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8345发布日期:2019-04-09 20:56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拉索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座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拉索减震支座。



背景技术:

在桥梁设计中,支座作为主要部件,其承担着将桥梁上部的荷载传递给下部结构,并且满足上部结构的转动和位移的需要。支座分为盆式橡胶支座、球钢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摩擦摆锤体支座(FPS)等。

实际应用中,当地震来临时,普通盆式橡胶支座和球钢支座在遭遇地震或重大的振动性冲击时,上、下座板之间的水平位移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因此产生过大的相对位移,易发生落梁危害;铅芯橡胶支座耗能能力强,温度、徐变等蠕变变形引起的支座次内力较小,但支座的剪切性能受竖向荷载的影响较大,且随着铅芯的增加,支座恢复能力减弱,不能在具有多频谱效应的地震动中有效的减隔震;FPS的自恢复能力强、摩擦耗能性能稳定,但是在摩擦耗能的过程中会导致梁端的竖向位移而产生次内力。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发一种能够有效抵抗振动性冲击、在抵抗冲击时产生较小次内力的拉索减震支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至少部分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索减震支座,其包括以下内容:该拉索减震支座包括上座板、下座板和固定在所述拉索减震支座侧壁的抗拉件,且所述抗拉件在所述上座板和所述下座板间围成弧线,该弧线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拉索减震支座侧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上座板上设置有固定所述抗拉件的上固定部;所述下座板上设置固定所述抗拉件的下固定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上座板一体成型、焊接连接或锚固连接,所述下座板和所述下固定部一体成型、焊接连接或锚固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该拉索减震支座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座板上的上挡板和固定在所述下座板上的下挡板,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上固定部间具有第一预定距离,所述下挡板与所述下固定部间具有第二预定距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为竖直板或L型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上固定部上开设有具有第一沉孔的第一通孔,所述抗拉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固定至所述第一沉孔中的第一锚头上;所述下固定部上开设有具有第二沉孔的第二通孔,所述抗拉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固定至所述第二沉孔中的第二锚头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抗拉件为钢丝绳、钢绞线或锁链。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上固定部上开设有具有第一沉孔的第一通孔,所述抗拉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固定至所述第一沉孔中的第一锚头上;所述下固定部上开设有具有第二沉孔的第二通孔,所述抗拉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固定至所述第二沉孔中的第二锚头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上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抗拉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固定至所述第三通孔另一端的第三锚头上;所述下固定部上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抗拉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并固定至所述第四通孔另一端的第四锚头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所述抗拉件为锁链,所述锁链由多个子锁环环环相扣而成;所述锁链的一端固定至所述上固定部上的第一固定孔,其另一端固定至所述下固定部上的第二固定孔。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在拉索减震支座外侧壁上设置呈弧线的抗拉件,当地震力使梁体的位移超出支座的位移时,抗拉件起作用,能有效地限制梁体继续位移,防止落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上固定部或下固定部的第一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中上固定部或下固定部的第二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代表上座板,11代表上固定部,111代表第一沉孔,112代表第一通孔,113代表第一锚头,114代表第三通孔,115代表第三锚头,2代表下座板,21代表下固定部,211代表第二沉孔,212代表第二通孔,213代表第二锚头,214代表第四通孔,215代表第四锚头,3代表抗拉件,4代表上挡板,5代表下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另外,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它们之间的每个中间值。在任何陈述值或陈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以及任何其他陈述值或在所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之间的每个较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内。这些较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独立地包括或排除在范围内。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实用新型所述领域的常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虽然本实用新型仅描述了优选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或测试中也可以使用与本文所述相似或等同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文献通过引用并入,用以公开和描述与所述文献相关的方法和/或材料。在与任何并入的文献冲突时,以本说明书的内容为准。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申请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和/或”,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索减震支座,该拉索减震支座包括上座板1、下座板2和固定在所述拉索减震支座侧壁的抗拉件3,且所述抗拉件3在所述上座板1和所述下座板2间围成弧线,该弧线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拉索减震支座侧壁。

固定在梁体的上座板1和固定至墩台的下座板2为相匹配的圆柱体、正方体或长方体,相对应地,该拉索减震支座为圆柱体、正方体或长方体。当拉索减震支座为圆柱体时,根据不同的抗震需求,在圆柱体拉索减震支座的外圆周上相对应地设置抗拉件3,或者所述抗拉件3等间距地设置在圆柱体拉索减震支座的整个外圆周上。当拉索减震支座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时,在正方体或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侧壁设置抗拉件3,或者,在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抗拉件3。抗拉件3固定在所述拉索减震支座侧壁上,具有竖跨所述上座板1和所述下座板2的弧线,当震动使梁体移动超出上座板1和下座板2间的位移时,弧线形抗拉件3逐渐变成直线,拉住梁体,能有效地限制梁体继续位移,防止落梁。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座板1上设置有固定所述抗拉件3的上固定部11;所述下座板2上设置固定所述抗拉件3的下固定部21。所述上固定部11和所述下固定部21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或其他规则图形。所述上固定部11和所述下固定部21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焊接、锚固或其他固定方式固定至所述上座板1和所述下座板2上。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其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上固定部11上开设有具有第一沉孔111的第一通孔112,所述抗拉件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2,并固定至所述第一沉孔111中的第一锚头113上;所述下固定部21上开设有具有第二沉孔211的第二通孔212,所述抗拉件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12,并固定至所述第二沉孔211中的第二锚头213上。

抗拉件3的固定时,其两端穿过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2并延伸至第一沉孔111和第二沉孔211中,且固定至预设在第一沉孔111和第二沉孔211中的第一锚头113和第二锚头213上,进而实现将抗拉件3的两端分别固定至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上,进而实现限制梁体移动的功能。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其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上固定部1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14,所述抗拉件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114,并固定至所述第三通孔114另一端的第三锚头115上;所述下固定部21上开设有第四通孔214,所述抗拉件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214,并固定至所述第四通孔214另一端的第四锚头215上。

第三通孔114的另一端预先固定第三锚头115,第四通孔214的另一端预先固定第四锚头215,抗拉件3的一端穿过第三通孔114并固定至第三锚头115,抗拉件3的另一端端穿过第四通孔214并固定至第四锚头215中,进而实现将抗拉件3的两端分别固定至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上,进而实现限制梁体移动的功能。

如图4或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其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该拉索减震支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座板1上的上挡板4和固定在所述下座板2上的下挡板5,第一锚头113预设在第一沉孔111中,第二锚头213预设在第二沉孔211中,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临近所述第一沉孔111和所述第二沉孔211设置,且所述上挡板4与所述上固定部11间具有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锚头113口的长度值,即利用所述上挡板4阻挡所述第一锚头113从第一沉孔111中脱落,同样地,利用下挡板5阻挡所述第二锚头213从第二沉孔211中脱落,提高抗拉件3在上固定部11和下固定部21中的固定强度,增强抗拉件3限制梁体位移的能力。如图4所示,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均为L型板,该L型板的一直角边固定在上固定部11的底面或下固定部21的顶面,其另一直角边平行于上固定部11或下固定部21设置。如图5所示,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均为竖直板,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分别固定至所述上座板1和所述下座板2上,且其分别平行于上固定部11或下固定部21设置。

如图6或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其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该拉索减震支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座板1上的上挡板4和固定在所述下座板2上的下挡板5,第三锚头115预设在第三通孔114的另一端,第四锚头215预设在第四通孔214的另一端,

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临近所述第三锚头115和所述第四锚头215设置,且所述上挡板4与所述上固定部11间具有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三锚头115口的长度值,即利用所述上挡板4阻挡所述第三锚头115脱落,同样地,利用下挡板5阻挡所述第四锚头215脱落,提高抗拉件3在上固定部11和下固定部21中的固定强度,增强抗拉件3限制梁体位移的能力。如图5所示,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均为L型板,该L型板的一直角边固定在上固定部11的底面或下固定部21的顶面,其另一直角边平行于上固定部11或下固定部21设置。如图6所示,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均为竖直板,所述上挡板4和所述下挡板5分别固定至所述上座板1和所述下座板2上,且其分别平行于上固定部11或下固定部21设置。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拉索减震支座,其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抗拉件3为锁链,所述锁链由多个子锁环环环相扣而成。所述上固定部11上开设有固定所述子锁环的第一固定孔,所述下固定部21上开设固定所述子锁环的第二固定孔。抗拉件3两端的子锁环固定至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上,当震动使梁体移动超出上座板1和下座板2间的位移时,锁链由松弛状态逐渐被拉直,拉住梁体,能有效地限制梁体继续位移,防止落梁。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当抗拉件3上的某个子锁环损坏时,可以直接替换新的子锁环并焊接至抗拉件上,方便维修。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得的。本申请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