的感应杆上设有位置磁铁。所述空气支管路一上设有电磁两通阀二,空气支管路二上设有电磁两通阀三。

进一步地,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信号线分别与三个电磁二通阀连接。

所述柱体上部外表面设有反光警示环。

所述外筒、中筒和缸体安装在地面以下,上盖板与地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效果:为一种利用柔性气囊产生推力和拉力,驱动升降地柱伸缩,利用位移传感器实现自锁和动态调节,具有反映速度快,全自动升降,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占用空间少,美观环保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地柱上升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地柱下降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构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构件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柱体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升降地柱,包括柱体1、上盖板3和位移传感器11,外筒4的两端分别与中心设有大通孔的上盖板3和中心设有小通孔的底板9内侧固定,缸体7的下端与底板9固定,缸体7外壁与外筒4内壁之间设有中筒5,中筒5的两端分别与上盖板3和底板9的内侧固定,中筒5的筒壁上部设有两条纵向滑槽6;柱体1为中空结构的筒状体,设置在中筒5和缸体7之间,柱体1的内壁与缸体7的外壁间隙配合,外壁与中筒5的内壁间隙配合,活塞杆22的顶部与柱体1内腔的端面固定,底部的活塞体23与缸体7内壁间隙配合;柱体1的底部外侧设有对称的两个挡肩8,挡肩8的凸起与滑槽6间隙配合,其中,一侧的挡肩8外端设有位置磁铁13;气囊10设置在缸体7内部,气囊10顶端与活塞体23的下端面固定,底端与底板9上表面固定;空气主管路14一端穿过底板9中心的小通孔与气囊10的底部连接,另一端经电磁两通阀一17后再通过三通接头分别与空气支管路一15、空气支管路二16连接,空气支管路一15连接高压气缸20,空气支管路二16连接真空气缸21。进一步地,所述位移传感器11设置在上盖板3内部,位移传感器11的感应杆12上设有位置磁铁13。所述空气支管路一15上设有电磁两通阀二18,空气支管路二16上设有电磁两通阀三19。所述上盖板3中心的大通孔与柱体1的外径间隙配合。所述位移传感器11的信号线分别与三个电磁二通阀连接。

所述柱体1上部外表面设有反光警示环2。

所述外筒、中筒和缸体安装在地面以下,上盖板与地面齐平。

这种升降地柱为一种利用柔性气囊产生推力和拉力,驱动升降地柱伸缩,利用位移传感器实现自锁和动态调节,具有反映速度快,全自动升降,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占用空间少,美观环保等优点。在使用前,由空气压缩机给高压气缸内充满高压气体,真空泵抽空真空气缸内的气体;当需要升起柱体时,按下启动开关,电磁两通阀一和电磁两通阀二打开,空气支管路一和高压气缸导通,高压气缸内的高压气体通过空气支管路一和空气主管路进入气囊,开始给气囊充气;气囊快速膨胀,上端顶压活塞体,活塞杆给柱体一个推力,使柱体从地平线上升;同时柱体上的挡肩带动位置磁铁在中筒上的滑槽内向上移动,当位置磁铁到达位移传感器底部,同时挡肩到达下盖板底部时,位移传感器给电磁两通阀电信号,电磁两通阀一和电磁两通阀二关闭,气囊处于保压状态;当需要降低柱体时,按下关闭开关,电磁两通阀一和电磁两通阀三打开,空气支管路二和真空气缸导通,气囊内的气体通过空气支管路二和空气主管路进入真空气缸,气囊开始瘪气;气囊顶端拉着活塞体向下运动,活塞杆给柱体一个拉力,使柱体下降;同时柱体上的挡肩带动位置磁铁在中筒上的滑槽内向下移动,当位置磁铁到达位移传感器的感应杆的下部,同时挡肩到达滑槽底部时,电磁两通阀一和电磁两通阀三关闭,气囊处于保压状态,柱体回到地平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本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