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通涵墙身浇筑模板台车,具体是电动滑模无拉杆整体通涵墙身浇筑模板台车。
背景技术:
通涵现浇墙身的工程量较大,利用常规钢管支架与平面模板组合方式进行墙身施工,施工速度缓慢,墙身的纵横向接缝多、错台大,严重影响涵洞外观,不可避免的存在拉杆孔周边不密实、露砂及拉杆孔渗漏水现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对出现的错台进行打磨、拉杆孔的堵塞、拉杆孔的防水及墙身后面涂刷防水沥青涂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滑模无拉杆整体通涵墙身浇筑模板台车,台车通过提升装置对外模和内模进行吊装固定,提升装置通过电动葫芦的挂钩套装在加强梁上,在外模和内模之间添加端模,首次浇筑时使用两个端模,后续浇筑使用一个,另一端使用上次浇筑的墙体为基准,通过第一拉杆对于外模和内模进行固定,通过螺杆对端模进行固定,通过第一拉杆和端模的宽度对浇筑墙体的厚度进行调节,固定后台车释放对外模和内模的吊装,台车通过支撑装置对内模进行支撑,支撑装置的液压缸的伸缩,调节浇注墙体之间的宽度,浇筑结束后,进行脱模,使用台车对模板进行吊装转运,依次类推对下段墙体进行浇筑;本发明电动无拉杆模板台车的模板系统拼装一次成型、循环使用、周转便捷,该模板台车作业时人工投入少、施工效率高,而且外观质量好、安全系数高,大大减少了钢管支架的搭设量,安全标准化更高,施工进度更可达到一天一循环,且在模板移动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其余起吊设备,仅在端模安装时少量使用吊车,燃油燃烧少,对环境污染小,符合当下节能环保的行业需求;电动无拉杆模板台车有效避免了传统设备施工涵洞导致的墙身拉杆孔渗水的问题,解决了模板拼缝明显、施工错台、混凝土色差等质量缺陷,保证了涵洞墙身大面的平整度及工程实体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动滑模无拉杆整体通涵墙身浇筑模板台车,模板台车包括台车和位于台车两侧对称分布的模板,模板包括外模、内模和端模,所述外模和内模之间设有第一拉杆,台车包括行走装置、加固装置、支撑装置、提升装置。
所述台车包括支撑主体,行走装置包括滚轮,滚轮下方铺设有导轨,行走装置放置板上设有驱动电机和变速器。
所述加固装置包括旋转支撑,旋转支撑包括旋转柱,旋转柱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块,另一端设有延伸杆,延伸杆上设有第六螺纹孔。
所述旋转支撑设有加固支撑件,加固支撑件包括第二转动丝杆,第二转动丝杆的一端设有加固支撑块,另一端设有第二把收。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位于支撑装置放置台上的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动件连接有支撑接触块。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位于电动葫芦滑轨上滑动的电动葫芦。
所述台车上设有旋转工作踏台,旋转工作踏台包括踏台主体,踏台主体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方形孔,第一方形孔内设有固定轴,旋转工作踏台通过固定轴位于第二旋转套内转动,旋转工作踏台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二方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外模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垂直分布,第一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和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均延伸出外膜,第一加强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一紧固螺杆支撑,第一紧固螺杆支撑上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沉孔,第一沉孔内设有第一贯穿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三加强梁,第三加强梁的位于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上竖直分布,第三加强梁的上方延伸出第一支撑板设有第二沉孔,第二沉孔内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三加强梁上设有受力梁,受力梁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加强块与第三加强梁紧固连接,受力梁的两端与第三加强梁之间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加强筋和第五加强筋,第四加强筋和第五加强筋垂直分布,第二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加强梁和第五加强梁;所述第四加强梁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螺纹孔,第五加强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二紧固螺杆支撑,第二紧固螺杆支撑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加强梁,第六加强梁竖直分布,第六加强梁的一端延伸出第二支撑板设有第四螺纹孔和第五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外模和内模相对分布,端模位于外模和内模之间,端模包括第三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加强筋,第三支撑板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加强板;所述端模通过第三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接触,通过加强板与外模的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与内模的第四加强梁和第五加强梁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均转动设有螺杆,螺杆作用在加强板对端模进行限位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杆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块,另一端设有第一转动丝杆,第一转动丝杆的一端与支撑杆紧固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螺纹孔内转动设有第二拉杆,第二拉杆和第一拉杆的结构相同,第二拉杆通过第一转动丝杆和第五螺纹孔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支撑主体包括对称分布的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贯穿孔,支撑底座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紧固板,支撑底座之间设有行走装置放置板,支撑底座上设有对称分布支撑梁,支撑梁上设有第一旋转套,支撑梁之间设有倾斜设置的紧固支撑件,支撑主体上设有支撑装置放置台,支撑装置放置台固定在支撑梁上,支撑装置放置台上设有加强件,支撑装置放置台上设有对称分布的液压缸固定板,液压缸固定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贯穿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工作台,工作台固定在支撑梁上,工作台两侧均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二旋转套,工作台的连端设有安全护栏;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支撑加强框,支撑加强框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支撑加强块,支撑加强框下方设有对称分布的电动葫芦滑轨,电动葫芦滑轨的两端与支撑加强块之间设有第六加强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电动无拉杆模板台车的模板系统拼装一次成型、循环使用、周转便捷,该模板台车作业时人工投入少、施工效率高,而且外观质量好、安全系数高,大大减少了钢管支架的搭设量,安全标准化更高,施工进度更可达到一天一循环,且在模板移动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其余起吊设备,仅在端模安装时少量使用吊车,燃油燃烧少,对环境污染小,符合当下节能环保的行业需求;
2、本发明电动无拉杆模板台车有效避免了传统设备施工涵洞导致的墙身拉杆孔渗水的问题,解决了模板拼缝明显、施工错台、混凝土色差等质量缺陷,保证了涵洞墙身大面的平整度及工程实体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模板台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模板台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外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内模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端模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台车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台车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台车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台车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旋转工作踏台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电动滑模无拉杆整体通涵墙身浇筑模板台车,模板台车包括台车6和位于台车两侧对称分布的模板,模板包括外模1、内模2和端模3,如图1、图2、图3所示。
外模1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一支撑板1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加强筋12和第二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2和第二加强筋13垂直分布,第一支撑板1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水平相间分布,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紧固连接在第一加强筋12和第二加强筋13上。
第一加强梁14的和第二加强梁15的两端均延伸出外膜1,第一加强梁14的两端均设有第一紧固螺杆支撑141,第一紧固螺杆支撑141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42,第二加强梁15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沉孔151,第一沉孔151内设有第一贯穿孔152。
第一支撑板1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三加强梁16,第三加强梁16的位于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上竖直分布,第三加强梁16的上方延伸出第一支撑板11设有第二沉孔161,第二沉孔161内设有第二贯穿孔162。
第三加强梁16上设有受力梁17,受力梁17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加强块18与第三加强梁16紧固连接,受力梁17的两端与第三加强梁16之间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加强筋19。
内模2包括第二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1和第一支撑板11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一支撑板11高于第二支撑板21,方便后期浇注台帽,第二支撑板2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加强筋22和第五加强筋23,第四加强筋22和第五加强筋23垂直分布,第二支撑板2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加强梁24和第五加强梁25,第四加强梁24和第五加强梁25水平相间分布。
第四加强梁24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螺纹孔241,第五加强梁25的两端均设有第二紧固螺杆支撑251,第二紧固螺杆支撑251上设有第二螺纹孔252。
第二支撑板2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加强梁26,第六加强梁26竖直分布,第六加强梁26的一端延伸出第二支撑板21设有第四螺纹孔261和第五螺纹孔262。
外模1和内模2相对分布,端模3位于外模1和内模2之间,端模3包括第三支撑板31,第三支撑板3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六加强筋32,第三支撑板31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加强板33。
端模3通过第三支撑板31与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21接触,通过加强板33与外模1的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与内模2的第四加强梁24和第五加强梁25接触,
第一螺纹孔142和第二螺纹孔252内转动设有螺杆5,螺杆5作用在加强板33对端模3进行限位固定,在工作过程中,首个浇筑的墙体,外模1和内模2两端均设有端模3,后续的墙体,外模1和内模2一侧以上次浇筑的墙体为基准,另一侧使用端模进行浇筑工作。
外模1和内模2之间设有第一拉杆4,如图1、图3、图7所示,第一拉杆4包括支撑杆41,支撑杆41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块42,另一端设有第一转动丝杆43,第一转动丝杆43的一端与支撑杆41紧固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把手44。
第一拉杆4通过第一限位块42位于外模1的第一沉孔151、第二沉孔161内转动,通过支撑杆41穿过第一贯穿孔152、第二贯穿孔162,通过第一转动丝杆43与内模2的第三螺纹孔241、第四螺纹孔261配合,对外模1、内模2以及端模3进行固定调节。
第五螺纹孔262内转动设有第二拉杆,第二拉杆和第一拉杆4的结构相同,第二拉杆通过第一转动丝杆43和第五螺纹孔262配合,对台帽浇筑的模板进行固定。
台车6包括行走装置、加固装置、支撑装置、提升装置,如图8、图9所示。
台车6包括支撑主体61,如图10所示,支撑主体61包括对称分布的支撑底座611,支撑底座611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贯穿孔6111,支撑底座611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紧固板6112,支撑底座611之间设有行走装置放置板612。
支撑底座611上设有对称分布支撑梁614,支撑梁614上设有第一旋转套613,支撑梁614之间设有倾斜设置的紧固支撑件615。
支撑主体61上设有支撑装置放置台616,支撑装置放置台616固定在支撑梁614上,支撑装置放置台616上设有加强件6161,支撑装置放置台616上设有对称分布的液压缸固定板6162,液压缸固定板6162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四贯穿孔6163。
支撑主体61上设有工作台617,工作台617固定在支撑梁614上,工作台617两侧均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二旋转套6171,工作台617的连端设有安全护栏6172。
支撑主体61上设有支撑加强框618,支撑加强框618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支撑加强块6181,支撑加强框618下方设有对称分布的电动葫芦滑轨81,电动葫芦滑轨81的两端与支撑加强块6181之间设有第六加强梁619。
行走装置包括通过轴承位于第三贯穿孔6111内转动的滚轮62,如图9所示,滚轮62下方铺设有导轨7,行走装置放置板612上设有驱动电机64和变速器63,驱动电机64通过变速器63控制滚轮62滚动,使得台车6位于导轨7上移动。
加固装置包括位于第一旋转套613内转动的旋转支撑65,如图9、图11所示,旋转支撑65包括旋转柱651,旋转柱651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块652,另一端设有延伸杆653,延伸杆653上设有第六螺纹孔654,旋转支撑65通过旋转柱651位于第一旋转套613内转动。
旋转支撑65设有加固支撑件66,加固支撑件66包括第二转动丝杆661,第二转动丝杆661的一端设有加固支撑块662,另一端设有第二把收663,加固支撑件66通过第二转动丝杆661位于第六螺纹孔654内转动,通过转动加固支撑件66,使加固支撑块662与地面接触,对工作中的台车6进行加固。
支撑装置包括位于支撑装置放置台616上的液压缸67,如图9、图13所示,液压缸67的活动件穿过第四贯穿孔6163紧固连接有支撑接触块671,使用过程中支撑装置通过支撑接触块671与第六加强梁26接触对内模2进行支撑。
提升装置包括位于电动葫芦滑轨81上滑动的电动葫芦8,每个电动葫芦滑轨81上设有两个电动葫芦8,电动葫芦8对外模1和内模2进行吊装装运。
台车6上设有旋转工作踏台68,如图9、图12、图13所示,旋转工作踏台68包括踏台主体681,踏台主体681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方形孔682,第一方形孔682内设有固定轴683,旋转工作踏台68通过固定轴683位于第二旋转套6171内转动,旋转工作踏台68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二方形孔684,工作过程中,通过旋转工作踏台68与内模2上方的第四加强梁24接触支撑,第二方形孔684卡在第六加强梁26上,方便工作。
使用时,台车6通过提升装置对外模1和内模2进行吊装固定,提升装置通过电动葫芦8的挂钩套装在加强梁上,在外模1和内模2之间添加端模3,首次浇筑时使用两个端模3,后续浇筑使用一个,另一端使用上次浇筑的墙体为基准,通过第一拉杆4对于外模1和内模2进行固定,通过螺杆5对端模3进行固定,通过第一拉杆4和端模3的宽度对浇筑墙体的厚度进行调节,固定后台车6释放对外模1和内模2的吊装,台车6通过支撑装置对内模2进行支撑,支撑装置的液压缸67的伸缩,调节浇注墙体之间的宽度,浇筑结束后,进行脱模,使用台车6对模板进行吊装转运,依次类推对下段墙体进行浇筑。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