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1746发布日期:2019-07-10 11:09阅读:774来源:国知局
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砖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水砖。



背景技术:

透水砖是铺地所用的砖。透水砖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透水砖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

授权公告号为CN201915322U的一种透水砖,包括砖体,砖体的上端面大于砖体的下端面,两端面制成倾斜面,且为一个梯形状,使用该实用新型可使得透水砖的透水性能好,且其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但当遇到下雨天时,当人脚踩上去时,该透水砖由于固定不稳而晃动,会导致透水砖底部的积水到处飞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砖,具有防止透水砖晃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透水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包括第一透水砖和第二透水砖,所述第一透水砖的上表面设置为四边形顶面,所述第一透水砖的下表面设置为第一四边形底面,所述四边形顶面面积小于第一四边形底面面积,所述第一透水砖的四侧面设置为第一梯形侧面;所述第二透水砖的上表面设置为八棱形顶面,所述第二透水砖的下表面设置为第二四边形底面,所述八棱形顶面面积大于第二四边形底面面积,所述第二透水砖的四个两两相对的侧壁设置为第二梯形侧面,所述另外四个侧面设置为三角形侧面,所述第一梯形侧面与第二梯形侧面抵接,所述四边形顶面与八棱形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拼接成完整平面,所述第一四边形底面与第二四边形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拼接成完整平面。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后,通过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间的相对固定,可避免人脚踩在砖体上时,砖体的晃动导致污水飞溅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所述第一梯形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梯形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卡接的第一凸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通过第一凸块卡接在第一凹槽内,可使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更加紧固,从而使得砖体更加稳定。

进一步,所述第一透水砖包括第一蓄水层与第一阻水层,所述第一蓄水层位于第一阻水层上方,所述第一蓄水层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蓄水层底面设置有与第一开孔连通的第一蓄水槽;所述第二透水砖包括第二蓄水层与第二阻水层,所述第二蓄水层位于第二阻水层上方,所述第二蓄水层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蓄水层底面设置有与第二开孔连通的第二蓄水槽。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从砖体表面流入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内;雨停后,可通过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内水的蒸发吸热,从而调节砖体表面的温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蓄水层的四侧面沿第一蓄水层侧面倾斜方向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延伸至第一阻水层,所述第二蓄水层与第一蓄水层抵接的四侧面沿第二蓄水层侧面倾斜方向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延伸至第二阻水层,所述第一排水槽与第二排水槽相对形成空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水流入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内,当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水装满溢出后,砖体表面多余的水可流入第一排水槽与第二排水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阻水层上表面设有第一横槽,所述第一横槽呈十字形,所述第一横槽的四端与第一排水槽相通;所述第二阻水层上表面设有第二横槽,所述第二横槽的四端与第二排水槽相通。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多余的雨水通过第一排水槽与第二排水槽排入第一横槽与第二横槽内,从而避免了雨水流入砖体底部冲走底面砂层导致砖体松动的情况出现,并通过第一横槽和第二横槽向砖体外排出。

进一步,所述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半圆球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可通过底部半圆球状的第二凹槽增大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和地面的摩擦力,从而被紧固在地面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呈半圆球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凸块埋进地面内,从而使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紧固在地面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底部设置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呈网格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可通过底部的固定框增大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和地面的摩擦力,从而被紧固在地面上,另一方面,也可将固定框埋进地面内,使得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紧固在地面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通过二者倾斜面的抵接,可使砖体被固定在地面上,当人脚踩上去时,不会轻易晃动;

二、雨水流入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内,当砖体表面温度较高时,可通过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内的水的蒸发吸热,从而调节砖体表面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透水砖与第二透水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第二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固定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透水砖;11、四边形顶面;12、第一四边形底面;13、第一梯形侧面;131、第一凹槽;14、第一蓄水层;141、第一开孔;142、第一蓄水槽;143、第一排水槽;15、第一阻水层;151、第一横槽;2、第二透水砖;21、八棱形顶面;22、第二四边形底面;23、第二梯形侧面;231、第一凸块;24、三角形侧面;25、第二蓄水层;251、第二开孔;252、第二蓄水槽;253、第二排水槽;26、第二阻水层; 261、第二横槽;3、第二凹槽;4、第二凸块;5、固定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第一透水砖1与第二透水砖2拼接成一个平面。

如图2与图5所示,一种透水砖包括砖体,砖体包括第一透水砖1与第二透水砖2,第一透水砖1的底面设置为第一四边形底面12,第二透水砖2的底面设置为第二四边形底面22;第一透水砖1的顶面设置为四边形顶面11,第二透水砖2的顶面设置为八棱形顶面21,且第一透水砖1的顶面与第二透水砖2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一透水砖1的底面与第二透水砖2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一透水砖1的侧面与第二透水砖2的侧面相抵,第一透水砖1的四个侧面设置为第一梯形侧面13,第二透水砖2与第一透水砖1接触的侧面设置为第二梯形侧面23,第二透水砖2未与第一透水砖1接触的侧面设置为三角形侧面24。

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透水砖1包括第一蓄水层14与位于第一蓄水层14下方的第一阻水层15,第二透水砖2包括第二蓄水层25与位于第二蓄水层25下方的第二阻水层26。第一蓄水层14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孔141,第二蓄水层25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孔251。第一蓄水层14底部设置有第一蓄水槽142(如图4),第二蓄水层25底部设置有第二蓄水槽252(如图4)。

第一蓄水槽14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水槽143,第二蓄水槽252的侧壁上有第二排水槽253。第一阻水层15顶部设置有第一横槽151,第二阻水层26顶部设置有第二横槽 261。第一横槽151与第二横槽 261呈十字形,第一排水槽143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横槽151端口处,第二排水槽253的下端延伸至第二横槽 261端口处。

第一梯形侧面13设置有第一凹槽131,第二梯形侧面23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31卡接的第一凸块231。

如图5所示,第一透水砖1与第二透水砖2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半圆球状的第二凹槽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使用过程中,第一透水砖1侧面与第二透水砖2抵接,且通过第一梯形侧面13上的第一凹槽131与第二梯形侧面23的第一凸块231卡接,使得第一透水砖1与第二透水砖2间更加固定,可避免人脚踩在砖体上时砖体的晃动导致污水飞溅的情况出现,下雨时,砖块表面的遇水通过第一开孔141与第二开孔251流入第一蓄水槽142与第二蓄水槽252,当温度升高时,第一蓄水槽142与第二蓄水槽252内的雨水蒸发吸热,从而调节砖体温度,多余的雨水通过第一排水槽143与第二排水槽253将雨水排进第一横槽151与第二横槽 261,使得多余的雨水不会流入砖体所在的地面,从而保证了砖体底部的干燥,进而避免人脚踩上砖体时,砖体底部因涉水而晃动,当砖体底部以外的地面的水渗入砖体底部的地面时,砖体底部通过第二凹槽3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使得砖体紧固在地面。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如图6所示,第一透水砖1与第二透水砖2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半圆球状的第二凸块4。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二的使用过程中,砖体底部通过第二凸块4将第二凸块4置于地面内,可使得砖体紧固在地面上。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如图7所示,第一透水砖1与第二透水砖2底部均设置有网格状的固定框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三的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砖体底部的固定框5与地面固定,从而使得砖体能在遇到雨水的情况下不会晃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