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96072发布日期:2020-02-11 13:17阅读:8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申请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施工方便和缩短工期,桥梁在修建过程中通常是分段施工,同时进行。因此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存在桥梁连接的工序;对接桥段的平整性直接影响到桥梁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车辆运行的平稳性、桥梁结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的长短。为此,桥梁的搭接部分通常采用支架搭接来进行桥梁底部的锚固,导致施工过程繁琐;为了避免上述搭设支架造成施工过程繁琐的问题,在桥梁连接处设置拉杆来进行上下模板的固定,然而由于锚杆连接孔洞的存在,桥梁连接处的稳定性以及后续车辆行驶到连接段的运行平稳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总之,桥梁在对接过程中平整性和施工过程的简易难以两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以解决由于桥梁在对接施工过程中在桥体上进行锚固或接缝过于明显,造成的行车运行不平稳,桥梁结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受影响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申请的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包括:

边缘防护板,贴合桥梁边缘固定在所述桥梁衔接处;

紧固件,设置在所述边缘防护板的上端与所述桥梁边缘的桥面之间;

第二固定板,通过连接所述边缘防护板的下端,贴合设置在桥梁底面;

所述紧固件被设定为,通过调节自身的高度,对所述边缘防护板与所述所述桥面连接的紧密程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包括用于隔绝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桥面的第一固定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板锚固在所述边缘防护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千斤顶。

进一步的,至少包括两个所述紧固件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为一体化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边缘防护板为工字型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施工方法。

根据本发明申请的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施工方法包括:

边缘防护板的紧固,在桥梁的搭接处两侧设置边缘防护板,在所述边缘防护板的底端通过锚固连接第二固定板,在所述边缘防护板的上端通过紧固件实现所述边缘防护板与所述桥面的紧密连接;

板筋铺设,在第二固定板上铺设钢筋,实现桥体的框架连接;

注浆,在铺设好的钢筋上注入混凝土,填实压平并进行防护,形成桥梁连接部分;

拆除防护装置,待所述桥梁连接部分结构稳定,拆除所述第二固定板,边缘防护板,从而完成桥体的无缝对接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边缘防护板的紧固还包括,在所述紧固件和所述边缘防护板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结构,采用上述任一一项所述的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或桥梁无缝对接施工方法,进一步的,所述注浆位置的横向切面为t型切面。

在本发明申请实施例中,采用改进对接处紧固装置的方式,通过在对接处设置可以进行桥体与模板紧固程度调节,且无需对连接处新建桥体进行锚固的桥体无缝对接装置,达到了桥体对接处桥面平整结构稳定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对接后的桥梁的桥面整体平整结构稳定,车辆运行平稳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桥梁在对接施工过程中在桥体上进行锚固或接缝过于明显,造成的行车运行不平稳,桥梁结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受影响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发明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发明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申请的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边缘防护板;2:紧固件;3:第二固定板;4:第一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发明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申请。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装置,包括边缘防护板1、紧固件2、第二固定板3和第一固定板4,所述边缘防护板1贴合桥梁边缘固定在所述桥梁衔接处,所述紧固件2设置在所述边缘防护板1的上端与所述桥梁边缘的桥面之间,用于对所述边缘防护板1与桥面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控,具体的正在所述桥梁无缝对接过程中使所述边缘防护板1与所述桥面之间的距离足以使所述边缘防护板1的下端紧密的贴合在所述桥体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板3设置在所述边缘防护板1上,所述第二固定板3通过连接在所述边缘防护板1的下端,贴合设置在所述桥梁的底面上。在本发明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边缘防护板为工字型构件。

在本发明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板3锚固在所述边缘防护板1上;通过所述固定板3与所述边缘防护板1的锚固连接,避免了在桥梁的连接处通过锚杆贯穿所述桥梁的连接部分来进行上下模板的固定,避免了在桥梁上开设或形成孔洞,提高了桥面的平整度,提升了桥体衔接处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用于隔绝所述紧固件2与所述桥面的第一固定板4,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桥面与紧固件2之间,避免紧桥面在紧固件2对应的位置处,因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桥面整体的平整性受到影响;所述第一固定板4的设定及具有隔绝的作用,防止紧固件2与桥面直接接触,造成桥面受力不均而损坏,又具有力的分散的作用,将所述紧固件2上的力分散到整个桥面上,避免在桥面在进行紧固过程中因受力不均导致最终成品表面不平影响后续桥体使用情况的发生。

在本发明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与边缘防护板1匹配的所述紧固件2至少包括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边缘防护板1的两端;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与所述边缘防护板1匹配的所述紧固件2包括3个,优选的所述紧固件2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多个。

在本发明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2为千斤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是所有可以通过调节高度来控制所述边缘防护板1和所述桥面之间连接紧密关系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为一体化设置,方便所述紧固件对桥面的压实,同时节省结构的设置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施工方法。

根据本发明申请的用于桥梁无缝对接的施工方法包括:

边缘防护板的紧固,在桥梁的搭接处两侧设置边缘防护板,在所述边缘防护板的底端通过锚固连接第二固定板,在所述边缘防护板的上端通过紧固件实现所述边缘防护板与所述桥面的紧密连接;

板筋铺设,在第二固定板上铺设钢筋,实现桥体的框架连接;

注浆,在铺设好的钢筋上注入混凝土,填实压平并进行防护,形成桥梁连接部分;

拆除防护装置,待所述桥梁连接部分结构稳定,拆除所述第二固定板,边缘防护板,从而完成桥体的无缝对接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边缘防护板的紧固还包括,在所述紧固件和所述边缘防护板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板。

在本发明申请实施例中,采用改进对接处紧固装置的方式,通过在对接处设置可以进行桥体与模板紧固程度调节,且无需对连接处新建桥体进行锚固的桥体无缝对接装置,达到了桥体对接处桥面平整结构稳定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对接后的桥梁的桥面整体平整结构稳定,车辆运行平稳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桥梁在对接施工过程中在桥体上进行锚固或接缝过于明显,造成的行车运行不平稳,桥梁结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受影响的技术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