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0771发布日期:2020-01-10 15:32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属于桥梁混凝土预应力张拉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多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张拉索被运用于桥梁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中,通常的形态有长方形薄板(条或带)状、圆柱形或者四棱柱形等。例如申请人在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711174409.5的中国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通过张拉端锚块和固定端锚块将碳纤维的张拉索的两端夹持固定,通过千斤顶对张拉端锚块进行推动,从而对张拉索进行拉伸。以该结构为例,张拉索为长方形薄板状,如图1所示,锚块包括锚座以及夹具,所述夹具为两块板状的楔形块2,楔形块2与张拉索3的接触面为平面,锚座上设置有用于夹具楔入的插槽,所述楔形块2楔入插槽后与插槽的侧壁接触的面为楔形面,所述楔形面也为平面。而在使用过程中当楔形块2被楔入插槽内后,插槽的左右两侧区域对楔形块的压力较大,而中轴线附近区域对楔形块2的压力较小,容易导致楔形块2的中部区域拱起,从而使张拉索的左右两侧受到足够大的夹持力但中部区域受力较小,拉伸过程中容易造成张拉索的撕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能够避免张拉索因受到的夹持力不均而导致撕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包括固定端基座、固定端锚块、碳纤维的张拉索、张拉端锚块以及张拉端基座,所述固定端锚块与张拉端锚块分别固定于所述张拉索的两端;所述张拉端锚块设置于所述张拉端基座的滑槽内并能够在所述滑槽内直线滑动;所述张拉端锚块连接于螺杆的一端,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贯通所述张拉端基座的通孔、止挡螺母、千斤顶挡板以及张拉螺母;千斤顶的一端顶在所述千斤顶挡板上,另一端顶住所述张拉端基座;所述固定端锚块与所述张拉端锚块中的至少二者之一包括锚座以及楔形块,所述锚座上设置有插槽用于所述楔形块插入,所述楔形块包括与插槽内侧壁相接触的锥形面以及与所述张拉索相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锥形面所在锥形体的顶角为1.6°~5°。

当所述楔形块的宽度越大时对应的所述锥形面所在锥形体的顶角越大。

所述张拉索为长方形薄板状,所述楔形块为两个,两个所述楔形块将所述张拉索夹持其中。

所述楔形块的宽度为100mm~250mm。

所述楔形块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防滑齿纹。

所述楔形块的靠近所述锥形面所在锥形体的顶角的一端为内侧端,远离所述顶角的一端为外侧端;在所述接触面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内侧端的一侧为平面部,所述防滑齿纹设置在所述接触面的靠近所述外侧端的一侧。

在所述外侧端向内侧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防滑齿纹的齿高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楔形块上设置了与插槽内侧壁相接触的锥形面,一方面楔形块的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较厚,另一方面锥形面受到插槽内侧壁的压力垂直于锥形面,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楔形块在受到锚座的较大压力时中部拱起,使作用于张拉索上的压力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不易发生张拉索撕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楔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楔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张拉端锚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楔形块受到锚座的挤压力的分布图。

图9为锥形面所在锥形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2-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包括固定端基座100、固定端锚块200、碳纤维的张拉索3、张拉端锚块400以及张拉端基座500,所述固定端锚块200与张拉端锚块400分别固定于所述张拉索的两端;所述张拉端锚块400设置于所述张拉端基座500的滑槽501内并能够在所述滑槽501内直线滑动;所述张拉端锚块400连接于螺杆600的一端,所述螺杆60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贯通所述张拉端基座500的通孔、止挡螺母700、千斤顶挡板800以及张拉螺母900,止挡螺母700与张拉螺母900螺接于所述螺杆600上;千斤顶80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千斤顶挡板800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张拉端基座500上。

通过千斤顶801的伸长能够将张拉索3拉伸,当千斤顶801伸长时,顶住千斤顶挡板800使其移动,千斤顶挡板800带动张拉螺母900移动,从而带动螺杆600以及止挡螺母700一并移动,当千斤顶801的行程到位时,旋拧止挡螺母700使其靠近并顶在张拉端基座500上,然后收回千斤顶801,从而带动千斤顶挡板800复位,然后旋拧张拉螺母900使其靠近并顶在千斤顶挡板800上,完成一个拉伸工作进程。

所述固定端锚块200与所述张拉端锚块400中的至少二者之一包括锚座1以及楔形块2,所述锚座1上设置有插槽11用于所述楔形块2插入,所述楔形块2包括与插槽11内侧壁相接触的锥形面21以及与所述张拉索3相接触的接触面2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楔形块2上设置了与插槽11内侧壁相接触的锥形面21,一方面楔形块2的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较厚,另一方面锥形面21受到插槽11内侧壁的压力f垂直于锥形面21,如图8所示,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楔形块2在受到锚座1的较大压力时中部拱起,使作用于张拉索3a上的压力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不易发生张拉索3a撕裂的情况。

如图9、10所示,所述锥形面21所在锥形体21a的顶角α为1.6°~5°。

所述楔形块2的宽度为100mm~250mm,并且当所述楔形块2的宽度越大时对应的所述锥形面21所在锥形体21a的顶角越大。夹楔形块2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倒角的半径范围为2mm~10mm。

所述张拉索3a为长方形薄板状,所述楔形块2为两个,两个所述楔形块2将所述张拉索3a夹持其中。

如图6所示,所述楔形块2的接触面22上设置有防滑齿纹221。

所述楔形块2的靠近所述锥形面21所在锥形体21a的顶角的一端为内侧端2a,远离所述顶角的一端为外侧端2b;在所述接触面22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内侧端2a的一侧为平面部222,所述防滑齿纹221设置在所述接触面22的靠近所述外侧端2b的一侧。所述平面部222长度在1cm~5cm的范围内。在所述外侧端2b向内侧端2a延伸的方向上,所述防滑齿纹221的齿高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由于楔形块2在内侧端2a受到锚座1施加的压力最大,如果靠近内侧端2a的防滑齿纹221的齿高较高,则应力太过集中导致将碳纤维的张拉索3a切断,因此在接触面22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内侧端2a的一侧为平面部222,能够有效避免张拉索3a被切断的情况。进而,将所述防滑齿纹221的齿高设置为在所述外侧端2b向内侧端2a延伸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也是起到进一步避免张拉索3a被切断的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