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园广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5751发布日期:2019-10-15 17:53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园广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公园广场。



背景技术:

公园广场一般是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设置。

现有的公园广场一般是由大理石搭建而成,大理石本身具有不可透水性,当下雨时,广场表面往往难以及时将积蓄的雨水排出,导致广场积水,进而影响人们的活动和休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公园广场一般是由大理石搭建而成,大理石本身具有不可透水性,当下雨时,广场表面往往难以及时将积蓄的雨水排出,导致广场积水,进而影响人们的活动和休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公园广场,增加广场表面的透水性,加快广场表面积水的排出,方便人们的活动和休息,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公园广场,包括路面和设置在路面上的花坛,所述路面包括路面基层与设置在所述路面基层上的路面表层;

所述花坛边缘环绕设置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底部连通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穿过路面基层通向广场边缘。

通过上述设置,在下雨时雨水从路面表层渗透,一部分从广场边缘流出,一部渗透至排水渠处并通过排水管道流走,有效防止路面表层的路面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基层与路面表层之间设置有排水凹槽,所述排水凹槽一端设置于花坛处,所述排水凹槽远离花坛一端设置于广场边缘。

通过上述设置,排水凹槽能将从路面表层渗透的雨水迅速汇集,加快雨水的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凹槽倾斜设置,所述排水凹槽远离花坛一端高于所述排水凹槽靠近花坛一端。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位于排水凹槽内雨水能够受自身重力作用自发地向排水渠运动,有效提升广场的疏水性。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表层采用混合有木屑以及橡胶颗粒的混凝土制成,所述混凝土为透水混凝土。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木屑与橡胶颗粒质量较小,行人在通过道路时鞋底容易带走或向道路外侧推散一部分木屑与橡胶颗粒,粘合剂能偶将大部分木屑与橡胶颗粒固定在一起,降低木屑与橡胶颗粒被行人带走或向道路外侧推散的概率。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基层设置为土壤层。

通过上述设置,土壤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将道路基层设置为土壤层便于排水。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渠内设置有虹吸管道,所述虹吸管道内设置有棉线,所述虹吸管道远离排水渠一端设置于花坛内。

通过上述设置,利用棉线的毛细效应将排水渠内的水向花坛内部吸引,起到自动灌溉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广场上设置有树桩,所述树桩一端设置于路面表层内内部,另一端贯穿所述路面表层远离所述路面基层的一面。

通过上述设置,路面表层由木屑以及橡胶颗粒构成的部分较为松软,由木桩构成的部分较为坚硬,能够在行人行走时起到按摩脚底的作用,使广场更好的起到娱乐和休息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树桩位于路面表层处环绕设置有稳固环,所述稳固环边缘与所述道路中层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道路表层的木屑以及橡胶颗粒结构较为松软,所以在树桩上设置稳固环,防止树桩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排水渠与排水管道,雨水可以从排水渠和排水管道流走,有效防止广场表面的路面积水;

(2)通过将树桩植入路面由木屑以及橡胶颗粒构成的部分较为松软,由木桩构成的部分较为坚硬,能够在行人行走时起到按摩脚底的作用,使广场更好的起到娱乐和休息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公园广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树桩路面的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路面基层;2、路面表层;3、花坛;4、排水渠;5、排水凹槽;6、虹吸管道;7、树桩;8、稳固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公园广场,包括路面和花坛,路面包括路面基层1与路面表层2,路面表层2覆盖在路面基层1上,路面表层2采用混合有木屑以及橡胶颗粒的混凝土制成,混凝土为透水混凝土,木屑以及橡胶颗粒均匀分布在混凝土内。在本实施例中,木屑以及橡胶颗粒数量的比值为1:2。路面基层1设置为吸水能力较强的土壤层。

花坛3位于路面中心,花坛3边缘环绕设置有排水渠4,排水渠4底部连通设置有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穿过路面基层1通向广场边缘。排水渠4内设置有虹吸管道6,虹吸管道6内设置有棉线,虹吸管道6远离排水渠4一端设置在花坛3内。利用毛细效应,当排水渠4内积水较多时,雨水可以通过虹吸管道6自发地进入花坛3内,既缓解了积水的状况,又起到了自动浇灌的作用。

路面基层1与路面表层2之间设置有排水凹槽5,排水凹槽5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排水凹槽5一端设置于花坛3处,另一端设置于广场边缘。且排水凹槽5靠近花坛3一端高于远离花坛3一端。

如图2所示,公园广场上设置有树桩7,树桩7一端高出路面表层2上表面,树桩7另一端设置于路面表层2内部。桩位于路面表层2处环绕设置有稳固环8,稳固环8埋设于路面表层2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