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质路面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7011发布日期:2019-02-22 22:29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沙质路面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沙质路面的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道路质量的要求,即对于载重量和提速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基建的投入也越发的增加。随着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如何保证路基路面工程的稳定和耐久性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据研究,水的影响是破坏路基结构的最大因素,水不仅会对路基和沿线构造进行直接的冲刷,更严重的是渗透到路基内部,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造成陷穴的问题;地面水渗入地底还会补给地下水量,造成道路下方水体渗透侵蚀进一步加重,还可能出现道路翻浆的问题。因此现在道路旁都有排水沟,有些地下水较多的地方还使用暗沟等结构来引走地下水。

尤其是在沙质路面地区,路面排水还会遇到更多地问题。因为这种地段水体中含沙量大,道路侧面的排水沟很容易因为泥沙淤积导致阻塞,进而使得需要排出的雨水等长期容纳在内,不断对路基的侧面造成渗透和侵蚀,进一步加重了对路基路面的损坏。而且含沙量大的地区地下水也更容易聚集汇流,当道路下方有大量地下水时,对于道路的整体结构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种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普通的暗沟不足以引走并降低地下水水位。因此需要一种更适合沙质地区路面的排水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沙质路面排水结构,用以解决现有的道路排水结构不适合在沙质路段使用,因此导致排水能力不足,路基路面容易受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沙质路面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且低于路面顶部的明沟和若干个沿道路延伸方向等间距设置在明沟底部的渗沟,所述明沟底部为自然土壤结构而不使用混凝土密封,所述渗沟为上下对称式结构,其上下两侧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有反滤层、砂土层、分隔层、碎石层,其中碎石层位于中心部位,且碎石层等高的位置设置有前后连接相邻两个渗沟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端头连接至道路附近的池塘、河流等自然水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渗沟设置在明沟下方并且与明沟相连,使得明沟内部的水可以通过渗沟上半部分进入渗沟中间的碎石层,最后进入排水管道被排除,这样加强了明沟的排水效果,同时当明沟因为泥沙淤积而无法排水时,内部积存的水也可以通过渗沟来排出,从而避免明沟内长期积水而从侧面渗透腐蚀路面路基,造成损坏;

2、本实用新型渗沟为上下对称的结构,其上下两侧均可以渗透吸水,其中上侧将明沟中的水引入下方,而下侧可以将地下水进行拦截引流,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路基下方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而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排水管道将渗沟依次相连,从而将所汇聚的水排出到自然水源中,即使在降雨量大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及时排除积水,充分降低道路附近的含水量,避免路基路面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垂直于道路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行于道路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水管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明沟1、渗沟2、排水管道3、反滤层21、砂土层22、分隔层23、碎石层24、阻挡环31、开口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沙质路面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明沟1,其中明沟1为普通的槽道式结构,且其顶面低于路面顶部,确保降雨等水分可以充分进入明沟1内部,与普通明沟1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明沟1底部为自然土壤结构而不使用混凝土密封,使得其中的水分在长期存留的情况下容易向地下渗透。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若干个沿道路延伸方向等间距设置在明沟1底部的渗沟2,所述渗沟2为上下对称式结构,其上下两侧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有反滤层21、砂土层22、分隔层23、碎石层2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反滤层21采用4层不同颗粒大小的砂石结构组合制成,其粒径大小从外至内依次增大,从而将上下两侧的水都向中间引入;砂土层22为不同于当地泥沙组成的颗粒性细沙结构;分隔层23采用大块碎石堆砌形成稳定结构,从而承受上方或者下方的结构压力以水压,保证渗沟2的整体结构不会随着使用时间边长而发生扭曲歪斜,并且能够供水流充分通过;其中碎石层24位于中心部位,用以汇聚存放水源。因渗沟2上下两侧均可以渗透吸水,上侧将明沟1中的水引入下方,在明沟1出现淤积时保证排水效果;而下侧可以将地下水进行拦截引流,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路基下方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而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渗沟2上下两端为相互对称的锥台型结构,从中间往上下两端依次变窄,使得渗沟2与道路下方土壤的接触面积变大,可以更为充分的吸收土壤中存留的水分。同时这种外窄内宽的结构更为稳固,因渗沟2需要受到来自外侧各方向的压力,因此对称式结构可以将受力集中在中心的碎石层24和分隔层23,而这两层是渗沟2中结构最为坚实牢固的部分,因此具有更好的抗压强度,相应的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在渗沟2外土壤中与碎石层24等高的位置设置有前后连接相邻两个渗沟2的排水管道3,排水管道3与渗沟2连接处未碎石层24的侧面,进而将汇聚在碎石层24中的水通过排水管道3及时排走,所述排水管道3端头连接至道路附近的池塘、河流等自然水源,即使在降雨量大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及时排除积水,充分降低道路附近的含水量,避免路基路面受损。

本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排水管道3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的阻挡环31,所述阻挡环31的环面垂直于排水管道3的内侧面,当水流经过管道时,靠近管道内壁的水流会撞上阻挡环31,致使在阻挡环31后面形成涡流,从而大大降低管道内壁表面水流的速度,减少水流对管道的冲刷,减少磨损。涡流在水流的作用下逐渐减小,直到遇到下个阻挡环31,从而使内壁表面的水流速度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速度。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阻挡环31的正上方和下方位置设有开口32,开口32的弧长为圆周的1/12~1/8,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10;阻挡环31上的开口32可以避免水流中存在的泥沙在产生涡流时堆积在阻挡环31底部,反而影响阻挡环31产生涡流来对水流进行减速的效果,同时避免泥沙淤积在排水管道3中,减少维护压力。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